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內容有什麼,關於清明節習俗的內容和資料

2021-03-27 23:53:10 字數 4901 閱讀 4444

1樓:0熊小乖

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於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2樓:匿名使用者

答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1]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3樓:漫迷魚

1、通過添土上墳,祭奠先祖。

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及其四周的雜草清理乾淨,然後在墳上培上新土,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隨後,還要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是用鐵鍬在地上挖的土塊。當然立墳頭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

2、添土以後,人們多在墳前擺上小餑餑、酒、菜餚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

拓展內容: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它不僅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且還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因清明節前後的活動大都與已逝的人相聯絡,所以清明節又有「鬼節」之稱。

4樓:火力裡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節日。

關於清明節習俗的內容和資料

5樓:馬馬虎虎

1、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2、踏青,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4、戴柳 、栽柳,一般是婦女或者兒童把柳條編成環狀戴在頭上,好表示對逝者的敬意,也是藉著「柳」字對心靈的一種慰藉。除了這些,在京郊有些地方還講究清明前後種楊柳。這也應了那句諺語: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5、盪鞦韆,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6、蹴鞠,即用足去踢球。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後發展成足球。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的習俗有,踏青、放風箏、插柳、掃墓、吃青團。

1、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可以趁著清明的小長假帶小孩到植物園、溼地公園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

2、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家長可以在踏青時選擇空曠的場地,為孩子準備風箏,讓孩子在春暖花開之時盡情地奔跑。

3、插 柳

隨著柳條返青,人們喜歡將柳條折下,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寓意防擾辟邪。

4、掃 墓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園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清潔墓碑,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5、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青團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糰子。

擴充套件資料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資料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攜帶酒食,至先人墓前行禮叩拜,以示追思。清明掃墓,即為 墓祭 謂之對祖先的 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作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清明時節,追憶親人,緬懷故人,是國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目,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因清明掃墓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關於文明祭祀的呼聲也愈來愈高。清明已經變得不再清明,唸經佈道,超度亡靈,燒冥幣,獻祭品,鞭炮...

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 吃青團 放風箏 踏青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1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 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 踏春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