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發生什麼變化 皇權達到頂峰的是哪個朝代 請說出史實說

2021-03-19 23:04:18 字數 5358 閱讀 8762

1樓:鐵騎南風

秦漢以前,宰相的權力非常大,朝政基本上是由宰相一人統管,任命宰相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禮儀程式,諸侯王和宰相要互拜,古稱拜相,以示尊重,地位是非常高的。漢武帝提高皇權,提高尚書地位。漢成帝時設尚書五人,分曹辦公,群臣奏章都經尚書。

但西漢霍光都還能廢立皇帝,王莽都能直接篡位。東漢時為了鞏固皇權,廢除了丞相制度,改立三公,分割宰相權力,進一步加重尚書權力。因為東漢皇帝往往早亡,幼子繼位,為便於朝廷行政,三公之一開始錄尚書事,錄就是總管的意思。

和帝時,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在三公上,變成正式制度,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權,而且權力更大了。

自曹魏開始,一直在摸索分割權力,鞏固皇權,但效果都不明顯。一直到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將宰相權力進一步分割:中書省掌管全國政務;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尚書省主要負責具體詔令的實施。

到了宋朝,宋沿襲唐制,但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官職一次由宋朝開始出現,特點是用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權力的。「官」只有空名,拿俸祿而已。

有「職事」才能管事。參知政事分日知印,輪流掌握相權,可以說,**主義**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明朝初年曾設立宰相,後為鞏固皇權廢除了,三省也廢除了,設立內閣,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只成立內閣為輔助皇帝執政,提供諮詢。後來由於政務太過繁忙,內閣逐漸發揮作用,成為事實上的最高中樞機構,內閣首輔也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但明朝賦予六科給事中風聞奏事的權力,對內閣進行監督,以小制大,使首輔不敢妄動。

而且內閣沒有最終決定權,只能由內閣大臣票擬意見,送往皇帝批示,沒有皇帝的硃批,任何政令都無法推行。

清朝延續明朝,但內閣權力被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分割,只能進行一般的票擬。雍正時期成立軍機處,皇帝對**及地方機構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軍機處起草諭旨,皇帝閱定後,可以公開宣示的交內閣頒發,稱作明發;機密的或個別諭行的由軍機處封寄,稱作廷寄。不僅內閣無權過問,連議政王大臣也形同虛設,南書房也只管供奉詩文書畫了。

「軍機大臣,惟用親信」,一切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欽承宸斷,表明君主集權達到空前的高度。如果說明朝中期內閣首輔多少還保留一點宰相權勢的話,那麼清朝的內閣和軍機處,則徹底消除了歷史上宰相制度的影響。

2樓:熱心網友

相權最初是高於王權的,典型就是周公攝政,後來相權與皇權此起彼伏,主要的節點就是漢武帝讓宦官插手政事,削弱相權,唐宋總體相權也是削弱,明朝不設相,直到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皇權就達到頂峰。

3樓:小威

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隨著**集權的加劇,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弱化,到明代取消了丞相一職,皇權開始達到頂峰。

4樓:匿名使用者

到了清朝更是將皇權達到了鼎峰,出現了皇權**。由此可見當權力集中於一人身上,便很容易出現問題,導致清王朝的最終滅亡。

中國古代相權與皇權的關係史實和發展趨勢。

5樓:匿名使用者

1 史實 秦時相權極大,後逐漸衰落,至北宋相權無幾;後來提高到明首輔相權又到頂峰,清後轉入軍機處相權再失 相權衰弱對應的是皇權的加強 隋唐的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權利 北宋 在宰相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把專相的職權一分為三 清朝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2發展趨勢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明清廢丞相設內閣和軍機處,反映出古代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發展趨勢3評價削弱相權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主要手段

6樓:匿名使用者

相權被削弱,君主權力加強。

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係變化及其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從秦朝設定丞相以來,長期在**存在著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權力是一定的,皇帝能力突出,權力掌控的就多,必然丞相就掌握的少,反之,皇帝昏庸,權力掌握的少,那丞相的權力就很多。

1、秦統一後,秦始皇建立了正規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萬機」,既是國務總官,又是皇帝家務總管。同時設立御使大夫為副丞相。漢承秦制,仍設立丞相。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在設立丞相的同時又寵任外戚與近臣,組成與丞相相對應的「內朝官」,丞相權力受到一定削弱。宰相,或稱丞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官職。作為封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的首長,成為皇權的伴生物,與君主**主義**集權有著密切關係。

2、隋唐到宋,宰相制度發生了變化。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掌決策、審議和政務,三省同為宰相機構,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共同「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

」其間,宰相由多人擔任,不僅三省正副長官為相,只要被皇帝授於「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時宰相達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權分割,減弱了對皇權的威脅。

3、元朝時期,設定一省制,丞相的權力大增,有時候甚至能左右皇位的繼承

4、明初仍設宰相,適應君主****集權加強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謀反案,廢丞相,析丞相政務歸六部,六部直屬皇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宰相的時代。此後,適應處理政務的需要,先後創立了內閣和軍機處,內閣和軍機處首長雖無宰相之名,但實際上成為宰相,只不過其職權與前相比有了削弱。

總體上看,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消弱,最後被取消

8樓:

1.古代所有的權力**是軍隊,槍桿子出政權,而皇帝則是最高軍事統帥,所以皇權

是各種權力的最終**,但皇帝一個人管不了一個國家,管個縣還湊合,所以他得讓手下人幫忙。

2.手下人在幫忙的時候就有了一部分皇權認可的權力,但這個權力怎麼用卻不受約束,丞相作為一個官僚集團的首領,由於皇權的行使有賴於這群官僚,所以初期相權有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基礎。

3.漢初相權的基礎有賴於經濟教育水平的不發達,使官僚多出身於先秦時代的貴族階層,還留有先秦封建遺風,丞相可行使廢立之事,但隨著經濟教育的發展,隋唐中國有了可以通過考試來任命**的基礎,這使得官僚這個整體的**多樣化,無法形成漢初時那樣具有某個階層的鮮明代表性,而產生了內鬥,使得相權基礎削弱並最終依附於皇權,於明洪武朱元璋時徹底廢除丞相時,相權退出歷史舞臺,只相當於一個高階祕書,再無漢初丞相之威儀。

總的來說,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相權由皇權衍生,這決定了相權要對抗皇權時的先天軟弱性和非法性,而相權能與皇權相對抗的唯一機會就是當皇權執有者不行使或無法行使其認證權而由丞相代為執行的時候,這一認證權就是官職任命權。

9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係就和現在的公司董事長和公司總經理的關係一樣。

董事長下派任務並且任命總經理。

總經理必須完成任務,否則就被開除。

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的關係發生怎樣的變化?從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麼演變趨勢?

11樓:義旭炎雷天

皇權的不斷擴大,相權的不斷減少,以至被廢除!**集權的加強,到最後走向反動!

12樓:沈嘉榮撒希

總的來說是皇權不斷得到加強,相權逐漸得到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根本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隨著歷朝歷代的沿續是不斷趨向於完善的

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的演變

13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中國古代**官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君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直至被廢除。

14樓:豬頭的命運

簡而言之,皇權和相權是一對矛盾,互相不可分離,矛盾又不可調和。

明太祖廢了丞相,但是相權仍舊以內閣的形式存在,清世宗廢了內閣,但是又還是離不開軍機處。

15樓:黑山老怪

漢頻繁更換,唐設尚書分相權,宋設御史大夫,再分權。

16樓:頑石狼主

這兩者有不可調和得矛盾。

17樓:贏者之政

相為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所以相權只比皇權低一點,如果統治者弱,那麼相權則會威脅到皇權,丞相制度起源於戰國。

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

惠帝、呂后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丞相制度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殺了丞相胡惟庸後廢除,同時還廢除中書省,大權均集中與皇帝。

君主**得到加強,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勝利而告終。

18樓:天才帝王

1起義2政變3傳正統

中國古代,相權達到頂峰的時期是哪個朝代

結合以上材料歸納,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的關係發生怎樣的變化

19樓:李靜

總的來說是皇權不斷得到加強,相權逐漸得到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根本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隨著歷朝歷代的沿續是不斷趨向於完善的.皇權的不斷擴大,相權的不斷減少,以至被廢除!**集權的加強,到最後走向反動!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自秦朝設定丞相以來,長期在**存在著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在皇帝力量有所削弱的時候,容易形成丞相權重的局面.因此隋唐時期,通過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分相權,從而保證君主權力的集中.

從封建**主義**集權的演變來看,這是完善該制度的措施.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直到明朝開國之初廢除丞相而告結束.

宰相,或稱丞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官職.作為封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的首長,成為皇權的伴生物,與君主**主義**集權有著密切關係.

①宰相這種官職,是隨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但此時名稱不固定,職權也並不顯赫.到戰國末出現了「宰相」這一專稱.到秦統一後,秦始皇建立了正規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萬機」,既是國務總官,又是皇帝家務總管.

同時設立御使大夫為副丞相.漢承秦制,仍設立丞相.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在設立丞相的同時又寵任外戚與近臣,組成與丞相相對應的「內朝官」,丞相權力受到一定削弱.

這種情況延續到魏晉南北朝.

②隋唐到宋,宰相制度發生了變化.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掌決策、審議和政務,三省同為宰相機構,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共同「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

」其間,宰相由多人擔任,不僅三省正副長官為相,只要被皇帝授於「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時宰相達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權分割,減弱了對皇權的威脅.

③明初仍設宰相,適應君主****集權加強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謀反案,廢丞相,析丞相政務歸六部,六部直屬皇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宰相的時代.此後,適應處理政務的需要,先後創立了內閣和軍機處,內閣和軍機處首長雖無宰相之名,但實際上成為宰相,只不過其職權與前相比有了削弱.

縱觀我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相權和皇權一直處於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權危及皇權,常用宦官奴僕控制宰相,相權被削弱;宦官、奴僕卻成了宰相;君主為加強權力,又千方百計地削弱相權,從而導致宰相制度不斷演變.

皇權和相權的關係是怎樣變化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的關係發生怎樣的變化

自秦朝確立 集權的帝國體制以來,皇帝與宰相便形成微妙的關係。按照制度規定,皇帝是國家元首 至尊的全國統治者 宰相是掌握一定決策權的最高行政長官。正常情況下,的權力結構與運作程式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應輔佐皇帝,共同對軍國大事作出決策,然後統領各職能部門 貫徹執行皇帝的決策 百官對宰相負責,宰相對皇帝...

中國封建時代的皇權和相權的關係,中國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關係

有後者從屬於前者的主從關係,也有相互矛盾的關係。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鬥爭。相權從屬於皇權.中國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關係 5 皇權是絕對的 相權是相對的 樓下說的相權勝於皇權是在個別 皇帝無能 自然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是波動的 秦時相權極大,後逐漸衰落,至北宋相權無幾 後來提高到明首輔相權又到頂峰,清後轉入軍...

結合以上材料歸納,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的關係發生怎樣的變化

總的來說是皇權不斷得到加強,相權逐漸得到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 根本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隨著歷朝歷代的沿續是不斷趨向於完善的.皇權的不斷擴大,相權的不斷減少,以至被廢除 集權的加強,到最後走向反動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自秦朝設定丞相以來,長期在 存在著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在皇帝力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