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明明如月
「大起」意思是四品以上**上朝。
正四品以上的**全部在乾清宮門外站著,皇帝坐著。由總管太監叫「升朝」,百官奏報事項,皇帝公開處理,最後總管太監說「退朝」,大臣們恭送皇帝離開後才能散去。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特殊時期,五天左右。不用每天上早朝,但是每天都要見一些軍機大臣,一起商談國事。
上朝時間時間一般為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都要五更上朝。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來!
2樓:付付付付付
大起是叫四品以上的**都來上朝。
正四品以上的**全部在乾清宮門外站著,皇帝坐著。接著皇帝開始說今天的事,大臣們回答,最後太監說「退朝」,皇帝先走,大臣們看皇帝走了,自己才能走。
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擴充套件資料
大起中**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明朝最勤奮的皇帝應該是亡國君崇禎皇帝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周折到凌晨1,2點是很常見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老朱還要勤奮,可是崇禎志大才疏,雖然勤奮但是還是逃不了亡國的命運。
3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正四品以上的**全部參加早朝,平時上朝時不需要這麼多人的。
清朝皇帝叫大起是什麼意思,是大朝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叫大起是說,正四品以上的**全部在乾清宮門外站著,皇帝
坐著,待遇就是不一樣!然後再皇帝旁邊站著的太監總管叫(早朝!升朝!!
)然後皇帝又說今天的事了!然後大臣們在說回答,最後太監說「退朝」,皇帝先走,大臣們看皇帝走了,自己才能走。
5樓:壞人李某
就是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外面,露天的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在屋子裡的……
皇上坐著,百官上朝,奏報事項,公開處理。
清代前期比較頻繁,康熙雍正都是隔天或者隔兩天一次,後來皇帝年齡越來越小,就不怎麼聽了
6樓:蝶瀲卿
應該是叫四品以上的**都來上朝
清朝大將有哪些
7樓:喜腦弓子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2023年-2023年10月2日)。明朝遼東人,祖籍高郵,字月所,錦州總兵吳襄子。以父廕襲軍官。
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2023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202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2023年病死。
吳三桂少年英挺,善騎射,吳偉業說他「白晰通侯最少年」,成名於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崇禎四年(2023年)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棄城奔錦州,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總兵。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2023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京師為之震動」,初四日,崇禎決定放棄關外,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
吳三桂奉旨入衛京師,三月十六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三月二十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民變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但據說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
「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故吳三桂開始有與清軍合作的念頭。
而在北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遷至北京,宣佈清廷由盛京遷都北京。
之後吳三桂轉成為清軍先驅,鎮壓陝西、四川等地的動亂。之後會同多鐸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桂王逃入緬甸,吳三桂追擊兵入緬甸,迫緬王莽白交出南明永曆帝,帶回昆明處死。其後被清朝封為平西王,管理雲南貴州地區,形成割據勢力。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康熙十二年(2023年)康熙帝議撤藩,於是吳三桂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自稱周王、天下招討大元帥,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2023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長沙病逝,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聶士成(1836 ~ 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
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咸豐九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聶士成從軍後正值清廷鎮壓捻軍起義,因作戰英勇被補為把總。李鴻章建立淮軍時,因籍貫關係聶士成被撥入淮系,隸屬於淮軍宿將劉銘傳,後因在鎮壓東西捻軍時屢建戰功,累遷至總兵、提督,並被授予力勇巴圖魯勇名,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光緒十年(2023年)法軍入侵臺灣,聶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臺,數度戰勝法軍。
法軍潰敗出臺灣後,聶士成被調往北洋,率慶軍駐守旅順,2023年北洋水師大閱後被調往蘆臺統領淮、練諸軍,在任內因成功鎮壓熱河「教匪」起義,擒斬「匪首」楊悅春,被賞穿黃馬褂,易勇名為巴圖隆阿。後改任山西太原鎮總兵,仍留蘆臺治軍。聶士成常率輕騎,巡閱東三省邊境,考察地形,並將中俄、中朝邊境上的山川險要,鄰國的要塞駐軍分佈繪製成地圖,以便知己知彼。
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大規模向朝鮮派兵後,北洋大臣李鴻章令聶士成率部隨提督葉志超奔赴朝鮮,因聶士成平時治軍嚴謹,管帶有方,而其本人又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聶部在甲午戰爭中有別於一般的清陸軍部隊,聶軍作戰頑強,殺敵勇猛,聶士成因功被授直隸提督(原直隸提督葉志超在甲午戰中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斬首)。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改革陸軍軍制訓練新軍,直隸北洋陸軍改為武衛軍,聶士成所部馬步軍三十營按德**法操練,編為武毅軍,作為武衛前軍駐蘆臺,與宋慶、董福祥、袁世凱所部並稱武衛四軍。
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聶士成率部鎮守天津,7月5日聶軍與義和團合力圍攻紫竹林租界,與敵激戰八晝夜。7、8日間美、法等國援軍趕到租界內,9日凌晨八國聯軍6000人開始向駐守八里臺的聶軍反撲,由於兵力懸殊,聶軍陷入聯軍重重包圍之中,聶士成沉著指揮,與聯軍激戰2個多小時,後因彈藥匱乏,聶士成率部突圍至八里臺附近,此時聶士成雙腿均已負傷,營官宋佔標勸他退下,聶士成奮然橫刀躍馬挺立橋頭督戰,並向左右說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話音未落,一發炮彈在附近**,聶士成腹部被彈片擊中,腸子流出體外數寸,聶士成依舊巋然不動,這時又被子彈洞穿頭部、胸部,聶軍門血流遍體,壯烈殉國。
聶士成英勇作戰,威武不屈,為清軍所稱頌,為聯軍所畏服,據外人記載:「華軍雖重,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其猛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後來在聶士成殉國處樹立了紀念碑,碑上鐫刻:
「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化作怒濤飛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正氣凜然」。
2023年清**立碑紀念,諡號「忠節」。在南開區紫金山路與津鹽公路交叉口。花崗石砌築基座,上置碑心,高2.
4米。碑正面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上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2023年復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
公元2023年是著名愛國將領聶士成為國捐軀100週年,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日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
尚可喜(1604-1676),字元吉,號震陽。明清之際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人,祖籍山西。明崇禎五年(2023年)任廣鹿島副將。
七年(2023年)降後清,授總兵官。崇德元年(2023年)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旗。從清兵入關,攻李自成軍。
後隨孔有德攻湖廣。順治六年(2023年)改封平南王,徵廣東。後專鎮廣東,與吳三桂、耿仲明合稱清初三藩。
康熙十二年(2023年)乞歸海耕種,為康熙帝所允。旋三藩亂起,其子之信響應吳三桂叛亂,憂急而死。
王輔臣(?-1681)清初將領。山西大同人。原姓李,祖籍河南。有西路馬鷂子之稱。
早年追隨姐夫參加農民軍,嗜賭,一擲千金,後投王姓將領做了乾兒子改姓王。隨明末山西大同守將姜造反,縱橫馳騁,清軍直呼:「馬鷂子至矣。
」攝政王多爾袞兩次親征未能奏效,王輔臣因而一戰成名。不久投降於阿濟格,免於被誅,沒入辛者庫為奴。多爾袞死後,輔臣獲得順治重用,監臨洪承疇部,後洪承疇保舉王做總兵官;平西王吳三桂極力籠絡,以後王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
康熙即位後,調王輔臣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三藩之亂兵起,吳三桂給王輔臣信,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當時康熙囑咐王輔臣和張勇統領陝西軍務,王輔臣沒有和張勇打招呼,就讓兒子王繼貞把吳三桂的招降書送給了康熙,康熙見信後大喜,封王繼貞為太僕卿。張勇的軍功本來在王輔臣之上,就此和王輔臣心生嫌隙。四川提督鄭蛟麟因為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擔任大學士管理經略事宜,莫洛是原來的鰲拜**,康熙賦予他全權調動山西陝西的兵馬,王輔臣之前和莫洛有過節,而莫洛和張勇關係又好,莫洛一開始對王輔臣就很不友好,處處掣肘。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提督王輔臣叛於寧羌,擊殺清陝西經略莫洛。四方震動,人心動搖,康熙讓王繼貞回去給他父親說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輔臣迷途知返。王輔臣先後攻破蘭州等地,陝甘危急。
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用兵無方,攻平涼八個月不下,康熙後請圖海出前往陝西平叛。康熙十五年,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皇帝在太和殿親授印信,圖海號令全軍:「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
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
」於康熙十五年五月攻克虎山墩,平涼震動。周培公攻心為上,招降王輔臣。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七日,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
王輔臣投降後,康熙仍然授給王輔臣太子太保的封號,授靖寇將軍,命令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王輔臣內不自安,曾經自殺了一次。康熙嚴令圖海看護王輔臣。圖海還師西安時,王輔臣遣散妻妾,以酒自盡。
清朝皇帝是誰,清朝第一個皇帝是誰?
第一個清朝皇帝是皇太極,他在位的時候後金開始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只是後金不是清朝的,所以清第一個皇帝是皇太極。說多爾袞的更不對了,皇太極死以後的攝政王,順治只是清統一全國後的皇帝。我是馬相如。記得給我啊。嘿嘿。謝謝!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愛新覺羅 皇太極 1636年,後金大汗愛新覺羅 皇太極稱帝,改後金...
清朝最後皇帝是怎麼死的,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是怎麼死的
溥儀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與世長辭。你好。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 溥儀是因病去世的。一 1967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溥儀因患腎癌晚期病倒。在他生病及病重期間,得到了 總理的親切關懷照顧。二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15分,溥儀在北京人民醫院逝世...
清朝是哪個皇帝殺兄弟奪皇位的,清朝皇帝排行順序
雍正,血滴子 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摺制度。傳說是雍正,真相是歷史之謎!野史是說雍正啦 這些都已經不識第一歷史了所以並不準確啊 清朝皇帝排行順序 清朝皇帝排列順序 大清帝國共一共存活了296年,一共有十三位皇帝。分別是塔克世 清太祖 皇太極 順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