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得諾貝爾獎,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2021-03-04 04:42:46 字數 5085 閱讀 8027

1樓:善良的逐鹿問鼎

最近幾年都有好幾個中國人獲得了呀!

莫言和屠呦呦不是中國人啊?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不是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中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文學家莫言,醫學獎屠喲喲。

諾貝爾獎有生理,文學,經濟,和平,物理,化學六個獎項,專門獎勵為這些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3樓:狄思博鞏合

樓上的胡說,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從理念觀念、科技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經濟資源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很難培養出各個領域有實力的科學家。

至今為止共六人:

楊振寧、李政道

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

崔琦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

下付簡歷:簡歷一覽

楊振寧生於2023年,父親留學美國,後長期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2023年大學畢業於西南聯大,跟吳大猷做過畢業**,再在清華跟王竹溪做過研究生後於2023年獲碩士。46至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跟有「氫彈之父」之稱的特勒(edwardteller)獲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做的研究得2023年物理獎。

李政道2023年生於上海一商人家庭,2023年中學畢業於江西贛州,入浙江大學後併入西南聯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學念博士學位,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有短期工作,202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歲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歲獲獎時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丁肇中生於2023年,父母都是中國的教授,後在臺灣唸書,1956赴美,在密執安大學讀完大學和研究生,62年獲博士。以後歐美來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學院呆下。

***也是2023年生,不過是在臺灣新竹。55至59年念臺灣大學,59年在臺灣的清華大學做碩士**,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念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2023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助理教授,73年成為正教授,74年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

崔琦2023年生於河南,2023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以後留學美國,2023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此後先到貝爾實驗室工作,2023年至今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朱棣文,2023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中國留學出來的物理學家,當時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聖路易斯市。他在羅砌斯特大學畢業後,2023年從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以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2023年起為斯坦福大學物理學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美籍華人

楊振寧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崔琦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

4樓:應洮步夏

其實有客觀和主觀的原因的;

客觀的,那是因為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的,人多的要命,要少的話,1億個裡面10個獲得諾貝爾獎那是不是也很多的了

?主觀的,不要想咱們是落後的,在現實的面前咱的確就是落後的,什麼是治窮的永恆的遼傷藥呢

?那就是野心,要是咱們都富有一個強大的野心的時候,在自己不段的攀登自己人生的高峰的時候,回頭張望,自己已經是站在自己的諾貝爾講臺上,大家加油1

5樓:渾渾噩噩

諾貝爾獎設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裡,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了在自己國土上做出成績並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而卻有一個特別的個例——中國,至今未在自己的國土上產生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二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麼就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他們雖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們卻已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了。臺灣科學家***有幸獲得了202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一個具有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他的成績卻不是在中國本土上做出的。

歐洲一些小國,人口和國土面積還不如我國一個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的鄰國日本僅在二戰後就有9位自然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已經定下目標,要在本世紀前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成為「諾獎大國」。 而在一海之隔,有著960萬平方千米國土和十二億九千萬人口的中國,別說有九位諾貝爾獎科學家,就連產生一位在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目前看來也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

更何談5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一天文數字。為什麼中國本土上出現不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是我們中國人比外國人笨嗎?不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及指南針四大發明;從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我國自六七十年代以來成功發射的的「兩彈一星」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神舟」1,2,3,4號飛船;從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到世界上第一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元元」、「陽陽」順利降生;從「銀河」、「曙光」超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成功到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cpu 「龍芯」的誕生,都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智力並不比其他民族差。

是我們國家不重視科教事業嗎?不是!從我國實施的「863計劃」到「最高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的設立,無一不體現出國家對科技、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援。

那為什麼至今中國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教育觀念落後,缺乏對青少年創造能力的培養,二是科普教育落後,缺乏優秀科學家成長的肥沃土壤。

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在回家的上聽到了一對父子的談話。一個四歲左右男孩說:「爸爸,是樹上的葉子多還是地球上的人多呢?

爸爸不耐煩地說:「你這娃咋提這樣的問題呢,這兩個有什麼可比性!」聽了爸爸的一頓訓斥,孩子慚愧的低下了頭,拉著爸爸的手慢慢地走遠了。

這個孩子提的問題多好阿!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問題呀,可他的爸爸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痛加訓斥。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之一!

人本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多少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孩子也許就在這一聲聲訓斥中,放棄了想象,放棄了創造,失去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可能。我曾經在一本介紹外國兒童生活的書中看到外國人是怎樣發現、培養、發展孩子創造力的。

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大人們總會首先表揚孩子問題提得好,然後耐心地啟發孩子對所提問題進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討論,並儘可能的給孩子一個準確的答案,引導孩子查閱有關資料,不斷激發孩子去想象、去創造。孩子們便越來越愛想象,愛創造,愛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許多被大人們所忽視的現象和問題......。

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說過,「在美國,學校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所以不斷地有新的天才出現。他們喜歡亂闖亂碰,海闊天空,除非他們認為前人的思路對自己有幫助,否則會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不同,中國是用種種考試凝固學生。

」 在我國,注重灌輸書本知識的傳統教育模式籠罩神州大地已有幾千年歷史了,至今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考試的成績被認為是衡量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成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務,孩子也成為分數的奴隸,整天硬著頭去學、去背,去爭奪高分。

而對高分之外的事卻不聞不問。以至於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國是「奧賽」大國,每年在各種「奧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然而,這些「奧賽」獲獎者中有大成者則寥寥無幾。

更重要的是,許多家長寧願孩子「高分低能」也不願「低分高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同學們,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這個模式發展的家長們,你們忘記了一點,我們國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國家建設重擔的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而不需要一個個只會讀、會記的「磁碟」!

即使 偶爾有幾個從大人們對創造、想象禁錮中逃出的孩子也會被創造、發明路上的艱難所壓垮。現在,當我們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時,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有些書店裡的書約80%都是應試參考書,甚至有些書店的招牌竟寫上「考試書店」。

對於在科學方面有興趣、想購買一些科普和科技製作方面書籍的同學在這些書店裡只能一次次空手而歸,我已有過多次這樣的體驗。這樣的現狀會大大地限制青少年發明創造能力的發展,挫傷他們探索自然奧祕的積極性。偶爾有幸也會發現一二兩本好書,但也會被其昂貴的**嚇退。

在今天的中國,科普書籍對於渴望科學知識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鏡中花。城市裡有科學興趣的孩子,也許還能買到幾本科普書籍,而在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農村人口中,願花這麼多錢為孩子買科普書的家長能有幾個?農村孩子對科學的嚮往也只會成為深藏在他們心底的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一個個閃爍著創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這樣被周圍的冷水慢慢地澆滅了。

中國的優秀 科普書籍為何這樣少?中國的科普作家哪兒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優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寫了。

年輕科普作家們的筆頭多半伸向了獲利豐厚的選題,能堅守科普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棄自己職責科普作家們,你們為什麼不為中國千千萬萬愛好科學的孩子們著想?你們為什麼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著想?

難道是你們不知道「科教才能興國」的道理嗎?加之許多出版社因科普書獲利少而不願出版,科普書籍當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貪婪的書商們只是想方設法地賺錢,一味地在書的包裝、印刷上下功夫,藉以不斷地提高書價。

誰可曾想過,一本本、一套套標價幾

十、幾百元的科普書籍,裡面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並不富裕孩子能買得起它?其實這些書是完全可以印成幾元錢一冊的簡裝本,滿足千千萬萬個渴求科學知識的孩子的求知需要。

由於我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存在不足之處,國家高考選拔人才看分數,學校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斷追求升學率,抓分數;家長為了孩子進入名牌高校、學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爭高分;學生們為了不辜負家長期望,也為自己將來找個好出路想方設法考高分。在中國學生眼裡所有事情都是為著分數轉,分數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與分數關係不大的課外科技活動在很多學校已經不搞了。加之科普書籍的貧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後,中國的孩子們生活在沒有發明創造和科學氛圍的環境中,中國孩子對科學的嚮往和創造的慾望就像倒在漏勺裡的水,一點點的消失了。

大人們也像修剪樹木一樣,剪去孩子們發明創造的「側枝」,只讓它向高分的「主幹」方向發展。試想,一棵大樹只長主幹,而幾乎不長側枝,葉片稀少,這樣的樹能活嗎?這樣的「高材生」能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嗎?

這樣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嗎?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的科技水平與我國的「人口大國」相稱嗎?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難道不為之感到臉紅嗎?

在新的世紀裡,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實質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國民創造意識的增強。發達國家青少年和廣大民眾對科學與創造的認識不斷增強。而在我國,大家總覺得科學離我們很遠,很遠,創造與我們青少年無關。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影響力這麼大,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最簡bai 單的證明 因為上個世紀初諾 du貝爾zhi獎得主九成以上都dao是實至名歸,而且基版本上寫進了中學自然學科教權科書中,諾貝爾獎委員會為了諾貝爾獎的名譽,在評選上偏向保守,某些政治文化獎例外。因此在權重人更能的到人們的認可。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是世界上最頂端的獎項,獎金...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為什麼就沒有中國籍的科學家

其實也有中國人拿過,但是卻都是美籍華人,說起來感覺還蠻諷刺的呢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198...

中國人贏過多少次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得過多少次諾貝爾獎?

1次 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20世紀700人 次 的諾貝爾獎頒獎歷史當中,恐怕愛因斯坦獲獎時引起的麻煩最多,而獲獎原因更是奇怪得獨此一家。很早就不斷有人提名他為侯選人,但由於種種幾乎無法置信的理由卻一直沒有成功。1922年,他才終於獲得了補發的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09年10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