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全部譯文和註解

2022-02-09 03:57:00 字數 4755 閱讀 5929

1樓:可倩秀

字數太多發不完,留下郵箱,稍後**你郵箱 孫子兵法全文譯文 一、計篇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係民眾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為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眾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

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管理制度等。

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這些條件是:

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佔得多?

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

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任用我領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用我領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開。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好並且能夠接受,我將為您造成軍事上的勢,從外輔佐您。所謂造成軍事上的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的情況中抓住有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應變行動。 【原文】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

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祕,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二、作戰篇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孫子說,根據一般作戰常規,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統兵十萬,沿途千里轉運糧草,內外的日常開支,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須耗費千金,作好了這些準備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勝任裕如,舉兵必克,否則,長久僵持,兵鋒折損、銳氣被挫,攻城就力竭,長期陳兵國外則國內資財不足。

如果兵鋒折損,銳氣受挫、兵力耗盡、財政枯竭,那麼,其他諸侯國就會趁這個困頓局面舉兵進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難以收拾好這個局面。用兵打仗,只聽說計謀不足但靠神速取勝的,沒有聽說有計謀卻要拖延戰爭時日的。戰爭時間長而對國家有利這種事,從來就沒有過。

因此,不能全面瞭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譯文】善於用兵的人,兵員不再次徵調,糧餉不再三轉運。

各項軍用從國內取得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那麼,軍糧就可滿足了。 【原文】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譯文】國家由於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高漲,物價**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汲汲於應付賦役。

民力耗盡,財物枯竭,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戰車破損了,戰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車之類,耗去了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將務食於敵。

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譯文】因而,高明的將領務求從敵方奪取糧草。就地從敵方奪取糧食一鍾,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就地奪取敵人飼草一石,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

【原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文】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使之威怒;鼓勵將士奪取敵人資財,要用財物獎勵。

因此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那先奪得戰車的士卒,並且更換敵戰車上的旌旗,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於俘虜,則予優待、撫慰,任用他們作戰,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原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為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啊! 三、謀攻篇 【原文】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孫子說:

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敵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取勝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戰百勝,並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譯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取的(辦法)。為了攻城,修造望樓車、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積攻城的土丘,又需三個月才能完成。

這時,將帥們已焦躁忿怒異常了,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去爬城,士卒**三分之一而城還不能攻下,這便是攻城的災害啊!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野戰交兵的辦法,奪取敵城不用蟻附攻城的辦法,消滅敵國而不採用長久用兵的辦法。一定本著不訴諸兵刃就使敵完整地屈服的原則爭橫天下,做到軍隊不受挫而勝利可全得,這便是謀攻的原則。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根據用兵規律,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殲滅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猛烈進攻敵人,有多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免與敵爭鋒。小股兵力如果頑固硬拼,就會被強大的對方俘獲。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將帥,是國君的輔佐。

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譯文】君主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面: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羈縻軍隊;不懂軍中事務卻干涉軍中行政管理,那麼,軍士就會迷惑;不知軍中權謀之變而參與軍隊指揮,那麼將士就會疑慮。

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諸侯乘機起而攻之的災難就到來了。這就叫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原文】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勝負有五條:

懂得什麼條件下可以戰,什麼條件下不可以戰的,勝;懂得眾與寡的靈活運用的,勝;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勝 以有準備之師擊無準備之敵的,勝 將領富於才能而君主又不從中干預牽制的,勝。這五條就是預知勝負的途徑。 【原文】故曰: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因此,可以說: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瞭解對方而瞭解自己的,勝負各半;不瞭解對方,也不瞭解自己的,每戰必敗。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能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嗎

孫子兵法是古代文明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可以廣泛應用在生活中 孫子兵法 能運用在工作或生活中嗎?舉個例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商業中,工作中,知道自己和競爭對手的長處短處,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才能成功。如何運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在生活中,舉例說明?辦事的計量 你應該會用 人總有相同之處 沒有 ...

三十六計有哪些以及三十六計的典故(全部)

三十六計典故 現在網路難混喲,一分不給還有那麼多人屁顛屁顛的回答,勞動力不值錢喲!給0分還讓人回答要全,這麼頤指氣使的 三十六計有哪些計,有何典故及其解釋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

三十六計都有哪幾計,三十六計都有哪些?

三十六計有金蟬脫殼 拋磚引玉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擒賊擒王 趁火打劫 關門捉賊 渾水摸魚 打草驚蛇 瞞天過海 反間計 笑裡藏刀 順手牽羊 調虎離山 李代桃僵 指桑罵槐 隔岸觀火 樹上開花 暗渡陳倉 走為上 假痴不癲 欲擒故縱 釜底抽薪 空城計 苦肉計 遠交近攻 反客為主 上屋抽梯 偷樑換柱 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