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2021-04-15 14:56:15 字數 6325 閱讀 4606

1樓:匿名使用者

1、圍魏救趙bai(wéi wèi jiù zhào):du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zhi國的方法,迫

dao使魏國撤內回攻趙部隊而使趙

容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造句:運動戰可實行避強打弱,圍魏救趙等戰術。

2、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造句:邯鄲學步,生搬硬套,是學不會真正的東西的。

3、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造句: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去參加研究生考試。

4、暗度陳倉(àn dù chén cāng):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後,將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規的、非習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規的、習慣的行動背後,迂迴進攻,出奇制勝。

造句:這幫孩子暗度陳倉,說是補課竟然去打遊戲了。

5、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造句:學習上光會紙上談兵是不行的。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徵暴斂。

例句:這些書我看過之後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圍魏救趙

讀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薦

讀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近義詞:自告奮勇

反義詞:自慚形穢

例句:學校需要能幹的志願者,小剛毛遂自薦。

4、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 方責罰。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近義詞:幡然悔悟

反義詞: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語多有冒犯,今天特來負荊請罪,請您多包涵。

5、諱疾忌醫

讀音:huì jí jì yī

解釋: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司:聞過則喜

例句:醫生說這位病人本來有救,但因諱疾忌醫,等到病情惡化後,終致藥石罔效。

3樓:偏偏喜歡小

四面楚歌、濫竽充數、孟母三遷、邯鄲學步、負荊請罪、葉公好龍、亡羊補牢、囫圇吞棗、三顧茅廬等等很多呢。

4樓:斯思愛涵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5樓:關冬靈環厚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樑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6樓:匿名使用者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請君入甕[ qǐng jūn rù wèng ]

甕:一種陶製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洛陽紙貴[ luò yáng zhǐ guì ]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望洋興嘆[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望洋:仰視的樣子。 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探驪得珠[ tàn lí dé zhū ]

驪:古指黑龍。 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脣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7樓:利翼金寰

一飯千金

禮賢下士

負荊請罪

管鮑之交

大義滅親

風吹草動

有志者事竟成

雞鳴狗盜

塞翁失馬捨生取義

桃園結義

一鳴驚人

破釜沉舟

一敗塗地

半途而廢

聞雞起舞

臥薪嚐膽

毛遂自薦

虛位以待

南陽三葛

太公釣魚

石邑深澗

蔡邕救琴

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鑿壁偷光

完璧歸趙

草船借箭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毛遂自薦

懸樑刺股

白龍微服

東坡畫扇

一葉障目

鑄山煮海

周公吐哺

憂心如焚

飲水思源

望梅止渴一字千金

四面楚歌

一暴十寒

言過其實

心灰意冷

鷗鷺忘機

鳥道羊腸

木梗之患

鶴歸華表

越俎代庖

欲罷不能

太多了。。。。。。。。。。

8樓:完俊拔聞懌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35sk.

com(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

「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藉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

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

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出自歷史事件的成語有哪些,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戰國 完璧歸趙 藺相如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一鼓作氣 曹劌 千金買骨 郭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臥薪嚐膽 勾踐 殺妻求將 吳起 驚弓之鳥 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 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 呂不韋 指鹿為馬 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 荊軻 ...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還有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急需啊

源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 藺相如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一鼓作氣 曹劌 千金買骨 郭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臥薪嚐膽 勾踐 殺妻求將 吳起 驚弓之鳥 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 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 呂不韋 指鹿為馬 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 藺相如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請罪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一鼓作氣 曹劌 千金買骨 郭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臥薪嚐膽 勾踐 殺妻求將 吳起 驚弓之鳥 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 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 呂不韋 指鹿為馬 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