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薇薇
1、人物簡介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現代詩人、散文家。
2023年成立新月社。2023年任北京大學教授。2023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大學(2023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2023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2、人物背景
明正德年間,徐鬆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徐氏世代經商,早年繼承祖業,獨資經營徐裕豐醬園。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合股創辦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後又開設人和綢布號。成為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
3、人物評價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林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從那個非同尋常的死之後,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熱點,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不說別的了,光他與幾個女人的情感糾葛,就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幾個女人中, 張幼儀的名分最尊貴,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後離異。
徐志摩經歷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韓湘眉,不少了吧,這只是中國的。
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通常人們總是說,婚姻後不怎麼融洽,離了婚反倒互相體貼。這些話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說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
實情是,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
這正是張幼儀的賢慧,論者又會這麼說:太離譜了,怎麼就不想想,讓她說什麼好呢。說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離了,說不好吧,棄婦之外還得加個妒婦。
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兒,叫別人奪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苦命人終於在去世前說了實話。她活了88歲,2023年在紐約去世。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2023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由道布里幾出版社出版。
兩人關係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的父親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律學位,曾在紐約任律師。從2023年到2023年張幼儀去世前, 她和姑婆談了五年, 先寫成畢業**,再充實成傳記著作。
「姑婆看過我的**」,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會不會肆意詆譭呢?也不用擔心,作者反覆強調,張家始終以徐志摩為榮,張禹九臨終叮囑孫女,寫書時「對徐志摩要忠厚些」。
就是這位爺爺,遺囑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禮上朗誦幾首徐志摩的詩。
起初她是懷著敬仰的心情來探索徐志摩與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實卻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質疑與憤懣,為姑婆所受的屈辱,為徐志摩的冷酷無情。
她萬萬沒有想到,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2023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 過去都認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 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現在知道了,這封信多半也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分居數年又有了子嗣,當時的情勢,沒有理由不讓張幼儀出國。
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 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對家裡的責任。再沒有比張幼儀本人的這個解釋更為合理的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會那樣去迎接她。
三個星期後,輪船終於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
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著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把頭撇過去說:「你真是鄉下土包子!」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張幼儀也不甘示弱,輕聲脫口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倫敦、波士頓,以及後來在柏林那一段生活,過去總說徐志摩如何的仁義,如何的善良,現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對待張幼儀是很不友好的,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
兩人在波士頓住下,不久張幼儀懷孕,此時徐志摩正在瘋追林徽因,無暇顧及,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過後不久,徐志摩帶一位中國女留學生來家中吃飯,書中叫她明小姐。張幼儀發現,這位穿著毛料海軍裙裝的小姐,竟是裹過腳的。送走客人,徐問張,對這位明小姐有什麼看法,張說:
「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走來走去的徐志摩把腳跟一轉,好像張幼儀的評語把他的煩躁和挫折一股腦兒宣洩出來似的,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書名即由此而來。張幼儀是天足,徐志摩後來也很少穿西服,這只是一種象徵,象徵兩種文化的衝突,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
徐要馬上離婚,見張不答應,竟一走了之,將張一人撇在波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張的去向,卻不予理睬。
只在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裡走出,成為一個「穿西服」的、引人矚目的新女性。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這樣的,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不是說不定,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這本書的寫法,可謂新穎別緻。外國學者在寫法上的殫思竭慮,實在讓我欽佩,是嚴格的傳記,甚至是口述實錄,其勾人閱讀的興味,一點不亞於偵探**。由一隻桃心木箱裡的一件黑綢紗寫起,引出對家族史的興趣,結尾仍舊到那件黑綢紗,那隻桃心木箱。
正文分兩條線索,互相交叉又互為表裡,一條是主線索,由張幼儀的敘述構成;一條是副線索,寫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與追求。「小腳與西服」這一命題,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3樓:匿名使用者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什麼樣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他是一個才華橫溢浪漫多情的詩人。
這一點是公認的。
其次,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人。為了所謂的愛情與結髮妻子離婚,是不可原諒的。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還有,他是一個苦命的人。一生為愛掙扎。
歷經磨難與陸小曼結婚,卻無法在婚姻的瑣碎裡將那被他看得與生命一樣重要的愛情進行到底。
而且,英年早逝。
人已作古,其實,我們誰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徐志摩,這位才氣橫溢,有如天馬行空的詩人;這位活動文壇,不過十年,竟留下許多永難磨滅的瑰麗果實的詩人;這位性情特別溫厚,所到處,人們便被他吸引、膠固、凝結在一起,像一塊大引鐵磁石的詩人,竟於**20年11月間,以所乘飛機失事,橫死於泰山南面開山的高峰下,享年不過36歲。
當詩人的噩音傳出,大江南北,皆為震動。他的朋友痛哭流涕,如喪至親,固不必說;即僅讀了點詩人作品而和他未謀一面者也諮嗟太息,淚下不能自已。一個人的死亡能引起這樣重大的反應,倒也是很少有的。
雖比不上51年大家痛悼胡適之先生之喪的普遍與綿長,可是我們心中另有一種悽美的情緒,好像我們惋惜一朵正在盛開的奇葩忽被暴風雨所摧殘,一顆光華四射的明珠,忽然沉淪碧海,永難再見。
記得我那時正就聘國立武漢大學不久,我的朋友袁蘭子教授和詩人原有多年的友誼,以萬分沉痛的心情寫了篇悼文。我也寫了一篇,文中曾以雪萊、拜倫、濟慈,來比擬這位天才的詩人,並套外國某詩人的話,說徐志摩這位詩哲,活著時像天空一道燦爛的長虹,死,則像平地一聲春雷。
不過,我不比袁蘭子與詩人相知之厚。我認識詩哲並不深,他在世時,我只見過他兩面,而且也並未交談一句話。**14年間,我在上海,與袁蘭子攀上了交情,在她家裡也偶爾認識了幾個蘭子留英時所結納的朋友。
記得有一次,那些留英同學在某高階酒店宴會,座中有詩哲徐志摩,蘭子約我去瞻仰瞻仰。那一晚我才認識了欽羨已久的詩人的廬山真面。他的形貌大概很像梁實秋先生所形容;身軀是頎長的,臉兒也是長長的,額角則高而廣,**白皙,鼻子頗大,嘴亦稍闊,但搭配在一起,卻異常的和諧。
那雙炯炯發光的大眼,卻好像蒙著一層朦朧的輕霧,永遠帶著迷離恍惚的神態。這正是一雙詩人的眼睛。詩人雖生活於這個塵世裡,他的靈魂卻棲遲於我們永遠不知道的夢幻之鄉,或什麼華嚴世界,所以如此吧。
詩人既稟賦著極高的文才,加之以這樣矯矯出塵的外表,不知多少女郎為他傾心,視之為最高的擇偶物件。記得女高師同學陳健吾女士自視至高,徵婚條件非常苛刻,替她做媒而遭碰壁的朋友常憤憤地對她說:「你想必要像徐志摩一樣的男人才能滿意嗎?
可是徐志摩只有一個,愛慕他的女孩子卻是不計其數,況且微聞他現在已有了意中人,我看你將來只好以『丫角』終老了,那時可不要懊悔1這話是**13年間,我尚在法國里昂,健吾來法留學,親自對我說的,我們當時笑了一常**十
一、二年間,志摩才返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平民大學授課,兼主編晨報副刊,發表了許多詩作,才名藉甚。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講演,又由他當翻譯,在全國各地露面,真是紅透了半邊天。他那時雖已與原配張幼儀女士離婚,對陸小曼卻尚未開始追求,或雖已追求,而形跡尚未外露,所以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讀梁實秋的《談徐志摩》,志摩給實秋的親筆信件竟有某小姐為了這位詩人,單戀成疾,幾離倩女之魂。詩人以「淑女枉自多情,使君既已有婦」謝之。也可見他當時魔力如何之大了。
第二次我得晤詩人是在蘇州某女子中學。校長陳淑女士與志摩有點內親關係,邀他來校講演。我那時正在蘇州教授於東吳大學兼景海女師,陳校長先期約我去聽。
記得那天天氣極冷,詩人穿了一件灰色綢子的棉袍,外罩一件深灰色外套,戴著闊邊眼鏡,風度翩翩,自有一種玉樹臨風之致。聽說詩人講演習慣,是挾著講稿當眾宣讀的。平常人不會講演,才照本宣科,詩人卻說自己是模仿牛津大學的方式。
他那天演講是什麼題目,事隔多年,今已不憶,橫豎不出文學範圍。詩人宣讀講稿時,有一種特別音調,好像是一闋旋律非常優美的**,不疾不徐,琮
金庸和徐志摩是什麼關係徐志摩和金庸是什麼關係?
上世紀20年代的 新月派 詩人徐志摩和金庸同出身於浙江的名門望族,而且還是一對姑表兄弟。海寧查家在清代 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 被康熙稱為 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賜以 澹遠堂 敬業堂 嘉瑞堂 等匾額 而徐家則是硤石古鎮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經營著醬園 綢莊 錢莊等業。1914年,袁花小鎮的新郎查樞...
徐志摩詩歌特點徐志摩詩歌的特點是什麼?
徐志摩的詩歌的特點 一是愛 彩濃厚 二是意境悠遠,風格新奇 三是語言優美,富有 感。1 最出名的那一首 再別康橋 表面上的用詞是體現自己對康橋的愛戀,描繪出了一幅溫馨流動的畫面。但只要細細品味,便可發現其中的用詞用句,無不可與愛情聯絡起來。金柳 豔影 盪漾 柔波 沉默 放歌 等詞語,恰恰烘托的是一幅...
什麼樣的什麼怎麼樣地幹什麼造句,用「誰在什麼地方怎麼樣地幹什麼」的句式寫三句話
他努力的體驗生活,苦心孤詣地創作,以便完成自己的作家夢想。可憐的工人們不辭勞苦地搬運著船上的貨物。勤勞的母親熬夜為孩子縫補衣物可以麼 清澈的河水緩緩地流著 勤勞的螞蟻辛勤地搬家 傻樣的 傻的 幹 著活。用 誰在什麼地方怎麼樣地幹什麼 的句式寫三句話 1 我在北京無親無故,只能在旅館裡落腳。2 新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