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孝敬和仁愛的名言有哪些

2021-05-04 21:19:57 字數 5761 閱讀 7255

1樓:言南絮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學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為政》

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學而》

德不孤,必有鄰。——《先進》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為政》

2樓:夢微創

關於孝敬的名言: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2、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關於仁愛的名言:

1、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

2、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

5、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6、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論語》中關於仁愛的名句

3樓:匿名使用者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專,知者屬

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德不孤,必有鄰。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4樓:匿名使用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論語中有關孝心的名言??

5樓:千山鳥飛絕

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孔子**及再傳**《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及再傳**《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孔子**及再傳**《論語·里仁第四》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4、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出自春秋孔子**及再傳**《論語. 為政》

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讓父母對自己除開擔憂生病一事外,再無別的擔憂。」

5、**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孔子**及再傳**《論語·學而篇第一》。

譯文:孔子說:「**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

6樓:力爭上游突出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遊,如果非得要遠遊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

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樓:哪個名字也能用

全部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子襲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百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齡度,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8樓:金山毒霸的

◎ **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論語有關仁愛的句子

9樓:zora奇奇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志士仁人。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于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裡,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

老師只回答兩個字,愛人。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係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10樓:風間千月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關於孝敬的名言詩句,有關孝敬長輩的古詩和名言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一孟子 有關孝敬長輩的古詩和名言 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白話釋義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朝代 唐 出處 遊子吟 二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白話釋義 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 兒子不能事...

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有哪些,關於孝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 2.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綱 3.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4.祭而豐不如養之厚 悔之晚何若謹於前。格言聯璧 5.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6.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7.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

關於健康的名言警句有嗎,關於健康的名言有哪些?

有兩種東西喪失後才發現它們的價值青春和健康 阿拉伯 天下有千種疾病,卻只有一種健康 歐洲 健康的身體富於健康的體魄 義大利 沒有一個朋友能夠比得上健康,沒有一個敵人能夠比得上疾病 印度 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 阿拉伯 健全的身體比金冕更有價值 英國 病來方知健康貴 英國 無病一身輕 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