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人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然後隨手這句詩句。
2樓:匿名使用者
「心靜自然涼」,出自白居易的一首詩。在一個天氣酷熱的日子,白居易去拜回訪一名叫答做恆寂的禪師,見他在悶熱的房間裡安靜地坐著,白居易不解地問:禪師,這裡好熱啊!
怎不換個地方?恆寂禪師說:「我覺得不熱,甚至還很涼快呢」!
白居易深受觸動,於是賦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後來 白居易還曾作一詩《消暑》雲: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其心靜自然涼的心態和修行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3樓:那天的中午
意寬體自胖,,,,,,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
4樓:展巨集圖高升騰
上聯:心靜自然涼
下聯:情深未必冷
橫批:淡泊明志
5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安坐無雜念
下聯:心靜自然涼
6樓:睢寧一指禪
人煩無奈熱
心靜自然涼
7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心靜自然涼
下聯:情空隨意冷
8樓:匿名使用者
心靜自然涼
心浮時刻燥
9樓:風雪渡寒舟
月損仍會滿
心靜自然涼
10樓:傑答答
放鬆才更爽
心靜自然涼
11樓:雲淡風輕
心靜自然涼,
情動愛意熱。
12樓:雀壽武嘉悅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然後有了這句詩句。
心靜自然涼上一句對聯
13樓:八爪章魚的夢
上聯:體勤不會冷
下聯: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出處: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 白居易就問:
「禪師!這裡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
」 恆寂禪師說:「我覺得這裡很涼快啊!」 白居易對這事有所感悟,於是作詩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是什麼?
14樓:餜悘餜悹
情深未必冷
1、這是一幅對聯。
2、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是道家哲學術語。心靜,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幽居獨處時的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心靜自然涼(the calm nature is cool ),本義是說心裡平靜,內心自然涼快。
後用來指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時,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3、與其相關的歷史文獻:
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大意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
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4、對聯: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
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
15樓:匿名使用者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然後有了這句詩句。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
16樓:鹹長鈺不方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然後有了這句詩句。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心靜自然涼的下一句是什麼?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恆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裡。然後有了這句詩句。心靜自然涼 的下一句是什麼?心靜自然涼沒有下一句。心靜自然涼是道家哲學術語。心靜,指為人處世 待人接物 幽居獨處時的一種自然 平和的心態。心靜自然涼本義是說心裡平靜,內心自...
為什麼說心靜自然涼,心靜自然涼是什麼意思!
心靜自然涼其實並不是一種準確的說法 心靜以後人主要是不再浮躁.人熱的最不舒適還不是體表溫度升高以及出汗,心率增高等症狀 最主要的事人的心情浮躁,以及大腦對熱的反應.隨著大腦對熱的反應越大,人的心理承受就越差,就會越浮躁,從而更加的熱,同時體表也隨之緊張,導致人更熱設定感受不到微風.而人心安靜下來以後...
「心靜自然涼」這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含義
心靜自然涼,當人的情緒激動時,體表微迴圈加快,會產生很多熱量,比如在爭吵時人們就會面紅耳赤,而情緒平緩時,微迴圈減弱,熱量減少,人自然會覺得涼快些了.從這個方面看 心靜自然涼 還是有科學道理,這種說法是唯物的。老話說 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是清涼山。其實靜不是不動,循理而動即為靜,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