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區別的小故事,或心理學實驗等

2021-03-04 04:55:21 字數 5783 閱讀 5654

1樓:匿名使用者

阿希實驗

社會心理學裡面的從眾現專

象很經典屬的

有關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區別的小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無聊的很

中國講究什麼集體主義,什麼犧牲精神,什麼奉獻精神,往往忽略了個人精神。

馬哲是這麼說的,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但個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也會發揮巨大的歷史作用。

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有什麼好書

3樓:馬鳴風蕭蕭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首先在於定義不清,以致得出很多錯誤結論。

如果說「個人主義就是個人利益為中心,注重個人的利益而不顧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得失的一種價值觀念」,那麼集體主義的定義應該是「以集體利益為中心,注重集體利益而不顧個人利益的一種價值觀」,很顯然前者相對比較正常。

定義清楚,則很多事情都清楚了,故意混淆定義而得出結論可以算上是一種卑劣的行為。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主義所標榜的與利已主義的本質區別,也是令人懷疑的。不可否認,個人主義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利已主義,尤其不等同於極端的利己主義。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尤其在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如歐洲反封建、反特權、反**、反法西斯的歷史時期,個人主義還起過異常重要的進步作用。但是,既然個人主義理論的根基在於信奉個人至上、個人本位,那麼,它在總價值目標上就很難與利已主義嚴格區分開來。托克維爾之所以在創造個人主義一詞時冠予個人主義以「溫和的利已主義」之意,說明他一開始就意識到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親緣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二)利已主義在總傾向上同個人主義一樣,也強調個人至上、個人本位,但在表現形式上,利已主義則更加露骨地強調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利己主義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從性質上講,利己主義在形式上的差異性,主要與對「一已的利益」含義的理解有關。大多數利己主義思想家,如古希臘的快樂主義思想家,近代的霍布斯、斯賓諾莎、愛爾維修等,往往把「一己的利益」等同於「一已的快樂」,因而他們的利己主義常常被人們稱為快樂主義。

但一己的利益往往還有別的含意,也就是g.e.摩爾所說的:「當平常人說到『一已的利益』的時候他並不意指『一已的快樂』(他通常甚至並不把這一點包含在內),而意指一己的發跡,一己的美名以及贏得更好的收入等等。」因此,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

利己主義還可以表現出在範圍上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可以有單個人的利己主義,也可以有放大了的利己主義,即費爾巴哈所稱謂的社會的利己主義、家庭的利己主義、行會的或村社的利己主義等等。在私有制社會中所出現的那種虛幻的集體主義,如封建家長式的集體主義、法西斯的集體主義,以及無產階級內部存在的小團體主義,都屬於這種放大了的利己主義。

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東方的集體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5樓:大大的

1、義利關係問題:

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

2023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

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2、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

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區域性。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

「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覆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

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幹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

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3、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

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麼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瞭解。

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4、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

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定看不懂,這裡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象,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5、我們思維方式裡經常有意會性:

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

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裡,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6樓:司馬鑄劍

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

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2023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

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區域性。

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

」西方人對這樣的答覆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幹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

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麼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

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

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瞭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定看不懂,這裡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象,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裡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

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裡,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內容及其影響力 20

7樓:王ddd之歌

個人主義 又稱利己主義。以個人私利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的思想體系和道德原則。

個人主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是資產階級道德的根本原則。其特徵是:把個人價值看得高於一切,把個人的特殊利益凌駕於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為達到個人目的,甚至不惜損害和犧牲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作為私有制的產物、它是一切剝削階級共同的道德原則。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它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禁慾主義、**主義和宗教統治的有力思想**,曾發揮過解放思想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又有鮮明的損人利己的弊端。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發展到了頂點,成為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甚至要求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服從於個人利益。個人主義是與無產階級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根本對立的。

個人主義也是小生產者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特徵,在他們身上主要表現為自由散漫和狹隘

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內容之一。調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原則。指一切言行以合乎無產階級及其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它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是根本對立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區別於一切舊道德的本質特徵。集體主義作為道德原則,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過程中產生的。

作為與個人主義相對立的概念,它出現在20世紀初。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來的。它繼承了歷史上先進的倫理思想,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概括和總結了先進工人中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的行為和思想,是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規範體系的基本原則。

集體主義的內容是:一方面,從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當兩者之間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共產主義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形式。

集體主義反映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個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集體主義最高原則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集體主義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優秀品質和為人類解放而奮鬥的犧牲精神。

中國崇尚集體主義而美國崇尚個人主義,這種價值取向是否可以稱為倫理價值?如果不是,應該歸為哪一類

這個不應歸屬價值取向,應該屬於社會契約範疇。它由一個地區 民族的生成 發展經歷所決定。正確的來說因該是信仰價值或是思想價值 樓主本身對這個命題的理解就是錯的。中國根本就沒有什麼集體主義,所謂 集體 其實就是集體的領導者個人!什麼叫服從組織,就是服從組織領導!在中國個人為了集體,為了集體的領導而犧牲是...

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兩者的區別,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定義和區別

個人主義所bai標榜的與利已 主義的本質du區別zhi,也是令人懷疑dao的。不可否認,專個人主義並不簡屬單地等同於利已主義,尤其不等同於極端的利己主義。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 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尤其在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如歐洲反封建...

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定義和區別,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兩者的區別

個人主義定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 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 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 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世界觀。利己主義定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利己主義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