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成語或俗語是形容以前不知道學習,考試前卻惡補知識的

2021-03-19 20:32:41 字數 5605 閱讀 6250

1樓:匿名使用者

臨時抱佛腳

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解釋】原意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後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出處】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倉猝應付

【近義詞】臨渴掘井

【例句】陸文夫《道山亭畔憶舊事》:「根本談不上什麼臨時抱佛腳的複習了,只是硬著頭皮到蘇高中去碰碰運氣。」

2樓:匿名使用者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3樓:夏沫殤

臨時抱佛腳

如何用成語或俗語來形容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缺乏知識的人

4樓:天人和氣

目不識丁 、孤陋寡聞、井底之蛙 、少見多怪.................

形容 見識短淺的:

膚見譾識 :fū jiàn jiǎn shí

〖解釋〗淺陋的見識.

出處:〖出處〗明·李東陽《〈瓊臺吟稿〉序》;「彼膚見譾識,管窺蠡測,豈復能盡其妙哉?」

寒腹短識

拼音:hán fù duǎn shí

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

凡才淺識 :fán cái qiǎn shí

才能平庸,識見膚淺.

短見薄識 :duǎn jiàn bó shí

近義詞:孤陋寡聞 反義詞:深謀遠慮、見多識廣

指見識短淺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龐涓久後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絕恩絕義的人.」

例子:渾家李氏卻有些~,要做些小便宜勾當.(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五卷)

5樓:冰

孤陋寡聞

[拼音]

gū lòu guǎ wén

[釋義]

陋:淺陋;寡:少。形容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出處]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例句]

6樓:中公教育

少見多怪:見聞少的人遇到不常見的事物就覺得奇怪。後常用來嘲笑見識淺陋的人。

見識淺短、大驚小怪

7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丁董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識。

形容做好了充足準備,但事情來了的時候卻沒有做的成語或諺語有哪些?暫時詞窮中。。。

8樓:匿名使用者

功虧一簣。葉公好龍。前功盡棄。臨門一腳軟。

9樓:sky愛基範

功虧一簣。葉公好龍。前功盡棄。臨門一腳軟。失之交臂。希望採納!!

形容學習不好的成語有哪些?

10樓:俐姿sun粉絲團

一塌糊塗

膚淺末學

不求甚解

目不識書

獨學寡聞

困而不學

不求甚解

囫圇吐棗

【一塌糊塗】(yī tā hú tú):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處: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新開設的中學,更是一塌糊塗,笑話百出。」

例句:爸爸媽媽不在家,小弟弟把屋裡弄得~,不堪入目。

【膚淺末學】(fū qiǎn mò xué):膚淺末學是成語,拼音是,指學識淺薄。

出處:晉·範寧《春秋樑傳集解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學識淺薄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例句: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目不識書】(mù bù shí shū):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六:"李士寧者,蓬州人,自言學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例句:伯之~,一切予奪,俱取決幕僚。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四十回

【獨學寡聞】(dú xué guǎ wén):獨學:指獨自學習,不瞭解外部動向。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有井底之蛙含義。

出處: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困而不學】(kùn ér bù xué):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出處:《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簡析: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他說自己是經過學習之後才知道的。

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講的這個啟發。

至於遇到困難還不去學習,就不足為訓了。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例句: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囫圇吐棗】(hú lún tūn zǎo):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例句: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求甚解 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不足為法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學習、效法

獨學寡聞 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緻,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鶻崙吞棗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邯鄲學步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漢人煮簀 漢:漢中地區,在今陝西省。簀:席子,此指竹蓆子。漢中有個人把家裡床上的竹蓆子當作竹筍來煮著吃。比喻僅靠膚淺的知識去生搬硬套而不認真學習真知的荒唐行為。

鴻鵠將至 鴻鵠:天鵝。指學習不專心。現表示將有所得。

跬步千里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恆,不要半途而廢。

困而不學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魯斤燕削 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於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 【出處】【解釋】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示例】教師常用「~」這句俗語來鼓勵我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故事】

貪多嚼不爛 貪圖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學習,圖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貪多務得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後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並務求取得。

學步邯鄲 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機械地模仿,不但學不互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

學非所用 所學的不是所應用的,所應用的不是所學的。比喻學習與實踐相脫節。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循常習故 循常:遵循常規。習故:學習陳舊的作風。遵守舊規,沿襲先例。形容因襲保守,不願變通。亦作「循故襲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晒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以學愈愚 謂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

鸚鵡學語 鸚鵡:一種能學人發音的鳥。鸚鵡模仿人學習講話。比喻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亦作「鸚鵡學舌」。

盈科後進 泉水遇到坑窪,要充滿之後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用非所學 使用中需要的本領,與學習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形容學習過程中越學越難,有個俗語還是四字成語是什麼來著? 有「山」這一個字。

12樓:一問時代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編輯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這句詩可以做為座右銘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學習上哪怕不聰明,只有勤奮、堅持不懈,才會有所收穫,走向成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其治學名言,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有沒有類似的成語或者俗語,既有理論知識又擅於實踐?

13樓:酷酷的可愛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勤學苦練,孰能生巧。

腳踏實地(jiǎo tà shí dì),漢語成語,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實事求是、自信不虛浮,不浮躁。

解釋: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實事求是、自信不虛浮,不浮躁。

出處: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18卷:「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大古是腳踏實地,你從來本性我須知。」

例句:袁鷹《悲歡·飛》:「他不是脫離現實的幻想家,不是侃侃議論的空談家,他是腳踏實地的戰鬥者。」

近義詞:足履實地

反義詞:好高騖遠、好大喜功

燈謎:跳傘著陸

為什麼考試之前不想學習,考完之後卻想學了? 30

14樓:古今漢語教育

考試之前不想學習,考完之後卻想學了,是因為考試之前自以為複習得差不多了,有自滿、鬆懈甚至厭學的傾向。考試之後分數一下來,使得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清醒也清晰了許多。往往是考前認為自己複習得差不多的知識點丟分甚多,沉重地打擊了頭腦中的自滿、鬆懈情緒,促使自己埋下頭更加認真地學習。

15樓:芙蓉姐姐

分幾種情況:

1、前面複習並不好或者沒學習完全,潛意識知道自己掛定了,臨時抱佛腳用處基本為0,於是破摔了,老想著再看也沒意義,就更不想看書了。這個如果改變看法,為自己不留遺憾,萬一評分人瞎了呢?

2、前面複習一般,知識點一般,不確定自己能否過,心理著急擔憂,焦慮被放大,於是無法靜下心看書。這個調整下心態便沒問題,看書還是嘩嘩如流水。

3、前面複習掌握ok,胸有成竹,心裡明白知識點重點,考過完全不是問題了,然後就不想看書影響自己。這種不用看書了,睡個覺,養精蓄銳去吧。。、

。然而,我是第一種。。。。一邊哭去。。

形容人隱藏的很深讓人看不透有沒有成語或詞語來形容

深藏不露 漢語成語 比喻人有知識才能但性格內斂,不愛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的才內能。容 中文名深藏不露 屬於成語 解釋深藏不露,讀音 sh n c ng b l 深藏不露比喻人有知識才能但性格內斂,不愛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能。造句造句 他總是深藏不露一心一意幹自己的事業。形容看不透的成語 形容看不透的...

有沒有成語字是千的,有沒有成語第三個字是千的

萬紫千紅 決勝千里 一瀉千里 一諾千金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志在千里 一落千丈 日行千里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各有千秋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白髮千丈 敝帚千金 謬以千里 百囀千聲 一朝千里 倚馬千言 毫釐千里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留芳千古 一聞千悟 沃壤千里 跛鱉千里 一碧千...

有沒有成語可以形容人對人卑微的愛意

言聽計從 y n t ng j c ng 釋義 聽 聽從 從 依從。說的話都相信 出的主意 計謀都採納。形容對某個人十分信任。也作 言聽計用 語出 宋 蘇轍 右史 陸遜之孫權 高熲之於隋文 言聽計從 致君於王伯矣。伯 通 霸 正音 從 不能讀作 ch n 辨形 從 不能寫作 叢 近義 百依百順 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