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今天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這一傳說的內容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
這一傳說分佈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了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的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寫在脆黃的族譜中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末年,由於戰亂,大量地區荒無人煙,於是朝廷決定從山西洪桐縣移民過去,但我們的老祖先不願背井離鄉,於是朝廷宣佈:不同意的人到大槐樹下集合開會商議!但是後來卻是把他們全綁了,強迫送到了各處地方!
大槐樹下出來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腳上小拇指甲是兩片!
注:本人也是大槐樹下子孫
3樓:匿名使用者
昨天收到了我族家譜.發現我的祖先也是大槐樹這遷出的.大概時間是明洪武元年1368奉旨遷出。到我這裡已經有18代了。我姓惠。惠姓大約2023年曆史。
4樓:爐臺麼
大槐樹已經不在了,又種顆小的好像
5樓:匿名使用者
小時候就聽大人說我們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從族譜上看已經五百多年了。
6樓:經我一片天
那我們的口音應該一樣吧
7樓:同同同意意意同
shi ma ,you duo shao nian l
洪洞大槐樹的歷史
8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末年,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導致紅巾軍起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惠
帝建文元年(2023年)又發生了「靖難之變」戰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明代時,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2023年)到永樂十五年(2023年)近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
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 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誌如《溫縣誌》、《寶豐縣志》、《寧陽縣誌》、《丹風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現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祭祖。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巨集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
元**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
洪洞大槐樹風景(1)(20張)、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巨集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
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
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
明**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二年,宦遊山東的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簷斗拱,精巧玲瓏。
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
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
洪洞大槐樹風景(2)(34張)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9樓:孫亦磊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山西大槐樹,位於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
詳見
10樓:藍色青椒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使山東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400餘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連當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
「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與元**武力統治國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很有頭腦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經濟來發展國家。當時,農業佔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十,恢復農業,離不開勞動力,快速恢復勞動力的辦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捲全國,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可以說,當時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選。據史料記載,明朝建立時,山東、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萬,而山西的人口竟達400多萬。這得益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呂梁山,東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護佑下,受戰爭的影響比較小。
但晉北、晉中都是山地,只有晉南地區可以耕種,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於是,朱元璋決定將「狹鄉之民遷於寬鄉」,數十萬的山西農民,不得不被迫離開故鄉,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遷徙大潮,由此。
辦理移民的官署就設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廣濟寺。離廣濟寺不遠處有一棵直徑 3米多的大槐樹,被老百姓供奉為神樹,是洪洞的地標。官差就張榜文,貼告示,將移民集中到大槐樹下登記造冊,併發給「川資」、「憑照」,督促他們上路。
當時移民都是靠走,從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發派。但是大槐樹是移民官署的象徵,說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聯絡到了一起。
大槐樹移民活動,由明初開始,前後持續100多年。僅在洪武年間,就從洪洞一帶遷出幾十萬人。他們有的直接分佈到冀、魯、豫、皖等省,有的間接分到川、滇、黔以及東北、內蒙等地。
在移民墾荒中,國家發給耕牛、種子、土地、並免三年租稅。經過移民的辛勤勞作,使原來荒涼地區的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對鞏固邊防和促進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貢獻。
這些地區的遷民臨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遷移手續,領取戶部頒發的遷移堪今,敘舊告別,然後各奔去處。
由於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的遷出手續,便把洪洞大槐樹當作自己的故鄉,至今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流傳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諺語。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祭祖習俗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園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和「民俗體驗區」三大主題區域,有碑亭、
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牌坊、一代大槐樹(仿)、中華姓氏苑等5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景區堅持多元化發展,已形成為景區、民俗飯店、旅行社三大經營版塊,成為了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服務區,為大槐樹移民後裔營造了老家的氛圍,同時滿足了廣大移民後裔尋根祭祖、旅遊觀光、休憩、餐飲、購物的需求,是廣大移民後裔進行深度文化體驗,瞭解老家民俗的最佳選擇。
洪洞大槐樹的由來
11樓:四點茂
大概是明朝初年,因為連續的戰亂,河南、陝西等省份勞動人口嚴重缺少,而該幾處土地又很肥沃,大片耕地無人耕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西省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戰亂波及面積較小,勞動人口很多,而土地貧瘠。由此原因,當時的朝廷決定,山西人口每家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男丁的家庭,抽一個男丁到人口缺失的省份耕種,當時的場面,人人哭。據說在大家離開家裡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
由此有句話是「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至今還有很多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家譜顯示自己來自山西。
以上是我當年看到的有關資料的內容,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有所出入就是我的記憶有所偏差,請樓主見諒。
12樓:黑黑
524474*5705684#
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到山東王氏歷史,想了
我聽說我們家族也是山西大槐樹那出來的,說祖上是兄弟三個一起出來的,我是河北任丘這邊的,你是 的,你們有家譜嗎 有點印象,是明朝時的事情了。和燕王掃北的典故有點關係,明初由於戰亂原因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十室九空,山西因為地勢原因當地人口密集佔到全國 大概啊,我也忘了 60 70 左右吧,朝廷一看這不...
馮氏輩分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鴰窩遷出的馮氏輩分
馮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 元和姓纂 後漢書 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 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 世本 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
關於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傳說。聽我爸說我的老家也是從那裡遷到河南來的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 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 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