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民俗風情

2021-03-04 05:55:57 字數 1553 閱讀 2222

1樓:石榴妹

貢山縣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多民族雜居,天主教、**教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03031、藏傳佛教,原始宗教四教並存,使貢山成為多民族文化與東、西方宗教文化交匯的地方。這裡民族節日眾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有獨龍族「開強瓦」節、怒族「仙女」節、傈僳族「闊時」節等。

獨龍族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史稱獨龍族為「俅人」或「曲人」。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干個兄弟民族。

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共產制,共同生產,共同佔有生產生活資料。家族長負責處理協調,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臺上,獨龍族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彩線手工織成。

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怒族怒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主要從事山地農業。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

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數改信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並在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把該動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視為有特殊關係而加以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

傈僳族早期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巨集、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裡、德昌等縣。 獨龍族

獨龍族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繫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有紋面習俗。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髮、赤足。

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

怒族 怒族有語言,無文字,大都使用漢文。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傈僳族長期共處,通傈僳語。

怒族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新中國成立前,這裡以花木枯榮為時序、靠結繩刻木傳遞資訊、以刀耕火種為耕作方式等許多人類遠古的生活圖景在這裡仍能時時映現。

傈僳族傈僳族為氐羌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2023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在一些雙關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

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以從事農業為主,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教、天主教。

獨龍族的習俗有什麼,獨龍族的習俗有什麼?

獨龍族 基本情況簡介 獨龍族 歷史 獨龍族 之 服飾 獨龍族 之 民居 獨龍族 基本現狀 獨龍族 之社會經濟 獨龍族 之 文化藝術 獨龍族 之 日常食俗 獨龍族 之 風俗習慣 獨龍族 之 禮儀及禁忌 獨龍族 之 節慶 禮儀食俗 獨龍族 之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圖樓 美麗 神祕的獨龍江 獨龍族 獨龍族...

被葉璇怒懟的高鐵「外放族」道歉了,還有哪些中外明星怒斥國人不

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充分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地獄與天堂其實是一個地方,只是相同的地方存在不同文化素養的人而已,天堂者,遵守公共秩序,享受和諧社會,地獄者,自私自利,最終無利可享,無福可受。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普羅大眾,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如果全社會都怒懟不文明行為,那我們是不是都已經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