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千里揮戈闖天涯
樂不思蜀意為: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樂不思蜀的出處: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的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樂不思蜀的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2樓:鼓浪嶼
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
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
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
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裡過得開心嗎?
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我呀!
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
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得很開心,不想回家了!
3樓: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快樂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樂不思蜀」原意是劉禪安於逸樂不思亡國。後形容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樂不思蜀什麼意思
4樓:懂梗菌
樂不思蜀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生活快樂,不思念蜀國。後來用作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的舊環境中去
5樓:一樓陽光
樂不思蜀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
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不過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就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
6樓:長不大的林子
樂不思蜀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關於樂不思蜀的典故,說的是在蜀國滅亡之後,有一次司馬昭在宴請劉禪的酒席上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蜀國中人看到之後都感到悲傷,但劉禪卻依然滿臉嬉笑,無動於衷。
並且面對司馬昭的問話,劉禪笑著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於是後人便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7樓:匿名使用者
樂不思蜀:蜀:指三國時蜀國。蜀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快樂得不想回國。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成語拼音:lè bù sī shǔ
成語出處:晉 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擴充套件資料
成語用法:樂不思蜀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成語正音:樂,不能讀作「yuè」。
成語辨形:蜀,不能寫作「屬」。
成語辨析:樂不思蜀與「樂而忘返」有別:「樂而忘返」無「忘本」的意思;樂不思蜀則有「忘本」之意。
近義詞: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反義詞: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成語例子: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8樓:大好河山
樂不思蜀是怎麼回事?
9樓:古亦夢仙戰
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幫助不了這個昏庸的君主,何況是姜維呢!
」賈充說:「他要是不這樣昏庸,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
「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
」,郤正知道了這事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並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為何你剛才所說的話,像是郤正的語氣呢?
」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10樓:可樂吧
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
《漢晉春秋》
《漢晉春秋》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一部史書;記述三國史事,以蜀漢為正統;
魏武雖復漢禪晉,尚為**,遂以晉承漢;54卷,一作47卷(見《隋書·經籍志》)。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禪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
「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12樓:z不懂你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
』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原義說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
近義詞:樂而忘返。
13樓:匿名使用者
原指快樂的不再思念故國,後泛指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14樓:匿名使用者
立刻就罵就家健健康康
15樓:榆斯菂
樂不思蜀 lèbù sī shǔ
[釋義] 蜀:指三國時蜀國。蜀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快樂得不想回國。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語出] 清·王韜《淞隱漫錄》:「如果沒於洪濤;獲此妙境;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
[近義] 樂不可支 樂而忘返
[反義] 葉落歸根 戀戀不捨
[用法] 多用於形容人到了好的環境中而忘了本。含貶義;多用在書面語裡。一般作謂語、定語。
16樓:打佩奇的喬治
樂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檢視全部含義
詞條**深度解讀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中文名樂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構詞緊縮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1]
出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成語辨析
正音:樂:不能讀作「yuè」。[1][2][1]
辨形:蜀:不能寫作「屬」。
辨義:「樂不思蜀」與「樂而忘返」有別:「樂而忘返」無「忘本」的意思;「樂不思蜀」則有「忘本」之意。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1]
成語出處
原文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
「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3]
譯文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
」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
「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
『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
「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讀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
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1][4]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5]
示例劉備的這種壞脾氣,好像也傳給了阿斗 ,『樂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東吳招親的翻板。(黃裳《榆下說書·諸葛的錦囊》)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2]
參考資料
[1] 樂不思蜀:成語資料.漢文學網 [引用日期2014-07-31]
[2] 樂不思蜀:引證解釋.漢典 [引用日期2014-07-31]
[3] 裴注三國志.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4-07-31]
樂不思蜀的成語故事,樂不思蜀的成語故事10 30字
這個成語出自 三國志 蜀書 後主禪傳 裴松之注引 漢晉春秋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 m o 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 安樂公 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
成語「望而莫及」是什麼意思,成語一一望而莫及什麼意思
望塵莫及 莫 不 及 趕上。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後面。望塵莫及 拼音 w ng ch n m j 釋義 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後面。可望而不可及,比喻一些,永遠觸碰不到的東西 望塵莫及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望塵莫及 w ng ch n ...
成語人猿泰山是什麼意思,形容泰山的成語有什麼
人猿泰山 不是成語,是電影的名字。劇情簡介 泰山因為父母考察古隕石而導致飛機失事,他和妻子不幸罹難,留下暱稱泰山的幼子j.j.在這塊偏遠的野地,一群猩猩在失事殘骸中發現這個男孩,並視如己出撫養他長大。泰山學到嚴酷的叢林法則,直到10年後他遇到另一個人類,勇氣過人的美麗女子簡 波特,他對她一見鍾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