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什麼樣子的人

2021-03-08 16:04:39 字數 4976 閱讀 1970

1樓:手機使用者

有人說雍正是一位承上啟下的皇帝,沒有了他,就不可能會有康乾盛世,有人甚至說雍正皇帝是累死的,他「自朝至暮,一日萬機」,以務實精神治天下,生平最憎「虛詐」二字,最惡虛名,——確實,雍正就是這個樣子。 「朕生平最憎『虛詐』二字」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親康熙,可以說是雄才大略,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穩定邊陲,為大一統的清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康熙在晚年。由於「太平盛世」而滋長了政寬事省的思想,這時期他處理朝政的原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隊伍中,虛詐、迎合、粉飾、浮誇等種種腐敗之風嚴重氾濫,已經直接威脅著「盛世」的存亡。

於是,懲治腐敗、整頓官場風氣的重擔就落在了雍正的肩上。 縱觀雍正執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說,他是以務實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剛一即位,便針對腐敗衰頹之風進行了堅決地懲治與清肅。

他直截了當地告訴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虛詐』二字」,「最惡虛名」。 「只可信一半」 虛假不實的奏報,在封建官場上比比皆是。

因為有那麼一種所謂巧幹仕宦的**,往往能通過弄虛作假吹拍阿諛而獲得那些好大喜功的君王的賞識,從中撈到好處。然而,這一套在以務實精神治天下興邦國的雍正皇帝那裡,卻是行不通的。 且看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

在清代,官場上流行著這樣一種陋習,各省文武**剛剛到任時,幾乎都是極力地述說當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等過了幾個月,就一定奏報說,通過雷厲風行地整頓,情況已如何地好轉,以此顯示自己的才幹和政績。對這類奏報,雍正說見得太多,都看得厭煩了,他毫不客氣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 對大臣奏摺中的浮誇成分,雍正總是毫不客氣地明確指出,並進行尖銳批評。雍正四年(1726)七月,巡視臺灣的監察御史索琳上折說:臺灣地方官兵嚴加操練,精益求精,可保海疆萬載昇平。

看了這一言過其實的奏報,雍正警告說:凡事最重要的是務實,不欺不隱才算良吏,「粉飾、迎合、頌讚、套文陋習,萬不可法」。主管河南山東一帶黃河河道的總督朱藻曾奉到雍正這樣一則諭訓:

地方上一點小事,「何用如此誇張」,你的奏報往往是虛浮不實,「朕甚不取」,「一處不實,則事事難以為信也」。雍正告誡百官,虛假浮誇粉飾。在有關雨雪水旱農業收成的奏章中問題尤其突出。

對此類失真奏報,雍正每每透過誇誇其談的文字遊戲擠出其中的水分。雍正二年(1724),河南巡撫石文焯奏報說,全省各州縣的蝗蟲災害已撲滅十之**。雍正通過查問河南的其他**,察覺到石文焯的奏報不是實情,於是尖銳地批評石文焯說:

如果不是你在欺騙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屬欺騙了!可是,這個石文焯**病難改。他調任甘肅巡撫之後,依舊故伎重演。

雍正四年(1726)夏天。甘肅大旱,七月下了一場小雨,石文焯趕緊奏報說:已是豐收在望,這都是皇上敬天愛民的結果。

雍正看了很不耐煩。揮筆批道:「經此一旱,何得可望豐收?

似此粉飾之言,朕實厭觀。」雍正就是這樣,一眼就能看出誰在說真話,誰在拍馬屁,對拍馬屁的人總是很不客氣。雍正對籠統含糊的奏章也不放過。

雍正十年(1732)四月,直隸總督劉於義奏報說,所屬地方三月份雨水充足。雍正覽後批評他「所奏甚屬含糊」,「不明不實」,指示他日後將各州縣雨水情況細加分別上報,不可一筆糊塗賬。同年閏五月,江西巡撫謝口有兩個摺子,一個說冬雪頗足,春雨亦調;一個說麥收情況不如往年。

雍正仔細看過批覆道:既然雨水一直充足,麥收為何減產,蘭者必有一處不實,著明白回奏。 雍正厭惡虛套形式,對地方**進呈「瑞谷」,他多次下諭禁止。

雍正十年(1732)秋,廣東新寧縣產有兩株-莖兩穗的稻穀,海關監督毛克明專折呈報,雍正批評他:朕屢有諭旨,凡是嘉禾瑞谷,既不必進呈,也不用奏報,你為何專務此等虛而不實之事? 清代從**到地方的大小**,無不存在著欺上瞞下的虛假劣習。

為杜絕官場上的欺瞞互騙,雍正反覆提醒內外大員,凡事要躬親辦理,不可輕信屬員下手。雍正三年(1725)秋,湖北沔陽遭受水災,巡撫法敏將分設篷廠煮粥施賑之情奏報,雍芷告誡他:「此等事只要勤實辦理,萬不可聽信屬員下役之欺隱。

」清代刑罰,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的,多比照舊案,由於案例靈活多變,辦案人員便可隨意比附,稽查檔案的書吏接受請託、收**賂後,往往是斷童取義,或刪去前後文詞,只摘中間數語,或避重就輕,隨手高下。針對這種弊端,雍正諭令刑部衙門,一切「稿案」由司員「親自主稿」,以免被書吏造假欺騙。 怒蘇斥「附合」與「迎合」 當康熙晚年,清**的朝中大員官僚習氣相當嚴重,這些人身居高位,卻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皇帝指令商議的事件,文武大臣們往往一味附和,並不拿出主見,很難看到直言詳議據理力爭的場面。

雍正在藩邸生活四十餘年,對朝臣這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連鍾都撞不響的苟且偷生惡習看得十分清楚,他剮剛即位不久就頒發諭旨,嚴加整飭此風,弛毫不客氣地指出:現今朝中九卿大員坐班,每當商議事件。往往是「彼此推諉,不發一言」,有的假裝打瞌睡,有的海闊天空地閒談,等到需要拿出主意的時候,便鼓動一兩個新來的科道**發言表態,然後大家便「群相附臺,以圖塞責」。

似此朝臣議事,何益之有?雍正指令朝中重臣,商議事件務要各抒已見,不得觀望附和。 雍正認為,官場上流行的八面討好、圓滑世故的習氣最為可惡,指出這種劣習實為「國家之大蠢,妨政敗俗莫此為甚」。

訓導文武大員做官要有骨氣,要果敢剛直。雍正四年(1726)六月的一天,雍正將在京的文武大員召到勤政殿,訓諭說:現查朝臣所議定事件,大多並不合情理,究其原因,不外乎「議事理中各懷私心」,其身為王子者,以現有眾臣,我等不必先說;那些剛提升的大臣,又以現有老臣,何需我等班門弄斧而閉口不言;而資歷深厚的老臣,深知***打出頭鳥,自己不拿意見,最後還落得個「從公議論」尊重別人的美名。

為徹底改變這種彼此觀望的劣習,雍正宣佈,即日起將議事的親王大臣分為三班,凡遇應議之事,分頭酌議,每人都拿出自己的意見,最後,如果所議意見相符一致,就照這一意見定稿啟奏;若是意見不完全一樣,由諸位大臣另行商議。「如此,不但不致互相推諉,而且亦各能出其主見。」雍正試圖建立一種分班議事制度,讓議事者必有所言,不得不言,從而使投機者失去附和的機會。

善於搞迎合把戲的朝臣,除了對皇上的話不敢說半個不字外,還想方設法地討好皇上,但這種人在雍正那裡卻往往討個沒趣兒。山東兗州知府吳關傑曾奉到一道諭旨。內容是令他實心任事,為政勤慎。

吳關傑把皇上的諭旨奉為至寶,先是「懸掛堂中」,朝夕瞻仰,後來又找工匠把諭訓一字一宇地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門上。他把自己如何尊奉聖旨的舉動詳細奏報,說如此「時凜天顏於咫只,勿忘聖訓於須臾,觸目驚心,甚為有益。」極力想以此博得皇上的歡心。

吳關傑甚至還請皇上命令各省文武**,一律在大小衙門的屏門上刊刻諭旨,使聖旨高懸,舉目皆是。雍正當即給吳關傑潑了一瓢冷水,教訓他:你本不是什麼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內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舉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

對臣工奏摺中肉麻的稱頌和不著邊際的套話,雍正十分反感,每有這類摺子送達御前,必遭嚴厲痛斥。雍正二年(1724)二月,廣東巡撫年希堯奉到雍正一道口傳諭令。教導他如何治理地方,年希堯寫摺子奏謝說,皇上所頒諭旨不僅周詳備至,而且料事如神。

雍正看後批道:「寫來套話,何常有一句你心裡的話。」雍正三年(1725)八月,福建學政黃之雋寫摺子稱頌「皇恩浩蕩」,雍正訓斥他:

「凡百隻務實行,不在文字語言。頌聖具文,朕實厭覽。」雍正毫不客氣地鄭告群臣,****的套話空文「實聽厭矣」。

借用好年景來稱讚皇上的聖德,是乖巧臣工的又一迎合花樣。雍正十年(1732)四月,署陝西巡撫馬爾泰奏報地方雨雪情形,說仰賴皇上洪福,今春風調雨順。雍正用硃筆在「洪福」二字旁畫了一道線,批道:

仰賴洪福,這類套話實在沒味,朕已再三告誡內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虛文,已是口乾舌燥了,你竟仍務此道,難道沒長耳目嗎?那些想通過美言讚詞博取雍正歡心賞識的臣工,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等待他們的是一番毫不留情的責罵。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大臣自稱「庸陋」、「愚昧」,往往被看作是謙恭的美德,雍正卻認為這是**虛偽不實諉上說,臣深覺見識愚昧,雍正在「愚昧」二字旁畫了一道紅線,批道:

「此二字,朕深惡之,非由衷之言也。」有個叫劉應鼎的大臣,在升任四川布政使後寫摺子謝恩,說自己性情愚昧,見識短淺。看到這過分恭謙並不實在的話,雍正批道:

「似此心口相蓮之空文,朕實厭而惡之。」在雍正看來,內外百官中,這種過分恭順謙虛的言辭,沒有一句是心裡話,都是言不由衷的套話。雍正七年(1729)冬,陝西降雪,巡撫武格沒有及時奏報。

當皇帝追問時,武格回奏說「臣等愚昧,實難辭咎。」雍正用硃筆將「愚昧」二宇劃去,怒加訓斥:朕深惡此等虛詐俗談!

若把你這個愚昧之人用為封疆大臣,那麼朕的愚昧又怎樣講?還是誠實一些好,這樣的空文再也不要有了!清代官場上流行著這樣一個術語,叫「名實兼收」。

那麼,究竟什麼是「名」,什麼是「實」呢?對此,雍正做了入木三分的解釋:「所謂名者,官爵也;所謂實者,貨財也。

」他進一步指出:「令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云名實兼收。」這種名實兼收的官僚,品行似乎很公道忠誠,操守看上去也很廉潔無私,實際卻是善於鑽營者。

他們對自己應盡的有關吏治民生的職責並不上心,專以逢迎上司為能,甚至暗通賄賂,私受請託,巧吞錢財,很是神通廣大。結果,既撈到了實惠,又博得了美名,實在是名利雙收。相反,那些「樸實無華,敦尚實治」的**,卻備受壓抑和排擠,由於他們實實在在地奉公守法而吃不開,到頭來錢財沒得到,官位也升不上去,可謂「名實」皆無。

面對這種吏治敗壞的狀況,雍正嚴加整頓,針鋒相對地提出新的名實觀,這就是:以百姓稱頌為名,以奉公盡職為實。雍正要一改官場上的腐敗觀念,樹立一種新風。

看到雍正嚴懲****的**,有人為迎合皇上,故作「廉潔」姿態,竟連正常的俸祿工資也不要了,想以此換取美名再升***。對此,雍正很不以為然。他指出:

凡事都有個度,哪有餓著肚子辦公的道理,只要不欺不隱,不在分外謀財貪種,就是好官了。雍正說:「沽名邀譽,乃居官之大患」。

歷史上的雍正,以奪取皇位的奸詐和血腥統治的殘暴而聞名,但康乾盛世,卻斷斷少不了雍正這個樞紐。在位13年,他兢兢業業,死而後已,被稱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勤政皇帝」。 據史料記載:

雍正在位時,自詡為「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務,終年不息。雍正元年至十三年,雍正帝共處置六部及各省題本192000餘件,每年平均達14700件之多,每日平均覽題本在40件以上。他閱覽本章,不畏繁瑣,諭令每日「將本多送」,不許積壓。

為了「宣達下情、洞悉庶務」,他把批閱奏摺看得十分重要,每晚閱後親筆批發,皆出一己之見,無一假手他人。 在短暫的13年帝王生涯中,雍正每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而一年之中,只有在生日那天,雍正才會休息半日。雍正在數萬件奏摺中寫下批語,總計多達1000多萬字。

以至於雍正不明之死被很多人認為是累死的。長期伏案工作肯定對他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諸如頸椎病、骨質增生、腰肌勞損以及高血脂、高膽固醇這類現代都市人常患的辦公室職業病,怕是雍正皇帝也在劫難逃的。

康熙與雍正是什麼關係,雍正和康熙是什麼關係?

兩人為父子關係。雍正皇帝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十一月十三日,康熙...

天上的星星真正是什麼樣子的,天上的星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是恆星。也許比太陽還大還亮,只是距離我們很遙遠。你有時看到的星星發出的光也許是幾億年前發出的,只因距離的久遠。天上的星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星星肉眼可見6973顆 決定人們觀察星星是明是暗的,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由於星星發光能力的大小,二是星星和人們之間距離的遠近。天文學家通常把星星發光的能力分為25...

大海是什麼樣子,大海是什麼樣子

靜靜的夜晚,繁星滿天,我坐在金色的沙灘上,手託下巴,對著廣闊無邊的大海不由得浮想聯翩。未來的海洋裡出現了一顆顆閃爍著五彩的星星。星星有拳頭大小,能發出一道道亮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能把它當作電燈使用,即美觀,又節約能源。海洋成了一個水底太空,一條條堅硬無比的透明玻璃管道,從陸地一直通到海底。人們沿著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