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曠古奇才—— 諸葛亮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 評價
常言道:「話三國,必談諸葛亮」。的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羅貫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筆墨。
如果說《三國演義》缺少了諸葛亮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將會折半,其影響也不會那麼廣泛。羅貫中正是通過活靈活現地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通過「諸葛效應」,才能使其作品更廣泛流傳至今。
諸葛亮雖然不是**一開頭就出場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無直走馬薦諸葛」後,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將星隕落,諸葛合歸西天」,幾乎回回都出現諸葛亮的身影,並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諸葛亮無疑是一個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過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強權,更可貴的是———自從他出山助劉備後,一直為漢室出謀獻策,出生入死,鞠躬盡瘁,可謂一代忠臣。
首先,諸葛亮才高八斗。雖然他隱居南陽,但年少時博覽全書,上知天文,下曉地下,無所不能,司馬微薦諸葛亮時說道:「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可見其才。
而在第四十三回的「舌戰群儒」中,更顯出諸葛亮廣博而精深的才學。為達到吳蜀聯合抗魏,諸葛亮以弔喪為由孤身前往東吳,而東吳的各名士對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裡,在交談中專挑諸葛亮的難,而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東吳名士大戰一場,最後東吳名士各個都拜倒在了諸葛亮的口舌之下。還有,「赤壁之戰」前,周瑜為害諸葛亮,便限他三天造十萬枚箭,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但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時得了十萬餘枝箭,這與他能識天文,預知有大霧分不開的。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懷有大才,並且這是他擁用智慧和傲世的資本。
其次,諸葛亮智慧過人,無所能比,諸葛亮就是憑藉他智慧過人的優勢,在他一生的指揮作戰中幾乎百戰百勝,為劉備創了基業。
對於諸葛亮的智,**描述得可謂淋漓盡致,最先體現諸葛亮智慧,也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成就大業的關鍵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隱居南陽,而對於天下事卻能瞭如指掌。他對當時的天下形勢向劉備作出分析,**和決策,並以此作為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方針,扭轉危機,由弱變強,與魏吳分庭抗禮終成三分天下。
諸葛亮「隆中對」的種種**也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通過自己的智慧考慮,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後,便出山效忠劉備,在他為劉備爭天下的過程中,體現其超凡的智慧。從「博望 城火攻李典」,「火燒新野拒曹軍」,到「智激周瑜」,「智處華容」,「智取漢中」再到穩定漢中,出師南征和兩次出師伐魏。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南征中「七擒孟獲」和第二次北伐「造木流馬」更是其智慧最集中的體現。
徐庶讚歎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 天緯地之才,出神鬼沒守計」,而諸葛亮在今早已成為智慧原化身,聰明的代名詞。
第三,諸葛亮不畏權勢,有膽識,先主劉備去逝後,諸葛亮便輔佐後主。就在劉備剛去世,後主即位之時,魏國調五路大軍來攻漢中,後主及文武百官,無不驚慌,而諸葛亮卻託病不出朝。百官來臨相府,他都不願出,直至後主親往,他才講了自己的退兵之策,這難說他是高慢 。
在我看來,這是他冒極大的危險向後主表示:自己是國父,凡事不能都召喚了事,要像先主當年一樣不拘下士。如果說以上體現諸葛亮不畏強權,那麼他敢於讓關、張、趙等立軍今狀去取城,就體驗他的膽識。
第四,諸葛亮清淡傲世,胸容天下,氣吞山河。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的確顯出一幅傲世的態度,他曾為自己寫詩「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得天時」……,而且當劉備第三次來顧草廬時,他卻高臥不起,總帶有幾分傲氣,這或許是隱士特有的氣勢。
諸葛亮一生從未有過享受榮華富貴之時,永遠是保持那種飄然清淡的神仙之氣。「清靜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一句詩就掛在他的大門之上,可見其清淡之氣。除此之外,諸葛亮氣量很大,體現天當他初出草廬用兵時,關、張對他不信任,而他毫無在乎,最後以事實來服關、張兩將。
第五,諸葛亮忠心耿耿,乃是一代忠臣也。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自他答應劉備為他將效力劉之日起,他就一直是為蜀國效力,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之下,他的忠心永遠穩如泰山,不可動搖。
第四十四回中,周瑜請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勸他歸順樂吳,總比屈身子劉備之下強。不料,諸葛亮心已鐵心跟劉備。他反倒說:
「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胃,兄若能去東吳,而弟……倒不如兄與弟共效忠劉皇叔。
」諸葛瑾見如此,只得辭去。
諸葛亮的忠耿集中表現在輔佐後主上。先主一去,後主登基,而後主毫無一點治國之能,整個蜀國的社稷都壓在諸葛亮的身上,而他也無怨無悔。為恢復中原,他兩次上表後主,決心出師伐魏,其言可謂感人肺腑。
正如後人所言:「讀完《出師表》不哭者不是忠臣也!」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讚歎其功業時也透出幾分感慨和嘆惜。他前半生的豐功偉業定會流芳百世,不過他誤用馬謖以至第一次出師戰敗,寓居漢中,這也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思考。還有當他第二次出師大獲全勝時,將星失位,危在旦夕;他想讓星延壽,但天意已定,最終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工,英雄淚滿襟」。
實在令人感嘆。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集才、智、膽、忠於一身,是**中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最後,可引一古風再對諸葛亮做一次總結:
風之為物,生於無形;飄忽不定,無孔不入。或柔入懷,消署送爽;或冷冽勁急,透骨生寒。可高舉於天,橫空萬里;可俯掠於地,細緻入微。
可掀驚濤以擊浪,可助火勢以燎原;可送風帆於江海,可挾冰霜於長天。倏然而起,倏然而滅,有鬼神莫測之機。
趙雲人物賞析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張山飾),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
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人物之一。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幾進幾齣,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
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
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
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應得顯神威。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張。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留百世芳。
古風一篇
當年玄德走江陵,路次當陽少甲兵。
忽被曹瞞驅鐵騎,軍民打落盡逃生。
趙雲獨仗英雄氣,捨命渾如落葉輕。
槍攪垓心蛇動盪,馬衝陣勢虎飛騰。
懷中抱定西川主,紫霧紅光射眼明。
斬將奪旗世罕比,擎天保駕功業成。
我來少歇長阪下,斑斑沙草血猶腥。
子龍子龍在何處?仰天長問三兩聲。
全忠全義真稱羨,永遠標題翰墨青。
子龍渾身都是膽是最能形容趙雲的一句話
三國歷史上對趙雲的評價
2樓:迷迭逆夏傖
五虎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後的三國第一猛將,單騎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實寫照!但其謀略也相當了得,是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將。從事小心謹慎,人稱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但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細數演義裡趙雲武勇的事蹟,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阪坡(注1),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四人,砍倒象徵軍威的大旗兩面,奪去鎮軍長槊三條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但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注2)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
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神槍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
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訊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他的優點有:
其一,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當其時也,為一己之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趨使者更比比皆是。
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
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
「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噩,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將軍也。」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趙雲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則--「從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
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於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以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自此軍民安堵。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無怪乎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當劉備要去討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之仇時,趙雲又挺身而出,竭力勸阻,指出:
「**是曹操,非孫權也···先與吳戰」。由於劉備拒絕了趙雲,秦宓等人的諍言,一意孤行,終於遭到夷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這從反面證明了趙雲意見的正確。
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識見過人之處。 其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敦。在戰鬥中,趙雲俘獲了其部下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
在這種情況下--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此。不是私自買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自己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讚賞!
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其四,謙虛謹慎。
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一點,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
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實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讚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
「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而見。
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年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年齡
既然你說不到27 為什麼又說 應該28 那麼我問你!你說181年出生的人 208年應該多少歲 你自己說說看!你自己說不說史書 可是你又說史書有疑問!那麼我問你 你到底是看史書還是不看!還有一點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關羽諸葛亮出師表有一段話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
概括諸葛亮的故事,三國演義諸葛亮故事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
三國演義上諸葛亮彈的什麼曲子,三國演義之空城計中諸葛亮彈奏的那首曲子名稱?
諸葛亮包圍周瑜時彈過 長河吟 http www.toodou.可以到這兒聽聽 但是在城樓彈那個古箏曲,無名空城計這個事情是虛構的,歷史上不曾發生過。但是,這個事情的虛構卻是在諸葛亮死後不久,所以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不過,當初虛構的這個故事中卻並沒有 彈琴退兵 的說法,只是說諸葛亮下令大開城門,臥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