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有什麼區別

2021-03-08 13:16:34 字數 4690 閱讀 7553

1樓:戀勞

解構無非就是提倡多元化、提倡多角度理解、消解權威、分解結構、推崇大眾狂歡,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但後現代主義不僅有這些特徵。

後現代主義還有很多其他的派別,比如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這些都是屬於政治化傾向嚴重的流派,因此「政治化」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

聯絡:解構主義不等同於後現代主義,解構也不能說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但是解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極重要的流派,解構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徵。

後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戲劇、**、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一般認為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戰後不久達到了頂峰,至於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經開始了一個隨後的風格的時代,則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之間有益的粗略區分」,即古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前者是早期的發展,後者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和後超現實主義的發展。

其他一些人,特別是在美國,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則主張有一種鮮明的區別,一種新的後現代主義的風格,一種合唱式的、綜合的鄉村藝術,即「後文化」時代的產物,在這裡它強調從任意藝術、反藝術、反文學、自我破壞藝術和新**等方面來論述藝術的發展。七十年代後期,興起於歐洲思想界的利奧塔德——哈伯馬斯之爭使這場侷限於北美文化藝術界的討論帶有了哲學思辯的色彩。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則是把後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可·傑拇遜教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概括了後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徵:

1.主體消失。在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乾二淨,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歷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慾望本身。

解構主義60年代緣起於法國,雅克·德里達——解構主義領袖——不滿於西方幾千年來貫穿至今的哲學思想,對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對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大加責難。

在德里達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於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箇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而德里達及其他解構主義者攻擊的主要目標正好是這種稱之為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傳統。簡言之,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當然這秩序並不僅僅指社會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會道德秩序、婚姻秩序、倫理道德規範之外,而且還包括個人意識上的秩序,比如創作習慣、接受習慣、思維習慣和人的內心較抽象的文化底蘊積澱形成的無意識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後再創造更為合理的秩序。

2樓:麝鹿麥麥

後現代主義是很多思潮的彙集

解構主義是其核心之一,主要由德里達提出

3樓:匿名使用者

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戲劇、**、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一般認為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戰後不久達到了頂峰,至於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經開始了一個隨後的風格的時代,則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之間有益的粗略區分」,即古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前者是早期的發展,後者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和後超現實主義的發展。

其他一些人,特別是在美國,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則主張有一種鮮明的區別,一種新的後現代主義的風格,一種合唱式的、綜合的鄉村藝術,即「後文化」時代的產物,在這裡它強調從任意藝術、反藝術、反文學、自我破壞藝術和新**等方面來論述藝術的發展。七十年代後期,興起於歐洲思想界的利奧塔德——哈伯馬斯(注*)之爭使這場侷限於北美文化藝術界的討論帶有了哲學思辯的色彩。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則是把後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後工業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

那麼,是否就可以斷言後工業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呢?讓我們繼續關注。

貝爾所謂後工業社會的「軸原理」是說「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從經濟方面來說其標誌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來說,專業和技術階級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而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特徵。

對此,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由於技術變革,而把馬克思主義者賦予工人階級的作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這種取代正如歷史發展一樣是不可逆轉的,後工業化必將來臨。

後工業化社會是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寬大溫床。伴隨著歷史劇變,人們難免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願將個人生活置於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恆成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後現代主義並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衝擊已無可避免。

面對撲面而來的「後現代」之風,我們有必要深入瞭解它的文化特徵。

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可·傑拇遜教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概括了後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徵:

1.主體消失。在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乾二淨,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歷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慾望本身。

應該看到,由於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後現代主義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啟迪。

後現代文化在文學上,作為一種敘述話語和風格,表現為無選擇技法、無中心意義、無完整結構,敘述的過程呈發散形,意義的中心被消解、發散到文字的邊緣地帶。

受它的影響,我們的身邊既出現了孫甘露為代表的新寫實**,也產生了消費者文學及其代表「王朔現象」。

現在來看,現在斷言後現代主義是否能成為東方文化的主流尚為時過早,但應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標和存在維度,消解歷史意識已漸成為一種風尚。

******************************

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60年代緣起於法國,雅克·德里達——解構主義領袖——不滿於西方幾千年來貫穿至今的哲學思想,對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對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大加責難。

在德里達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於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箇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而德里達及其他解構主義者攻擊的主要目標正好是這種稱之為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傳統。簡言之,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當然這秩序並不僅僅指社會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會道德秩序、婚姻秩序、倫理道德規範之外,而且還包括個人意識上的秩序,比如創作習慣、接受習慣、思維習慣和人的內心較抽象的文化底蘊積澱形成的無意識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後再創造更為合理的秩序。

也許耶魯批評學派中的激進分子希利斯·米勒在這一問題上闡述得更為形象一點,他說:「解構一詞使人覺得這種批評是把某種整體的東西分解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動,使人聯想到孩子拆卸他父親的手錶,將它還原為一堆無法重新組合的零件。一個解構主義者不是寄生蟲,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壞西方形而上學機制,使之不能再修復的孩子。

」德里達以《文字語言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三部書出版宣告解構主義的確立,形成以德里達、羅蘭·巴爾特、福科、保爾·德·曼等理論家為核心並互相呼應的解構主義思潮。解構主義直接對人類文化傳播載體--語言提出了挑戰。德里達以人的永恆參與為理由,認為寫作和閱讀中的偏差永遠存在。

他把解除"在場"作為理論的思維起點,以符號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與所指的永難彌合,結構中心勝顛覆為"差異性"的意義鏈為自己理論的推演

後現代主義的特點,簡述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後現代主義,現在已經是一個在設計界家喻戶曉的詞彙了,但是在40年前,這個詞彙卻引起過很多的爭辯,不過,從現在看來,後現代主義思潮對於設計的貢獻是巨集大的,結果是無比豐盛的,尤其對於工業設計,本文將從後現代主義思潮對工業設計產生的影響方面來簡略的剖析那場被載進史冊的思想運動,並對它的未來進行展看。後現...

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

一 概念不同 1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 reali 一般認為現實主 義關心現實和實際。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有很多意思,特別是在繪畫 文學和哲學中。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在藝術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

後現代主義是什麼鬼,後現代主義是什麼意思,能不能簡單說說?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論上具有反傳統傾向的哲學家在現代西方的各個哲學流派中都能找到。當代美國活躍的後現代主義者之一格里芬就說 如果說後現代主義這一詞彙在使用時可以從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而不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