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的手抄報,過年了手抄報圖文並茂

2021-03-03 20:35:23 字數 5387 閱讀 2180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在我國有

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古時叫「元旦」。「元」就是開始的意思,「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關於它的來歷和傳說有很多……

春節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義的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過春節的一個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親人團聚,親朋來往,於是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置酒備席。春節節日的質量概念就是團圓。

人們的相互祝福是團圓,人們的內心高興是團圓。大年除夕哪戶人家的哪位成員屆時未歸,一家人都覺得十分惆悵,同時也為遠遊未歸者祝福祈禱。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企盼親人在春節歸來,是家家戶戶的春節情感。

但是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速,春節文化的這種傳統感覺變得漸漸模糊起來,「團圓」也漸漸改變了形式。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

春節由來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過年」等。2023年12月31日,中華**湖北軍**在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2023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春節俗稱「過年」。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過年了手抄報(**並茂)

2樓:匿名使用者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釘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年的歷史發展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

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

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的形式

一是拜家裡長輩。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

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講究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

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

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

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

關於過年的 手抄報。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手抄報的內容: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貼春聯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

」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手抄報寫什麼內容

4樓:素顏以對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凶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彙報情況。

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準備肉食,準備麵食以及理髮、沐浴,打掃衛生。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5樓:峰何以笙簫默

春節手抄報的內容: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貼春聯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

」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關於過年的手抄報內容,過年手抄報內容

春聯也叫門對 春貼 對聯 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

賀新年手抄報咋做?新年手抄報內容祝福語

1 確定主題 內容 圖案。2 可以用膠布把畫紙粘好,做邊框線。3 確定大標題位置 樣式,確定內容的小標題和位置,需要插圖的。4 板式可以特別些 如四季板式 喜慶板式 教育類等可以找些書參考。5 注意寫錯的字,儘量不要用塗改液,影響美觀,可用膠布貼上,保持畫面整潔 6 顏色多以紅 黃 橙色等暖色為主,...

廉潔手抄報,廉潔手抄報內容

廉政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 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