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意義,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有何重大意義?

2021-03-20 06:02:55 字數 5993 閱讀 6875

1樓:委古蘭用惠

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後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

一、傳統的中華民族美德包括: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

(2)勤勞勇敢、熱愛自由的民族精神;

(3)樂群貴和、孝慈友恭的傳統美德;

(4)崇高志向、重視節操的精神境界。

二、中華民族革命美德:

(1)追求真理的精神;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艱苦奮鬥的精神;

(4)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

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有何重大意義?

2樓:威小人物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

優良道德傳統, 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

(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及現實意義有哪些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什麼重要意義?

3樓:迷糊蛋子埻

中學生時期是人生髮展和中華

4樓:步越法嘉志

首先對個人思想上的塑造以及往更好,更廣的方面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大學生面對求職和即將來臨的工作打好思想基礎也很好的。尤其是等工作以後,你的思想很多時候是同事和上司對你評價的標準之一.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對大學生成才有什麼重要意義? 10

5樓:仝民善婉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澤被春秋、影響深遠。幾千年來,哺育了炎黃子孫、激勵了所有奮發有為者、造就了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脊樑,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法律政治逐步健全的今天,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依舊不失去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影響力。

第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概述及其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的

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到家、法家等多家倫理道德的精華。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傳統倫理道德曾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於我們整個民族的血脈融為一體。

在相當長的時間長河裡,併成為歷代前人共同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評價標準。到近現代,儘管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一些具體問題還存在著矛盾和爭議,但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許多東西都成為具有鮮明東方特色的道德觀。特別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謙遜、誠信、仁義等,對大學生的成長及成才具有重大意義,不僅需要大學生繼續傳承,也需要將其發揚光大。

第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特徵

一、倡導整體和合精神,強調為社會、國家、民族效力的愛國主義的信念。

這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第一要義。正是這樣一種愛國主義獻身情懷,支撐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追求,始終視死如歸,最終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歷史篇章。

二、推崇「仁愛」與人際關係和諧原則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特別強調要「推已及人」。孔子曾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些都是積極的著處世態度。在今天,這種思想仍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仁愛」就是要求我們保持一顆憐憫、同情和愛護的心,能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人際關係和諧歷來為傳統道德所強調。傳統道德要求我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人要謙和,但事事屈從;要尊重他人意見,但隨聲附和;要能容納朋友缺點,但不任其墮落;要樂於助人,但不一切包辦。

仁愛原則確立了我國傳統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三、弘揚人倫價值,講究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道德主任和品格

四、追求精神境界完美,宣傳個人修養的持之以恆。

第三、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內容及意義

一、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我國的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從屈原的「上下求索」的憂國憂民思想,到範促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芒。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永恆主題。

但無可否認,現代愛國主義教育隨年級增長逐步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以保證大學生在成長乃至成才後對祖國做出更大貢獻,並以此為目標向更高要求發展。

二、敬老愛幼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重視人倫關係,提倡人倫價值。中國傳統道德重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倫關係,並使其成為社會家庭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我校開始實施的「獻五心」活動中就包含有「孝心獻父母」、「關心獻他人」等內容。

鑑於大學生在年齡層中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及作用,傳承敬老愛幼的傳統教育不僅可以使當代大學生認識自身行為對自己成才與思想道德修養完善的重要性,也可認識到自己對社會發展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推動社會向文明社會加速進步。

三、廉潔奉公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崇尚做人的德性。面對中國當代庸腐成風,黨內推起的清廉的浪潮,不僅著影響著在職的公務人員,也為成長中的大學生敲響警鐘。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理中,一直主張重「義」輕「利」、「見利思義」、「先義後利」的價值觀,特別提倡「以身殉道」、「捨生取義」、「公正無私」、「兩袖清風」的浩然正氣。

如今在當代社會中突顯其重性。加強廉潔奉公傳統教育成為遏制庸腐成風治本的有效方法。

四、誠實守信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推崇仁愛原則和「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以心換心」的人際關係。中國的傳統道德把仁愛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出了「仁者愛人」、「人和」、「和為貴」的思想。為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人與人之間必須講「誠」講「信」。

彼此之間地「責已嚴、待人寬」,提倡「助人為樂」、「**之美」、「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在當今社會誠信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真誠待人還成為新的社交標準和社會準則。當代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並對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及意義。

五、文明禮貌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把「禮」看作修身、做事、治國的根本。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文明禮貌是一種美德。中華民族以利益之邦著稱於世,人和人的關係講究「禮尚往來」,待人處事講究「非禮勿動」、「非禮勿言」。

可見「禮」成為一張必備通用名片。當代社會向多元化發展,需要一大批既具有專業技術,又具有禮儀的高精尖技術人才。禮儀對大學生的社交乃至社會文明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嚴於律己、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謙虛苦學、不恥下問、尊師重教、禮賢下士、剛正不阿、見義勇為等都是我國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瑰寶,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史中起著不可忽略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的種種優良道德傳統,就今人而言,重在繼承和發揚,同時也應當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選擇地吸收我們現時期真正有益的東西,是指更適合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鑄造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優良道德傳統,這是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都應當更好的珍視和運用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讓社會文明的步伐邁得更快,讓祖國的未來更加燦爛輝煌。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什麼重要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澤被春秋、影響深遠。幾千年來,哺育了炎黃子孫、激勵了所有奮發有為者、造就了千千萬萬中華民族的脊樑,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法律政治逐步健全的今天,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依舊不失去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影響力。

第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概述及其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的 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到家、法家等多家倫理道德的精華。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傳統倫理道德曾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於我們整個民族的血脈融為一體。

在相當長的時間長河裡,併成為歷代前人共同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評價標準。到近現代,儘管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一些具體問題還存在著矛盾和爭議,但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許多東西都成為具有鮮明東方特色的道德觀。特別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謙遜、誠信、仁義等,對大學生的成長及成才具有重大意義,不僅需要大學生繼續傳承,也需要將其發揚光大。

第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特徵

一、倡導整體和合精神,強調為社會、國家、民族效力的愛國主義的信念。 這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第一要義。正是這樣一種愛國主義獻身情懷,支撐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追求,始終視死如歸,最終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歷史篇章。

二、推崇「仁愛」與人際關係和諧原則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特別強調要「推已及人」。孔子曾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些都是積極的著處世態度。在今天,這種思想仍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仁愛」就是要求我們保持一顆憐憫、同情和愛護的心,能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人際關係和諧歷來為傳統道德所強調。傳統道德要求我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人要謙和,但事事屈從;要尊重他人意見,但隨聲附和;要能容納朋友缺點,但不任其墮落;要樂於助人,但不一切包辦。

仁愛原則確立了我國傳統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三、弘揚人倫價值,講究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道德主任和品格

四、追求精神境界完美,宣傳個人修養的持之以恆。

第三、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內容及意義

一、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我國的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從屈原的「上下求索」的憂國憂民思想,到範促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芒。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永恆主題。

但無可否認,現代愛國主義教育隨年級增長逐步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以保證大學生在成長乃至成才後對祖國做出更大貢獻,並以此為目標向更高要求發展。

二、敬老愛幼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重視人倫關係,提倡人倫價值。中國傳統道德重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倫關係,並使其成為社會家庭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我校開始實施的「獻五心」活動中就包含有「孝心獻父母」、「關心獻他人」等內容。

鑑於大學生在年齡層中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及作用,傳承敬老愛幼的傳統教育不僅可以使當代大學生認識自身行為對自己成才與思想道德修養完善的重要性,也可認識到自己對社會發展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推動社會向文明社會加速進步。

三、廉潔奉公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崇尚做人的德性。面對中國當代庸腐成風,黨內推起的清廉的浪潮,不僅著影響著在職的公務人員,也為成長中的大學生敲響警鐘。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理中,一直主張重「義」輕「利」、「見利思義」、「先義後利」的價值觀,特別提倡「以身殉道」、「捨生取義」、「公正無私」、「兩袖清風」的浩然正氣。

如今在當代社會中突顯其重性。加強廉潔奉公傳統教育成為遏制庸腐成風治本的有效方法。

四、誠實守信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推崇仁愛原則和「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以心換心」的人際關係。中國的傳統道德把仁愛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出了「仁者愛人」、「人和」、「和為貴」的思想。為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人與人之間必須講「誠」講「信」。

彼此之間地「責已嚴、待人寬」,提倡「助人為樂」、「**之美」、「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在當今社會誠信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真誠待人還成為新的社交標準和社會準則。當代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並對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及意義。

五、文明禮貌傳統教育

其特點是把「禮」看作修身、做事、治國的根本。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文明禮貌是一種美德。中華民族以利益之邦著稱於世,人和人的關係講究「禮尚往來」,待人處事講究「非禮勿動」、「非禮勿言」。

可見「禮」成為一張必備通用名片。當代社會向多元化發展,需要一大批既具有專業技術,又具有禮儀的高精尖技術人才。禮儀對大學生的社交乃至社會文明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嚴於律己、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謙虛苦學、不恥下問、尊師重教、禮賢下士、剛正不阿、見義勇為等都是我國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瑰寶,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史中起著不可忽略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的種種優良道德傳統,就今人而言,重在繼承和發揚,同時也應當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選擇地吸收我們現時期真正有益的東西,是指更適合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鑄造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優良道德傳統,這是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都應當更好的珍視和運用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讓社會文明的步伐邁得更快,讓祖國的未來更加燦爛輝煌。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對聯如何寫,弘揚中國傳統美德的對聯

傳統文化春聯 百善之行孝為先 萬事之理和為貴 幸福人生 孝母孝婆得孝子 善心善行感善果 傳統美德 積德行善得福壽 孝悌忠信保平安 美滿人生 崇德之人人尊敬 行善之家家興旺 幸福人家 對聯雅稱 楹聯 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國學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被人們當做是一種精神信仰,而隨之發酵了起來,成為時下引領人們價值觀的新概念。如在學校裡設定國學課程,寺廟裡開設國學夏令營,企業裡開辦國學培訓班等等。國學熱 以它一定的適用性及實用性,被企業家用來打造品牌,加深其企業的文化內涵,家長們將 規 等一些國學...

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童謠,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童謠

傳統美德要牢記,尊老愛幼不能少。尊敬師長愛同學,主動幫助其他人。攙扶老人過馬路,逢人問路回答清。坐車坐船要讓座,老幼病殘要關心。公共場所守秩序,不打不鬧不吵人。公共設施要愛護,花草樹木要留神。個個都愛小動物,生態平衡 社會公德要遵守,維護社會大家庭。清潔歌一二三四五,洗手剪指甲。六七 十,勤洗頭理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