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篇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自己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上李邕》是李白在渝州拜謁李邕時因不合時俗放言高論引起李邕及其下屬不快而失意,一氣之下,乾脆直呼李邕之名作詩以進。這首詩先以大鵬自喻,寫自己才力非凡,志向高遠。再寫自己因大言高論不附合時俗而被人冷笑。
李白以大鵬自喻,這首詩也充滿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和豪邁不羈的氣勢。
李邕是人名,而非地名。
李邕:為海內名士,李邕於唐開元
七、八、九年任渝州刺史。
2樓:匿名使用者
李邕是人名
李邕:李邕於唐開元
七、八、九年任渝州刺史。
上,是拜謁的意思,你看詩中諷刺語氣,尤其最後一句,只說李邕沒有眼光和胸懷
3樓:王曉丹嗨皮
李邕是一個瞧不起李白的北海太守.
李白《上李邕》:這首詩的含義是什麼?
4樓:你若成糞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
望採納!
上李邕一詩,李邕後來接受李白了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這一年,中國詩壇上的兩位巨星 杜甫和 李白同在古 齊州(即今 濟南市),並且遊蹤齊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杜甫到來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海,即今山東 的益都。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連日趕往 齊州與杜甫會面。
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時李邕68歲,早已名滿天下,杜甫此時才是個33歲的後生,名聲遠沒有達到詩聖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識珠,他已經預見到了這顆新星的萬丈光焰。
可惜他沒有看到。 會見的歡宴就安排在新建的 歷下亭上。李邕、杜甫、 李之芳在座,可能還有許多 齊州的知名人士出來作陪。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白這時也在 齊州。 天寶三年,他與杜甫在 洛陽相遇,結伴東遊。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極宮受道錄,不知是道規使然,還是沒有接到請帖,或許還有其他原因,這位極善飲的詩人沒有來喝這杯酒,否則歷下亭上一定會留下李白的詩作了。
李邕與杜甫把酒長談,論詩論史,也談及了杜甫的祖父 杜審言,這讓杜甫十分感激。就在這次歡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
李邕願意結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載:「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士。
」李邕鬻文獲金,可以用來支付他結友交遊的巨大開銷,可是鬻文的事也不是常有的,總有手頭拮据的時候。每逢這種時候,他就有挪用公錢之嫌。杜甫和李白在天寶四年分別見到李邕的時候,他身上剛剛發生了一段死裡逃生的故事。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唐玄宗泰山封禪迴歸 長安,車駕路過汴州。李邕從 陳州趕過來謁見,並接連獻上幾篇辭賦,深得玄宗賞識。於是李邕就有點飄然,自我吹噓憑自己的才華「當居相位」。
那時李邕只是陳州刺史,這話說得忒大了點。偏偏這話叫 中書令張說聽見了,不久李邕在陳州任上挪用公錢事發,張說將舊賬端出。兩筆賬一塊算,下獄鞫訊:
罪當死。這時候幸虧有個叫孔璋的 許州人上書玄宗皇帝要救李邕,那封奏疏寫的真是好,打動了唐玄宗,免去李邕死罪,貶為 欽州遵化縣尉。而孔璋流配嶺西(現今廣東)而死。
這兩個以生死相交的人始終沒有見上一面。孔璋的奏疏基本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過。這篇情真義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李邕身上的傳奇色彩,尤其讓仕途失意、蔑視權貴的李白景仰。
李白也深懷濟人之心,有著散盡千金的豪爽,來到齊魯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訪這個傳奇中人。就在天寶四年,他們相見於 益都李邕任上。李白時年44歲。
李白在 益都聽到了另一個李邕見義而捨己相助的傳奇故事。這裡有一個女子,丈夫被人謀害。女子持刀復仇,刺殺真凶而獲獄,罪當極刑。
這時候李邕奮不顧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寫下了敘事樂府《東海有勇婦》:「學劍越處子,超騰若流星。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
白刃耀素雪, 蒼天感精誠……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
名在烈女籍,竹帛已榮光。」
送別杜甫和李白後兩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
上李邕 詩意
6樓:金牛咲
意思是:
大鵬一日從風而
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如果在風停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幹。
時人見我好發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聖人還說後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原文為: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史稱李邕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後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遊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
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思想主題:
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李白所作詞賦,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全部註釋
1.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
有才華,性倜儻,唐玄宗時任北海(今山東益都縣)太守,書法、文章都有名,世稱李北海。後被李林甫殺害,年七十餘。《舊唐書·文苑傳》有傳。
李邕年輩早於李白,故詩題雲"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有"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句,亦見白對邕之敬賞。今人葛景春《李白〈上李邕〉寫於蜀中》(載《社會科學研究》2023年第六期)文考證:
李邕於開元
七、八、九年任渝州(今重慶)刺史,李白此時曾拜謁李邕並作此詩。李邕擅長詩文,當時文士很多都投在他的門下。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青年時代李白的豪情壯志。
2.大鵬:傳說中的大鳥。扶搖:由下而上的旋風。《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quot;滄溟:大海。
3.簸卻:搖盪.簸,指上下顫動.
4.恆:經常。殊調:發表不同常人的論調。大言:豪言壯語。
5.宣父:《新唐書·禮樂志》:"(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
6.丈夫:對成年男子的尊稱,這裡是稱李邕。年少:李白自稱。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藉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徵,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徵。開元十三年(725),青年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後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銘序》雲,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後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
此篇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自己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本詩題解。
8樓:小叮噹凱蒂
李白《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世人:指當時名門世族中當權的人物,即權貴。
恆殊調:經常發表不同政見。
冷笑:嘲諷譏笑。
簸:揚起。
溟:海。
寫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八年(720)左右來渝州拜見李邕(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後,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希望通過李邕引薦找到政治出路,卻受到冷遇,憤激之餘寫下的。詩人正當年輕氣盛時候,詩中以不羈的大鵬自詡。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隻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詩 文言文翻譯
9樓:一新一怡
白話譯文:大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
原文上李邕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白話譯文
大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如果在風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幹。時人見我好發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聖人還說後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擴充套件資料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後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參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上李邕全詩內容,上李邕的主要內容
上李邕朝代來 唐代作者 李白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中國文學李白的《上李邕》全文帶解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恆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譯文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孔子還說過 後生可畏 大丈夫...
好象是李邕的書法,大家看看怎麼樣
這也是老宣紙新仿品,從印色 墨色可知。老宣紙從出現的黃斑可知其大致年代。如果1300多年前的宣紙,早就脆得不能動了!雖然未見實物,但我推測,你這是裝裱後的東西,畫心加上託皮紙或者遷安紙之類 再加上最後託背 有時候託兩三層呢 加上所用的漿糊,當然很厚了。但這絕對不會是1300年前的東西。300年前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