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

2021-03-09 00:18:26 字數 5862 閱讀 7618

1樓:泰山冠軍

天氣預報是根據一定原理來推測天氣變化,但有一定程度上因為多種原因,使得天氣多變,造成天氣預報不準。例如:

蝴蝶效應 202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模型模擬天氣的演變。他原本的意圖是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但是,事與願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均會導致計算結果的很大不同。

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小朋友們大概都聽說過吧,而根據這一理論,天氣預報是不可能做到100%準確的。

數值天氣預報 現在的大多數天氣預報,可不再是「看雲識天氣」,而是有強大的計算機和很複雜的數學模型做後盾的。數值天氣預報把大氣的演變規律近似表示為一組數學方程式,根據從有限觀測中得到的當前大氣的初始狀態,通過求解這一組方程式的解,得到對未來的天氣或氣候狀況的預報。這可不是在數學課上學的方程喲,這方程的複雜程度,要用每秒執行數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一刻不停地進行運算,才能求出近似解——你注意到了嗎,「近似」這個詞出現了兩次,也就是說,無論是方程式,還是最終的解,都並不完美,所以有時在最終結果上有一些誤差,也是難免的啦!

小範圍突發極端天氣 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天氣預報,對於像颱風來襲、冷空氣南下這樣大範圍天氣影響的預報還是很準的,這可都是天上的氣象衛星的功勞,氣象衛星每天發回的衛星雲圖,幫助**大範圍天氣的走勢,但是氣象衛星的觀察範圍至少也有一個省那麼大,並且擔負著觀測全國天氣的任務,不可能一直盯著一個城市看,於是那些在小範圍內發生的突發極端天氣,比如雷陣雨、雷暴、冰雹、龍捲風,衛星可就無能為力啦——這也是這些小範圍突發極端天氣難以預報的重要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氣預報不準的七個理由

古時候,天氣預報是一種神話,而在現代社會,天氣預報是有侷限的科學,是人類一種高階的智力遊戲。天氣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天氣預報為什麼有的時候不準,專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宋英傑和楊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筆觸展現了他們的天氣預報情結,展現了他們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確切地說,天氣預報「有的時候」不準;公平地說,天氣預報「有的時候」很準。

天氣預報不準,需要找理由嗎 不需要;天氣預報不準,能夠找到理由嗎?能。說明理由,並不是為了搪塞錯誤。

我也曾經被自己所釋出的天氣預報欺騙得淋漓盡致,暗自神傷,無處申訴。

在我們所徵集的觀眾意見反饋中,觀眾對天氣預報的不滿意,絕大部分集中在「天氣預報有時候不準確」上。可以理解,無論語言多優美,畫面多精緻,話題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親和力,錯誤的預報總是讓人有一種吃了蒼蠅的感覺。

我經常在馬路上商場裡聽別人興致勃勃地爭論天氣,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記錄天氣預報當作一個業餘愛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動和慚愧在心裡水**融著。

在生活中,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很多人說假話,天氣預報倒是特別想說真話,可就是說不準。的確,因為天氣預報的不準確,能夠第二天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天氣,於是拿天氣預報開玩笑,大家特別容易找到共同語言。

有人已經把劉禹錫的「道是無晴卻有晴」,用來諷刺天氣預報的不準確。這是我所聽到的最具書卷氣的嘲笑了。

責怪天氣預報的不準確,是個世界性的現象。我曾經在國外同行那裡看到過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應該說,天氣預報還是越來越準確的,我們國家的天氣預報準確性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屬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現在對於常規天氣要素的24小時定性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了80%,上世紀90年代比80年代的預報準確率又提高了4.3%,未來一週的預報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現代天氣預報已經不再是仰望天空、應用諺語,或者靠24節氣來推算、靠觀察蚯蚓、青蛙的活動來判斷的古老行當了 世界氣象電視節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紀念青蛙為天氣預報曾經做出過歷史性貢獻 。

氣象衛星出現以後,颱風就再也沒有逃脫人類的眼睛;天氣雷達問世以後,幾百公里範圍內的突發性強降雨也已經不再是預報上的頑症了。對於那些長途跋涉的冷空氣的行蹤,人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氣預報不是能掐會算的神仙,它應該走下神壇。是人類憧憬未來的好奇心,人類不甘於「天有不測風雲」的精神氣質造就了天氣預報,預報準確了,不必大驚小怪;預報錯誤了,也不必耿耿於懷。關鍵是我們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氣預報,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那還是為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尋找7個理由吧。

理由一:她還很年輕

雖然古人觀察現象、尋找規律,早已經有了很多**天氣的經驗,但是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她是通過簡單的定時觀測得出氣壓場、高低壓、冷暖鋒,並進行簡單的線性推算這樣一個簡陋的手工作坊裡發展起來的,而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對天氣變化的簡化物理過程的求解和運算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對於很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人們還並沒有完全掌握。氣象科學還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是一個極其年輕的學科。

年輕人總是要犯錯誤的。

理由二: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也是最早發現的混沌現象之一。

在我們的眼前,似乎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動著。且不論城市熱島、工業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就是這個星球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就對天氣的變化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植被、水體等等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在模擬運算中無法進行詳盡的描述。

當然,我們並不會因為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就遷就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就如同學生不會因為自己考不了滿分就慨嘆考題太難。經常用「混沌」來進行自我安慰的人,還不具備預報天氣的職業心理素養。

理由三: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要**天氣,首先要觀察天氣,從理論上講,要明察秋毫,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不能放過。而人類本身並不具有千里眼、順風耳,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自從有了氣象衛星,我們眼睛的盲區減少了,視野更加開闊了。颱風無論多狡猾,都不會騙過衛星敏銳的目光,颱風的螺旋雲型、颱風眼都一目瞭然,我們也才會胸有成竹地釋出那些颱風警報。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氣象衛星也一樣。

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天氣變化,但是它離地面的距離是36,000公里,比較遙遠,分辨能力比較有限;極軌氣象衛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離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的雲圖是拼接而成的,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相當於衛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氣就在「眨眼間」發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層覆蓋,我們就難以觀察並測算植被、水體、沙塵的面積和強度等等,雲層會掩蓋很多祕密。

我們沒有一雙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的時候會產生誤差,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東邊日出西邊雨

人們常用「東邊日出西邊雨」來形容天氣的區域性差異。在地形比較複雜的地區,或者強對流天氣 如暴、冰雹等 比較流行的季節,在一個範圍很小的區域中,天氣也常常會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風坡和背風坡,氣溫、降水量的差別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徑庭。僅僅一山之隔,卻展現著兩種氣候型別,古人說:始悟一嶺隔,氣候殊寒暄。

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既有中高緯度大陸性天氣系統的影響,也有低緯度海洋性天氣系統的影響,各種天氣災害琳琅滿目,是天氣災害種類最繁多、表現最劇烈的國家之一。我們用一兩分鐘的時間概述全國天氣,只能「從大局出發」,描述大範圍的特點,肯定會刪減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氣現象,會遺漏很多天氣情節,它無法表述那麼紛繁複雜的天氣變化。

理由五:疑難病誤診

疾病的種類很多,而診治各種疾病的難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為天氣把脈也常常碰到疑難雜症。

我清晰地記得一個例子:一個颱風剛剛生成,就氣勢洶洶地向東南沿海奔襲而來,我們釋出了警報。可是颱風卻很詭異地停止前進,在原地就地休整。

但是正當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它又殺了一個回馬槍,重新瞄準東南沿海,於是我們再次警覺地釋出颱風警報,然而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颱風卻大搖大擺地朝向太平洋揚長而去。最終這個颱風讓人們虛驚一場。事後有幾位同事總結說:

這個颱風好像是專門來戲弄我們的。

即使某種常規的天氣過程,預報了不發生(行話叫:報空了),沒預報發生(行話叫:報漏了)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長期以來,為了減少負面的社會影響,一些業內人士有一種「寧空勿漏」的心態。且不去議論業內的預報心態,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很多難度極大的預報,報錯了 尤其是漏報 ,人們(包括領導)對於錯誤缺乏公允的評價,很多從事預報的同行經常有一種如履薄冰、如驚弓之鳥的感覺。我的一位領導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

一萬年之後,人們還會談論天氣預報準確性的問題。天氣預報永遠有不準確的時候。但願他的這句話給一萬年之後的觀眾也打個預防針。

——天氣預報的難題將長期存在。摸準老天爺的脾氣的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覺欺騙自己

2023年春天,有位實習生對我說:到了夏天,你們怎麼辦啊?這一句話讓我摸不著頭腦。

他解釋說:大家都說,高溫季節明明是40多度,你們卻總報36度、37度的樣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報也不願報高溫。

聽了這樣的分析,我真是覺得冤枉啊!

2023年的夏天,南方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的高溫天氣,缺水、缺電現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間照明也採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區的氣溫像進行體育競賽一樣,氣溫新高屢屢被重新整理,各大「火爐」交相輝映。於是有很多觀眾反映天氣預報故意壓低氣溫結果,隱瞞不報,甚至將其上升到了「剝奪百姓知情權」的政治高度。

但實際上,對於2023年夏季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確鑿的預報,僅**氣象臺就破天荒地釋出了31次高溫預報和警報,而且對於氣溫的預報誤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學層面的精彩和公眾層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差呢?

我們追根溯源,氣溫與人們的身體感覺(體感溫度)的差異是引起抱怨和質疑的首要原因。

我們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裡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陽光的直射。但是我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同樣的氣溫,陽光下和樹蔭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溼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會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陽光烘烤下,地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當氣溫是35度的時候,表層土地的溫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馬路的溫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馬路上的時候你感覺溫度遠遠不止35度,於是對天氣預報的懷疑產生了。

實際上在天氣預報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盛夏季節主觀故意壓低氣溫預報結果的情況。如果真有那樣的事,完全是傷害職業道德的卑劣行為,也是我們自己難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對不準確的總結

我拜讀過大量關於預報多麼精彩、分析多麼成功的文章和總結,但是極少看到對於預報失敗個例的分析、點評,似乎一些人不願意觸及傷疤,沒有誠懇地**失敗的職業氛圍。一旦預報出現重要錯誤,氣氛會變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傷害了誰的感情。

北京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在結尾處,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氣預報滿意率」,由觀眾為每天的天氣預報結果打分。我每次都會認真地閱讀這條資訊,這是瞭解觀眾對於預報質量所持態度的重要渠道。滿意率經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幾甚至百分之百。

但是也有滿意率非常低的時候,比如預報了2023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爺就是不願意配合,14日颳了一陣六級大風和一場揚沙天氣,15日儘管天色陰沉、雲層濃密,但偏偏不下雨,當天我路過一座游泳館,那裡的工作人員認出我來並開玩笑地說:「這兩天天氣預報這麼不準,你還敢在大街上走 」結果6月14日的天氣預報滿意率只有43%。當然,內行人都知道那幾天預報的難度的確是非常大的。

6月16日似乎老天爺終於被執著的預報感動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預報的最高氣溫是24度,而實際上下午的氣溫僅僅是17度,穿著單薄的人們被凍得哆哆嗦嗦,怨言叢生,但是6月15日對於16日預報的滿意率是81.8%,看來雖然溫度預報離譜,但是終究預報了降雨,大家還是很寬厚的。

一個職業人,總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機會,也總會有「走麥城」的機會,不可能永遠「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天氣預報正因為相對準確、存在侷限,大大小小的錯誤是經常發生的,如果我們面對錯誤的心態能更好一些,我們的疏漏會少一些,大家的理解會多一些。我們的職業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反思錯誤的勇氣。

7個理由說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見得同意我的分析,不過,如果有一天,當天氣預報精確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肯定會有更多快樂的理由。

摘自

天氣預報實在太不準了,誰能說說為什麼?

原因有 1 著名的歷史發展蝴蝶效應,蝴蝶效應這個詞就是從天氣預報裡衍生出來的。意思是蝴蝶扇動翅膀造成的一點點擾動氣流,都能影響天氣,漸漸的改變的就越來越大,最後完全顛覆原來的發展軌跡。同理,天氣預報和 明天的歷史一樣困難。任何意外 新產生的氣流以及今天暴曬蒸發的水蒸氣 意外氣流改變雲的走向等等,都會...

天氣預報這個符號,這個天氣預報符號是什麼

天氣符號代表各種天氣現象 雲狀 天空狀況等的專用符號。包括供觀測記錄使用的天氣現象符號和供 傳播使用的天氣圖形符號。天氣預報中所說的白天,指當地標準時間8點至20點,其中17點至20點叫做傍晚 20點以後到第二天的8點叫做夜間。你好,沒有看見 啊,你應該把你說的符號發張 在上面,這樣好為你解答的 你...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不準拉。電視上說我們這幾乎是天天下雨,但是一次都沒下

呵呵,小時候學過一個順口溜,天氣預報,胡說八道 玩笑了,別當真,人的力量還是小的,無法百分百的預計到老天爺要做什麼 預報嗎,有一定科學依據,但也有一半屬於猜測。為什麼天天天氣預報都說下雨,可是就是沒下?天氣是預報的是 衛星拍色過去兩天的氣流,和冷熱空氣有無交替,如交替內大概以現在的時間開始算到容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