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晉襄公之子。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如用彈弓射行人,以觀其躲避彈丸之姿;熊掌沒燉爛,就殺掉廚師。
臣趙盾多次勸諫,其很反感,數次刺殺、唆狗咬盾。前607年盾派趙穿往周迎公子黑臀,即晉成公,太史董狐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
2樓:亓方文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歷史上的暴君的心理,這種研究肯定很有意思。晉靈公彈射路人、殺廚子游屍的舉動,僅僅用一般的殘暴、狠是難以說明的,恐怕總有些**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類的 精神病,才能解釋他的怪癖行徑。如果真是這樣,除了治病、關進瘋人院之外,沒有任何辦法讓他改邪歸正,或者像趙穿那樣,將其殺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於,無論所滑的「天子」多麼愚笨、痴呆,無論多麼殘暴、缺德,無論多麼**。病入膏育,都是「神聖」的,不可冒犯的,不可**討伐的,否則,便會犯 下各種「罪行」:欺君,褻讀,犯上作亂,直至弒君。
而且,這些 罪行都是彌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誅滅九族。
至今想起這些,依然讓人不寒而粟、切齒痛恨!天子也不過是吃喝拉撒的平常傢伙,憑什麼就可以騎在千萬人的頭頂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
尋名句出處。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大意是誰能不犯錯誤呢?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左傳》這句話源自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
「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
後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並以死勸諫,終於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於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
亡羊補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 釋]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 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知恥而後勇源於「知恥近乎勇」,語出《中庸》。
也就是說,"知恥而後勇"並非古書中的原話是嗎?是否可以確定呢?
浪子回頭;一個人雖然他以前可能犯過錯誤,但既然他下定決心,改過自新,好好做人,這是最重要的/
懸崖勒馬
拼音: xuán yá lè mǎ
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例子: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4樓:碧海尋貝
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
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亡羊補牢
發 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釋 義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 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示 例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可稱晚悟。(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知恥而後勇源於「知恥近乎勇」,語出《中庸》。
春秋時期,吳越交兵,越國兵敗。越王勾踐入吳宮,做了吳王夫差的奴隸。勾踐含羞忍辱,終於獲釋回國。
他臥薪嚐膽,訪貧問苦,任用賢才,發展生產。那種形狀,在中國曆代統治者中絕無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國家富足,軍隊精壯,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
這就是「知恥而後勇」!
其實,那個吳王夫差也不是簡單人物。當年勾踐與吳王闔閭作戰,大敗闔閭,闔閭因此氣病而死。夫差繼位,每天必使人喊:
夫差,你忘了越國之仇了嗎?夫差則涕泣說,不敢忘!這才有後來的勾踐成為他的奴隸。
這是比勾踐還早的知恥而後勇!但此人勝利後便沉溺於酒色,又以霸主自居,東征西討,結怨於諸侯。加上殺賢臣,親小人,終於滅國亡身。
用顏真卿《爭座位》裡的話來說,就是「可不儆懼乎」!
【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出處和故事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財主年過半百,才喜得貴子,取名為天寶,天寶長大後遊手好閒,揮金如土,老財主怕兒子這樣下去保不住家業,便請了個先生教他明白事理,輕易不讓他出門,在先生的管教下,天寶漸漸地變得知書識禮了。不久,天寶的父母不幸雙雙下世,天寶的學業從此中斷。
等天寶的先生一走,天寶小時候認識的狐朋狗友又找上門來。天寶故態萌發,整日花天酒地,不到兩年,萬貫家財花了個精光,最後落得靠乞討為生。直到這時,天寶才後悔自己過去的生活,決定痛改前非,一天晚上,他借書回來,因地凍路滑,再加上一天粒米未進,一跤跌倒後,再也沒有力氣爬起來,不一會兒,就凍僵在路旁。
這時,王員外正好路過,見天寶拿著一本書,凍僵在路旁,不禁起了憐愛之心,便命家人救醒天寶。天寶被救醒後,王員外問清了他的家世,對他很同情,便把他留在身邊,打算讓天寶做女兒臘梅的先生,對此天寶求之不得,趕緊拜謝了王員外救命之恩,從此,天寶就留在王員外家勤勤懇懇地教臘梅讀書識字。
臘梅長得如花似玉,而且溫柔賢淑。天寶剛開始只管都書,時間一長,不禁犯了**病,對臘梅想入非非,動手動腳。臘梅氣得找父親哭訴一番,王員外聽後不動聲色。
他怕這件事傳到外面,對女兒的名聲有影響,便寫了一封信,把天寶叫來,對他說:"天寶,我有一件急事需要你幫忙。"天寶說:
"員外對我恩重如山,無論什麼事,我決不推辭!"王員外說:"我有一個表兄,住在蘇州一孔橋邊,煩你到蘇州把這封信送給他。
你這就起程吧!"說完,又給天寶二十兩銀子作為盤纏,天寶雖然不想離開臘梅,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怏怏地上路。
誰知到蘇州,到處都是孔橋,天寶長了半個多月,也沒找到王員外表兄的住處,眼看著盤纏快花完了,他開啟信一瞧,不禁羞慚尤分,只見信上寫著四句話:"當年路旁一凍丐,今日竟敢戲臘梅;一孔橋邊無表兄,花盡銀錢不用回!"
看完信後,天寶科想投河自盡,但他轉念一想:王員外非但救了我的命,還保住了我的名聲,我為什麼不能掙二十兩銀子,還給王員外,當面向他請罪呢?於是,天寶振作精神,白天幫人家幹活;晚上挑燈夜讀。
三年下來,他不但積攢了二十兩銀子,而且變成了一個博學的才子,這時,恰恰開科招考,天寶進京應試,一舉中了舉人,於是,他星夜兼程,回去向王員外請罪。
到了王員外家,天寶"撲通"一聲跪倒,手捧一封信和二十兩銀子,對王員外說他有罪。王員外一見面前的舉人是天寶,趕緊接過書信和銀子,一看原來說是三年前他寫的那封。不過,在他那四句話後又添了四句:
"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還**;浪子回頭金不換,衣錦還鄉做賢人。"
王員外驚喜交加,連忙扶起天寶,對他問寒問暖,又親口把臘梅許給天寶。
從此,"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俗語便流傳開來。
懸崖勒馬
成語拼音:
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舉例: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典故: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5樓:匿名使用者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
知恥而後勇
出處 《中庸》
浪子回頭 難以考證
懸崖勒馬
出處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古代有哪些否定詞?急急急急急急
6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常用的否定副詞有「不」、「弗」、「毋」、「勿」、「未」、「非」等。這些否定副詞語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屬幫紐,韻部上「不」屬微部,「弗」屬物部,為陰入對轉。「不」的用法古今變化不大,它是一個一般的否定副詞,既可否定動詞,也可以否定形容詞;既可以否定及物動詞,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動詞。例如:
① 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鞍之戰》)
②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韓之戰》)
③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孟子•公孫丑上》)
④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孫」中的「不」作飾形容詞;例③「不」修飾不及物動詞;例④「不」修飾及物動詞。
「弗」相當於「不」。但先秦時「弗」後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所以有的語言學家認為「弗」相當於「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於動詞前的賓語「之」壓縮而成。用「弗」否定的動詞不帶賓語的例子如:
① 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鄭伯克段於鄢》)
② 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城濮之戰》)
③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④ 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先秦時,「弗」後動詞也有帶賓語的,如「雖與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這種用法的「弗」看不出與「不」有什麼不同。兩漢及兩漢以後不但「弗」後動詞帶賓語的多起來,而且「弗」還可以用在形容詞前,表示對事物性狀的否定,也譯成「不」。
例如:① 上以灌夫為中郎將,數月,坐法去。後家居長安,長安諸公莫弗稱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②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③ 今呂氏王,大臣弗平。(《史記•呂后本紀》)
「毋」和「勿」同屬明母,與「不」、「弗」同為脣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區別在於,「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著力於表示對某種行為的禁止或勸阻,前人稱之為「禁戒之辭。「毋」又寫作「無」。
「毋」(無)、「勿」表禁止或勸阻可譯為「不要」、「別」。例如:
①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②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選進》)
③ 大毋侵小。(《左傳•誤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張釋之列傳》)
⑤ 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以十五年》)
⑥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國》)
「毋」(無)、「勿」用在敘述句中的動詞前,表示不實行某種動作行為,可譯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壞,是無所 以重罪也。(《子產壞晉館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枚乘《上書諫吳王》)
③ 用臣之計,毋戰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傳檄而千里定。(《以書•蒯通傳》)
④ 君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
⑤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論語•學而》)
「未」屬明母物部,與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鄭伯克段於鄢》)
② 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鞍之戰》)
有時「未」也用來表示一般的否定,與「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
「非」屬幫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點是:不只是否定後面的動詞,而是否定整個謂語,尤以否定名詞性詞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鄭伯克段於鄢》)
② 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晉靈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論語•學而》)
④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孫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詞性謂語,翻譯時,可譯成「不」加上適當的動詞,或譯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誤用語,可譯成「不是」。應當注意的是,不管是譯成「不是」,還是譯成「不」加上其他動詞,「非」都不是系詞(判斷詞)或動詞,而只是一個表否定的副詞而已。
《晉景公不君》翻譯,《晉靈公不君》文言文翻譯
晉靈公不君 厚斂以雕牆 2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 殺之,寘諸畚 4 使婦人載以晉靈公不君 晉靈公不君 過朝 趙盾 士季 見其手 6 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 諫而不入 7 則莫之 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 8 而後視之,曰 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 人誰...
誰會寫以項羽為話題的作文,誰會寫以項羽為話題的作文!
項羽橫劍一揮,生命之勁鬆瞬時枯槁成蕭瑟秋風中的悲壯。我看到,那偉岸英姿劃掠過滴血殘陽,烏江悲鳴,蒼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餘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緣於一個男兒對自我認識的太過偏激。當連營掛出了漢家的旗,當垓下響起劉邦的馬蹄聲。我們的英雄惟有以從凋零生命之...
求《公羊傳 宣公六年》的《晉靈公不君》的原文及翻譯
這的內容複製不過來,你自己去看一下吧!晉靈公不君 文言文翻譯 40 晉靈公不君 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晉靈公不君文言文 翻譯 左傳 晉靈公不君 譯文 晉靈公不君讀音 晉靈公不君的原文拼音 你好 晉靈公不君 讀音如下 普通話拼音讀音 晉 j n 靈 l ng 公 g ng 不 b 君 j n 拼音 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