許,在文言文中表示上下左右的句子

2021-03-04 04:33:31 字數 5118 閱讀 1513

1樓:千歲鸞觴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 吳均《與朱元思書》——從富陽到桐廬大約有一百里左右。

潭中魚可百許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左右。望採納

許 在文言文中有沒有解釋是左右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有。當來「許」作副詞源

時,表示約略估計的數量,bai可譯為上下、左右。du自富陽zhi至桐廬一百許裡。—

dao— 吳均《與朱元思書》——從富陽到桐廬大約有一百里左右。

潭中魚可百許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左右。

文言文帶(其)?的句子及翻譯

3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一、「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在句中作主語或與其他詞語構成主謂短語作該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他(他們)」「它(它們)」.如:

①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②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①句,「其」作「乃華山之陽」的主語,相當於「它」,代指「華山洞」.②句,「其」與「為文」構成主謂短語,相當於「它」,代指「僕碑」.③句,兩個「其」分別作分句主語,前一個相當於「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個「其」相當於「他們」,代指上文的「遊人」.

④句,「其」與「求思」構成主謂片語,相當於「他們」,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名詞或方位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他的(他們的)」「它的(他們的」).如:

①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②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

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④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⑤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譯成第三人稱代詞「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僕碑上的文字」.

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兩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處」.⑤句,「其傳」指「古書的傳說(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稱代詞,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於「我(自己)」、「我們」或「我的(我們的)」.如: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②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①句,「其」指代上文的「餘與四人」,只能譯成「我們」.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詞,可以指代個別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數,一般都是遠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②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

③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④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①句,「其址」指那個地方,「其後」指從那以後.②句,「其院」指那個禪院.③句,「其好遊者」指那些愛好遊賞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個要求出來的人.

五、「其」作副詞,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示反詰的語氣,可譯為 「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其」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豈」,可譯為「難道」.

六、「其」作助詞,用來湊足音節,舒緩語氣.如: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詞,無實在意義,可不翻譯;「既其出」可譯為「出洞以後」.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還有一些用法,下面補充說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如: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該句譯為:我認為太后替長安君考慮的短近了,所以認為你的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其」作第二人稱代詞來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個,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該句譯為:過了一會兒,一隻狼乾脆走開了,其中的另一隻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來解.

(三)「其」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還可以表示疑問、測度、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還是」、「可要」等.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於此乎? (《師說》)

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伶官傳序》)

④吾其還也. (《崤之戰》)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強疑問語氣的作用,可譯為「又」.②句,「其」表示測度的委婉語氣,可譯成「大概」、「或許」.③句,「其」表示告誡、期望的語氣,可譯為「可要」.

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語氣,可譯為「還是」.

(四)「其」作副詞,表時間,有「將」、「將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七月》)

該句譯為:趕緊修理好房子,將要開始播種各種穀物了.「其」解釋為「將要」.

(五)「其」作連詞,表假設,做「假如」、「如果」來解;表選擇,做「是……還是」來解.如:

①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獄中雜記》)

②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戰國策·韓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執行凌遲這種刑罰,劊子手便對犯人說:「你依我,給我若干錢,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話,我把你四肢剮盡,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當於「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認為秦國是將要救韓國,還是不救呢?

「其」相當於「是……還是」.

古代用來形容團結一致的句子有

4樓:第七路口

民齊者強。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況

單絲不成線。 團結名言

上下同欲者勝。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人心齊,泰山移。中國諺語

用兵之要,貴得人和。

要:關鍵。貴:重要。人和:上下團結和睦。

《歷代名賢經武粹語》 《歷代名賢經武粹語》

用兵之道,在於人和。 關於團結的名言

人和:上下團結和睦。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將苑·和人》

眾煦漂山,聚蚊成雷。

漢·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煦(xū許):吹氣。

漂:浮動。這兩句大意是:

眾人吹氣能使大山浮動,蚊子的聲音聚集起來會成雷聲。這兩句話的原意是強調人言的可畏。但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相同質物體的量的組合會引起質的突變。也可用以說明集微成眾,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

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國語·周語下》。鑠(shuò碩):熔化金屬。

這兩句大意是:萬眾一心,可以成為堅固的城堡;眾口所毀,可以把金子熔化。前一句比喻團結一致,力量就無比強大,後一句比喻**力量的強大。

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說,明眾人毀謗的可怕。後「眾心成城」多引作「眾志成城」。

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 《國語》 《國語·周語下》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明朝開國功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劉基

團結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團結名言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北宋文學家 蘇軾

不怕不翻身,只怕不齊心。中國諺語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維吾爾族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關於團結的名言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

人眾都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北宋文學家 蘇軾

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廣告詞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註釋:招:射的目標,箭靶。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不被射中的。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團結名言法國古典文學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詩人 拉·封丹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爬山越嶺要互助,渡江過河要齊心。赫哲族

團結的可貴,在敵人面前才會深知。哈薩克族

將者,士之心也;士者,將之肢體也。 關於團結的名言

漢·劉向《說苑·指武》。這幾句大意是:將領,是士兵的心臟、靈魂;戰士,是將領的四肢、軀幹。

將領與士是是對矛盾,在劉向看來,將領是戰士的心臟和靈魂,戰士是將領的四肢和軀幹。人無心臟靈魂自然無法生存;人若無四肢、軀幹,也將無法行動。因而,將領和士兵必須配合默契,團結一致,方可使戰爭取得勝利。

可以此說明官兵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係。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指武》

一致是強有力的,而紛爭易於被征服。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家 伊索 《伊索寓言》

本互助博愛之精神,謀團體永久之鞏固。名孫文,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中華**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倡導者 孫中山

篝火能把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趕跑。壯族

工人階級的團結就是工人勝利的首要前提。 團結名言德國哲學家 馬克思

如果各人打掃自家門前,整條街道就乾淨。猶太人

糜鹿成群,虎豹避之;飛鳥成列,鷹鷲不擊。

漢·劉向《說苑·雜言》。鷲(jiù就):一種大型猛禽。

這兩句大意是:性情溫馴的麋鹿,要是它們成群結隊,即使凶惡的虎、豹都要躲避它們;空中的飛鳥如果列隊成行,就是凶猛的鷹、鷲也不敢襲擊它們。弱小的生物只要團結起來,同心合力,就能夠變為強大的力量,即使是強大的敵人也奈何不得它。

~的名句就說明了這種強弱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道理,啟示人們團結就是力量。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雜言》

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

漢·班固《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患咎(jiù救):災禍凶險。

這兩句大意是: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凶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內部和睦團結,親密無間,齊心合力,幹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敵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活自然幸福美好。

以和睦求福善,確實是最好的方法。內部分崩離析,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幹起事來難以成功,外部仇敵也認為有機可乘,災禍自會降臨。這兩句可用以說明和睦生福善,內離降災禍,告誡人們要注意團結。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5樓:匿名使用者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心齊。泰山移,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6樓:茫然中

有:1.人心齊,泰山移。

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4.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四個詞語

表示一會兒以後的 無何未幾 既而俄而 表示忽然的 倏忽忽 這是一些中國傳統的關於時間的說法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

文言文中表示假裝的詞語,文言文中表示詩人各種情感的詞語

佯拼音 y ng 簡體部首 亻總筆畫 8筆順編碼 撇豎捺撇橫橫橫豎 解釋 假裝 裝。作。狂。稱。攻。言 說假話 死。佯 字在文言文中有假裝的意思。希望可以幫到你 1.故作 拼音 g z o 解釋 假裝處於某一狀態或情況 用法 聯動式 作謂語 賓語 定語 狀語。出處 蘇軾 紅梅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

素,在文言文中表示「沒有文采的」的例句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唐 劉禹錫 陋室銘 眾人皆以奢靡為貴,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 素在文言文中不會直譯為 沒有文采的 形容詞,在文言文中做形容詞譯為 不加修飾的,樸素的 文言文中的無所及例句 1 沒有地方 沒有處所。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 細柳 積數月,乞食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