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江東大小喬
首先,漢唐兩朝和親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共同點。即便有目的的多樣性,但都是為鞏固統治服務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同時期目的的表現形態有所不同。
其次,漢朝的和親基本上是在西漢,在和親態度上是 「前恭後倨」。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建立的西漢王朝為了鞏固政權,亟需修養生息。公元前 198年,劉邦確立和親政策,將大量的財物奉獻給匈奴,這種帶貢賦性質的屈辱安邊之策是消極被動的無奈之舉;漢武帝時的和親則姿態高而恩威並施,以匈奴臣服於漢朝為目的。
但漢的和親主要是謀略與策略性的政策,在政治利益不能獲得時就會中止和親。
唐朝則在和親推行過程中有發展性的調整,由策略轉變為政策而上升為國策,和親一直沒有停止。具體表現在:其一,和親的規格高,皇室和宗室的公主外嫁者逐漸增多,形成了真正的最高意義的「國親
其二,唐代和親的頻率高、次數多,持續時間長。據統計,唐朝與異族統治者的和親至少有 28 次之多, 時間上貫穿於整個唐朝的始終。相比較之下,漢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和親基本上只是在西漢,且多數和親公主品級較低。
其三,唐代和親的範圍與物件廣。唐朝與周邊的異族蕃王幾乎都有過和親的歷史。另外李唐王室皇族的公主與周邊節度使子弟的和親現象也很普遍,這種另類的和親目的是擴大與鞏固了皇親國戚在軍隊中的恩威,以達到維護邊疆穩定,這也是推行和親國策的體現。
其四,漢與唐都把和親與武力征伐作為治國安邦的基本手段。漢朝的和親政策始終是策略性的,自漢武帝以後是以武力征伐為主、 和親為輔,和親政策就不可能持久;唐朝則一直是以和親為主、 武力征伐為輔,自唐太宗以來和親政策就很容易上升為國策。
最後,唐朝具有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會基礎,和親的社會基礎要比漢代好。但時代情境的變遷和社會勢力的彼消此長,因而和親的政治影響力也就有所不同。相對而言,唐要大於漢、 高於漢,這是兩朝在和親政策上不同的表現。
當然了,它們產生的影響也就不同了。
2樓:高數驚魂
漢朝初的和親是實力不夠,委曲求全,希望用通過和親減緩漢匈矛盾,是自己主動的。
唐朝是打敗了周圍的反對勢力,導致周圍一些國家害怕,自己主動向唐朝求婚,顯示自己的友好,保證自己的安全。
所以漢朝是去匈奴求和親的,唐朝是對周邊友好國家賜婚。
3樓:破落小子
相同點都是通過和親政策維護政局的穩定!
不同點:漢朝初期是被迫和親政策,到了漢武帝后期的和親分化孤立匈奴民族!
唐朝由於國力強盛,說少數民族羨慕中原文化所以這個更像實施一種先進文化傳播的手段!
4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漢朝是去匈奴求和親的,唐朝是對周邊友好國家賜婚。
唐朝時期,和親政策帶來什麼結果
5樓:匿名使用者
(1)歷史上和親分為兩種,一種是弱者和強者和親,這種和親是不平等的,不情願的,屈辱的!是埋下站著隱患的! 列如,漢朝的和親(2)第二種是,強者和弱者的和親,這種和親是強者為了向弱者顯示自己的友好,是平等,和平的!
唐朝和親是在一種相對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一種和睦的,友好的和親!這種和親使唐朝少了戰爭的隱患,多了民族團結!使少數民族進一步漢化,封建化,!
也為唐朝的盛世產生的原因之一!通過和親之後的血緣關係 ,以達到其穩定邊防的政治目的。和親對於經濟尤其是安定的生產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文化意識,社會形態,生活習慣以及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親政策的推行,給了雙方一個相互認識,相互學習的機會。隨著雙方文化交流的加強,對於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和親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和。 總之,和親制度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從其一出現就處於一個褒貶不一的狀況,然而從大方向來說,和親有利於文化的傳播,經濟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它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絡,有利於增進民族感情,有利於民族團結。這也是和親帶來的積極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暫時緩解了矛盾 但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請問唐朝和漢朝有哪些共同點和哪些異同點?
7樓:匿名使用者
一、漢唐歷史的相似性
第一,漢唐都是前承一個強大而短祚的統一帝國(秦、隋)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
漢唐分別接受了秦隋在立國規模和制度建設方面的豐厚遺產,即「漢承秦制」和「唐承隋制」,同時還應包括馳道、直道、長城、靈渠、大運河等維持一個龐大帝國所必須的物質條件。
對於漢唐來說,通常與大規模創制立法和舉辦巨大公共工程相伴隨的社會**和制度成本,遂因前有所承而大大減省;另一方面,漢唐充分吸取了強大的秦隋帝國其所以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訓,避免了重蹈覆轍。
總之,歷史老人似乎有意選擇短命夭折的秦隋作為鋪墊和預演,使漢唐得以成就長治久安的盛世偉業,所謂「秦兼六國,隋混南北,適為漢唐驅除」。
第二,憑藉前期「治世」的基礎,漢唐中期分別出現了漢武帝盛世和唐玄宗開元盛世,無**治還是武功,二者都臻於漢唐極盛,並堪稱中國歷史上盛世的典範。
二、漢唐歷史的差異性和連續性
其一是就民族關係。漢是正統的漢族國家,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唐一開始就融合了眾多民族,也就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
其二是就政權分合。漢最後州郡割據,分為三國。唐為藩鎮割據,至於五代十國的混亂。
其三是就思想文化。漢世儒法二家無論前期相爭,抑或新莽時相合均以治國安民為明確目標。至魏晉以後,佛道兩家不思改造社會,唯務抑壓本性以消極順世,極而至於出世、棄世。外來思想大融合。
擴充套件資料
1、盛唐開國
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一說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和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後代。
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復其為李氏。 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濫用國力與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導致隋末發生民變。
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滅亡的形式不可扭轉,於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2、強漢開國
漢高祖劉邦是沛豐邑中陽里人,平時不參加農業勞動。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統一中國,他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係非常密切。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他為人仗義,胸懷大志,待人寬厚,能孚眾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也在家鄉沛縣起兵,稱沛公。後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義軍。前207年,劉邦率部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秦亡。
秦朝滅亡以後,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彭越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8樓:草長鶯飛
首先說一下,「異同」就包括異和同了。
一、漢唐歷史的相似性
第一,漢唐都是前承一個強大而短祚的統一帝國(秦、隋)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
漢唐分別接受了秦隋在立國規模和制度建設方面的豐厚遺產,即「漢承秦制」和「唐承隋制」,同時還應包括馳道、直道、長城、靈渠、大運河等維持一個龐大帝國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對於漢唐來說,通常與大規模創制立法和舉辦巨大公共工程相伴隨的社會**和制度成本,遂因前有所承而大大減省;另一方面,漢唐充分吸取了強大的秦隋帝國其所以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訓,避免了重蹈覆轍。總之,歷史老人似乎有意選擇短命夭折的秦隋作為鋪墊和預演,使漢唐得以成就長治久安的盛世偉業,所謂「秦兼六國,隋混南北,適為漢唐驅除」。
第二,憑藉前期「治世」的基礎,漢唐中期分別出現了漢武帝盛世和唐玄宗開元盛世,無**治還是武功,二者都臻於漢唐極盛,並堪稱中國歷史上盛世的典範。
第三,漢唐的典章制度沿革、國勢盛衰替變及其原因,也有諸多相似之處。
漢代的三公制,因武帝時建立中朝,削弱相權,至東漢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制破壞。唐初的三省制,軍國大事由三省長官合議於政事堂,其後尚書省長官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才是真宰相。至玄宗時將政事堂改名中書門下,他官加同平章事之銜參政,三省長官漸次被排除於宰相之列,三省制名存實亡。
第四 ,漢唐前期的北邊,分別存在著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雙方關係的發展亦頗有相似之處。出擊與和親,擴大了版圖,民族大融合。
第五,漢唐各立國數百年,同樣經過了多次重大變亂的考驗,漢有武帝末年各種矛盾激化的危機,以及王莽之變、綠林赤眉起事,唐有武周之變,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與之相應則有所謂昭宣中興、光武中興,中宗反正、憲宗中興,統一帝國才得以繼續延存下來。漢唐之最後滅亡,主因當然是階級矛盾激化,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而就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而言,則都與宦官專權、政治黑暗有關。
二、漢唐歷史的差異性和連續性
其一是就民族關係。漢是正統的漢族國家,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唐一開始就融合了眾多民族,也就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
其二是就政權分合。漢最後州郡割據,分為三國。唐為藩鎮割據,至於五代十國的混亂。
其三是就思想文化。漢世儒法二家無論前期相爭,抑或新莽時相合均以治國安民為明確目標。至魏晉以後,佛道兩家不思改造社會,唯務抑壓本性以消極順世,極而至於出世、棄世。外來思想大融合。
9樓:匿名使用者
兩朝的統治者吸取前朝短命而亡的。
唐朝和漢朝兩個時期和親的背景有什麼不同?
10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因為中國剛剛統一 國力不足,第一次討伐匈奴就被困白登 差點喪命,從此之後再也不敢與匈奴為敵,就只有以和親為途徑換取邊境的和平,只漢武帝之後國力強盛通過衛青,霍去病討伐匈奴把匈奴擊敗,但自己也元氣大傷,無力出兵,至東漢光武之後也一直秉承的和親的策略拉攏匈奴。
唐朝唐太宗時期 萬邦來朝,被人稱為天可汗,那時候的吐蕃也就是現在的**,一位君主叫松贊干布統一了**,就發兵攻打唐朝邊境被唐朝擊敗,從此對唐朝心服口服,派遣宰相祿東贊像唐朝求親,當時唐太宗為了向四方宣揚大唐的威儀就派出文臣公主入藏。
唐朝時期,和親政策帶來什麼結果,唐朝和親政策的意義?
1 歷史上和親分為兩種,一種是弱者和強者和親,這種和親是不平等的,不情願的,屈辱的!是埋下站著隱患的!列如,漢朝的和親 2 第二種是,強者和弱者的和親,這種和親是強者為了向弱者顯示自己的友好,是平等,和平的!唐朝和親是在一種相對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一種和睦的,友好的和親!這種和親使唐朝少了戰爭的隱...
漢朝與唐朝相比較,在巔峰時期哪個更強
我覺得還是唐朝比較強大,因為唐朝的經濟情況非常好,他們還會和別的國家進行外交,所以說我覺得他最強。我認為是唐朝。唐朝的強盛不止在軍事,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本國有大量文化對外輸出,並且接納了很多外來文化。在巔峰時期唐朝的實力更強,因為在唐朝巔峰時文人興起,人們生活幸福。漢朝漢朝有文景之治 漢武盛世 邵...
漢朝至唐朝各朝用什麼錢幣,漢朝的糧食及錢幣問題。
漢初因襲秦的半兩錢制。漢武帝年間開始發行五銖錢。漢武帝以後的西漢 東漢 蜀 魏 晉 南齊 樑 陳 北魏 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 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唐高祖武德四年開鑄 開元通寶 半兩,秦及漢初銅幣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