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詩可以用字作韻腳通押全詩嗎

2021-03-04 04:32:01 字數 6679 閱讀 5454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可以的,古體詩跟近體詩不同,不用嚴格遵循格律。如果是七言絕句,就不可以了,這叫重韻,在押韻的戒律中是禁止的。

2樓:婷迷土兵

可以的。一種文字遊戲,但在詩裡面幾乎沒人寫過,詞裡面倒是見過。

如:黃庭堅的《瑞鶴仙》環滁皆山也,通篇押「也」。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不可以 也感覺太單調不是嗎 如果自己作著詩玩就沒關係

推薦嚴格的七絕詩的押韻規則

4樓:帥帥的祈福哥

七絕詩的押韻規則分為四種情況,請參考:

注:[⊙-可平可仄]

1.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南遊感興 竇鞏

⊙ 平 ⊙ 仄 平 平 仄,

傷 心 欲 問 前 朝 事,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韻)

惟 見 江 流 去 不 回。

⊙ 仄 ⊙ 平 平 仄 仄,

日 暮 東 風 春 草 綠,

⊙ 平 ⊙ 仄 仄 平 平。(韻)

鷓 鴣 飛 上 越 王 臺。

2.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出 塞 王昌齡

⊙ 平 ⊙ 仄 仄 平 平,(韻)

秦 時 明 月 漢 時 關,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韻)

萬 裡 長 徵 人 未 還。

⊙ 仄 ⊙ 平 平 仄 仄,

⊙ 平 ⊙ 仄 仄 平 平。(韻)

不 教 胡 馬 度 陰 山。

3.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 維

⊙ 仄 ⊙ 平 平 仄 仄,

獨 在 異 鄉 為 異 客,

⊙ 平 ⊙ 仄 仄 平 平。(韻)

每 逢 佳 節 倍 思 親。

⊙ 平 ⊙ 仄 平 平 仄,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韻)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4.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從軍行 王昌齡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韻)

青 海 長 雲 暗 雪 山,

⊙ 平 ⊙ 仄 仄 平 平。(韻)

孤 城 遙 望 玉 門 關。

⊙ 平 ⊙ 仄 平 平 仄,

黃 沙 百 戰 穿 金 甲,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韻)

不 破 樓 蘭 終 不 還!

一、詩詞押韻的一般規則

押韻,也稱協韻或叶韻。

押韻是同韻母的字在相同(按:說「相應」為好)位置上重複出現。在相同位置上重複出現的同韻母字,自然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

古代詩韻是怎樣押韻的呢?在隋唐以前,是從當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後,出現了韻書,便從韻書規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

韻書的出現以至定型,是幾經修改的。現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來水韻。金代的王文鬱合併《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為王、劉的籍貫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絳縣),所以稱為平水韻。

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後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後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後,不少人蔘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十五部至十九部為入聲韻。

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併。如詞韻第一部,便是平聲東、冬韻,上聲董、腫韻,去聲送、宋韻的合併;詞韻第十五部,便是入聲屋、沃韻的合併。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

也就是說,填詞比寫詩,在選擇韻腳字方面的餘地要大些。

和韻,寫詩填詞時,數人相唱和,後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的情況有三:第一,是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第二,是用原韻也用原字,並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都相同,稱為次韻;第三,是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先後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用一個韻,稱為限韻。限韻的情況有二:第一,是限韻不限字;第二,是限韻也限字,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的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二、近體詩、古體詩和詞的押韻

(一)近體詩

1、一般只押平聲韻

2、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4、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用一個鄰韻字)。

5、不能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二)古體詩

1、可用平聲,也可以用上、去、入聲。

2、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有的是

三、四句一押韻。

鮑照以前的七言古詩都是一句一押韻的。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如王維的《桃源行》,全詩32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韻。

4、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用本韻。同近體詩);也可以從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通韻。近體詩除首句起韻的特例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

5、在通韻方面,不僅同聲中的鄰韻相通,而且聲之間也可通韻。聲之間通韻的,上、去聲通押的為多。

6、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三)詞

1、押韻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韻的。如「長相思」

⑵兩句一押韻的(較常見)如「卜運算元」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韻的。如「玉樓春」

⑶在兩句一押韻間雜著一句一押韻或間雜著天、四句一押韻。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韻的。這在長調節器中較多見

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

3、換韻的幾種情況

⑴相隨式。如「菩薩蠻」,第兩句一韻,依次換下去,不出現同韻。

⑵迴環式。如「釵頭鳳」、「惜分釵」現韻相換,先是甲韻換為乙韻,然後再由甲韻換乙韻。

⑶懷抱式。如「定風波」。詞的上片首尾為甲韻,中間為乙韻。

⑷兩韻或幾韻相換,但以一韻為主。如「相見歡」、「定風波」。「定風波」有甲乙丙三韻相換,以甲韻為主,韻腳步字最多(丙韻字最少)並且詞不達意的首尾都為甲韻

4、有的用本韻,有的通韻

通韻方面的幾種情況:

⑴不同部的韻通用

⑵同部不同聲的韻通用 ①有一些是隨便通用不同聲的韻,平、上、去、入四種聲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聲通押為常見。②有的詞則明確規定,平聲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換巢鸞鳳」。

5、有的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怎樣查古詩的押韻

5樓:晨曦藝術工坊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除押韻外再多說一點古詩的常識。

古詩從唐代開始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類。唐之前的詩都稱古體詩,唐以後為近體詩,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不是指近代。古體詩除了須要用韻外,是不受格律限制的,寫作比較自由;而近體詩除了用韻,還須受嚴格的格律約束,有了格律依據,使詩的形式更規範,更富於**性。

押韻是構成一首詩歌主要因素。無論古體詩(遠代少數詩外)或近體詩,都要求押韻,使詩歌具備**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以增加詩的藝術感染力。在一首詩中用於一部分句子末尾,用同韻母的字,就叫「押韻」也叫「韻腳」。

如唐人盧照鄰的《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詩中第二句末「池」和第四句「知」,兩字韻母同是「i」,而且同是平聲字做韻腳,叫「平聲韻」。一首詩的第一句,按格律規定可用、可不用韻,不用韻的末字用仄聲字。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末字也用仄聲字。

下面以仄聲字做韻腳的例子,如唐人曹鄴的《官倉鼠》: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也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

這首詩第一句韻腳「鬥」,第二句韻腳「走」,第四句韻腳「口」,三個韻腳都是「ou」,而且 都是仄聲中第三聲。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末字用平聲字。

另外舊聲韻和現在的聲韻也有了不同,舊讀有入聲字(基本上是現代漢語拼音第四聲,去聲),如果不瞭解就會認為詩裡雖用韻腳,而不講聲調的。下面以舊讀聲字做韻腳例子,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這首詩第一句韻腳「絕」,第二句韻腳「滅」字和第四句「雪」都是以ie和ue做韻母的舊讀入聲字,第三句按格律規定不用韻,所以用平聲字。北京話(普通話)沒有入聲,用北京話讀這首詩聲調就不和了:「絕」陽平;「滅」去聲;「雪」上聲;三個韻腳三個聲調。

如有志於學詩,不妨學習下《新韻十八韻部》,新韻沒有把舊讀入聲字專列一類,而把分別歸入了八個韻部,是從一百零六部韻目簡化為十八韻部,而在每個韻部中,又按漢語拼音的聲調劃分為一聲(陰平)、二聲(陽平)、三聲(上聲)、四聲(去聲)四類。一聲、二聲通稱平聲,三聲、四聲通稱仄聲。

上面三首詩就可以看出凡是韻母相同的字就屬於一個韻,做韻腳時,平聲韻較寬,陰平、陽平都屬於平聲可以在同一首詩中使用。但仄聲字一般情況下必須同一個聲調才能用於一首詩中,要麼都用三聲,要麼都用四聲或舊讀入聲字。

還有一點要明白就是漢語拼音的韻母分韻頭、韻腹、韻尾,凡是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同韻,如eng、ing同韻,ie、ue同韻,en、in、un同韻,等等。我這一指禪手已敲酸了,希望能給你幫助。

6樓:華中師大陳老師

古代詩詞押韻常識

一、詩詞押韻的一般規則

押韻,也稱協韻或叶韻。

押韻是同韻母的字在相同(按:說「相應」為好)位置上重複出現。在相同位置上重複出現的同韻母字,自然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

古代詩韻是怎樣押韻的呢?在隋唐以前,是從當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後,出現了韻書,便從韻書規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

韻書的出現以至定型,是幾經修改的。現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來水韻。金代的王文鬱合併《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為王、劉的籍貫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絳縣),所以稱為平水韻。

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後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後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後,不少人蔘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十五部至十九部為入聲韻。

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併。如詞韻第一部,便是平聲東、冬韻,上聲董、腫韻,去聲送、宋韻的合併;詞韻第十五部,便是入聲屋、沃韻的合併。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

也就是說,填詞比寫詩,在選擇韻腳字方面的餘地要大些。

和韻,寫詩填詞時,數人相唱和,後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的情況有三:第一,是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第二,是用原韻也用原字,並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都相同,稱為次韻;第三,是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先後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用一個韻,稱為限韻。限韻的情況有二:第一,是限韻不限字;第二,是限韻也限字,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的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二、近體詩、古體詩和詞的押韻

(一)近體詩

1、一般只押平聲韻

2、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4、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用一個鄰韻字)。

5、不能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二)古體詩

1、可用平聲,也可以用上、去、入聲。

2、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有的是

三、四句一押韻。

鮑照以前的七言古詩都是一句一押韻的。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如王維的《桃源行》,全詩32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韻。

4、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用本韻。同近體詩);也可以從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通韻。近體詩除首句起韻的特例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

5、在通韻方面,不僅同聲中的鄰韻相通,而且聲之間也可通韻。聲之間通韻的,上、去聲通押的為多。

6、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三)詞

1、押韻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韻的。如「長相思」

⑵兩句一押韻的(較常見)如「卜運算元」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韻的。如「玉樓春」

⑶在兩句一押韻間雜著一句一押韻或間雜著天、四句一押韻。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韻的。這在長調節器中較多見

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

3、換韻的幾種情況

⑴相隨式。如「菩薩蠻」,第兩句一韻,依次換下去,不出現同韻。

⑵迴環式。如「釵頭鳳」、「惜分釵」現韻相換,先是甲韻換為乙韻,然後再由甲韻換乙韻。

⑶懷抱式。如「定風波」。詞的上片首尾為甲韻,中間為乙韻。

⑷兩韻或幾韻相換,但以一韻為主。如「相見歡」、「定風波」。「定風波」有甲乙丙三韻相換,以甲韻為主,韻腳步字最多(丙韻字最少)並且詞不達意的首尾都為甲韻

4、有的用本韻,有的通韻

通韻方面的幾種情況:

⑴不同部的韻通用

⑵同部不同聲的韻通用 ①有一些是隨便通用不同聲的韻,平、上、去、入四種聲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聲通押為常見。②有的詞則明確規定,平聲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換巢鸞鳳」。

5、有的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七言古詩,十行的10首七言古詩!!!

陸游 遊山西村 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最低0.27元 天開通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李茂泉lmq 七言古詩大全 贈汪倫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

大暑的古詩 七言絕句,八排,七言絕句古詩?

詠廿四氣詩 大暑六月中 唐代 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絳紗渾捲上,經史待風吹。白話釋義 大暑來到的時候,秋天也就快來到了 這好比聽到林鐘之律音,就好像聽到了飄然而至的九夏之樂聲。這個時候月亮會在子夜升起,螢火蟲也會在夜晚憑空上下翻飛,在空中明亮閃...

七言絕句,所有古詩,求50首七言絕句古詩

1 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3 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4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