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王者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名十分聰明,善於作戰的軍師。「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
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更加充分證明諸葛亮的智謀。
那天劉備與曹操交鋒,要請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只箭,否則、、、、、、諸葛亮答應了只要三天,第二天他在戰船上紮了很多稻草人,給它們穿上盔甲,帶上作戰**,看起來就像船兵一樣。當船行使到敵方地盤時,他們以為來了戰艦,齊齊放箭射來,結果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輕鬆有了十萬只箭。
他的智慧,讓劉備、張飛、關羽這三兄弟自愧不如!
他一生指揮過無數次戰爭,但最後一次,也就是讓三國統一的戰爭,他的方法完全無效,三國最終沒能統一,這也讓諸葛亮十分後悔。
不過,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2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裡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徵,「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
他六出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閒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裡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
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 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後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後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後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
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傑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
對諸葛亮評價二百字作文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很多名士說到諸葛亮,無不豎起大
拇指,對他讚歎不已。「諸葛孔明,人中龍耳!」。
這些人當中,有的是出道很久了,在江湖上享有盛譽的老先生,如司馬德操,即水鏡先生,有的是和諸葛亮同輩,被劉備重用的暫露頭角的徐庶,有的是敵營中人,奇怪的是當時諸葛亮還二十七歲,寸功未立,卻享有如此大的名頭!真是讓人不解,也讓人佩服。可以說,諸葛亮尚未出山,已是一個神人了!
(教師點評:通過名士的眼光來看諸葛亮,評價諸葛亮,很好!因為名士方能瞭解名士。
諸葛亮為各階層甚至敵營的名士推崇,說明諸葛亮是大名士,名士中的名士。人中臥龍,又涉及他的外號—臥龍先生,很好。) 出山後,他折服了自己內部的粗人,關羽,張飛,也折服了曹將夏侯敦,李典等,火燒博望坡-----為自己博得聲望!
自此一發不可收,連戰連捷,百戰百勝。堪稱軍神!劉備有次不服氣,想:
離了你諸葛亮,我劉備就打不了仗?兵伐孫權,連營數十里,結果被吳軍燒得逃回白帝城!至此徹底服了諸葛亮。
(教師點評:出山後的表現,是否名與實不符?作者打消了我們對諸葛亮的疑慮。
抓住讀者對諸葛亮出山後的實績的期待感,不失時機地寫了諸葛亮的戰國,折服了自己人,也折服了敵人。抓住名與實,抓住敵與我,對比深刻,行文獨到,用詞簡潔。如能說說曹操對諸葛亮的憤怒,就更好了。
對**的情節很熟,難得。) 所以,我愛諸葛亮,愛的是他的才略,本事。是國家的棟樑。
不像有些當官的,沒一點本事,大敵來了,無退敵之策,誤過誤民。 (點評:以上兩段為此段服務,即此段說出了諸葛亮為作者敬仰喜愛的原因,即分論點一,「我愛諸葛亮的才略」並對照有的無才之官誤國誤民的現象,突出諸葛亮的才略對與國家的重大作用。
對比手法,引人深思。有拓展,有深度。) 我愛諸葛亮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忠心事主,廢寢忘食,鞠躬盡瘁。
最後為國盡忠,死於軍帳。讀,讀到此處,我不禁潸然淚下。相信不落淚的定非忠臣!
他不愧為古今第一賢相!當今唯***可與其相比。諸葛亮不但要面對曹魏,孫吳的外敵,還要防備朝內奸臣的讒言暗算,以及庸主劉阿斗的阻擾。。。。。。
有一次北伐取得大勝,諸葛亮正準備直取中原,卻接到劉禪的詔書回軍!原來這是魏國的反間計。諸葛亮於是嘆息阿斗的昏庸。
看來強敵易對付,奸臣的暗算卻難防啊!在昏主的領導下,還能有如此忠心,太難得了。諸葛亮,我真服你了。
(點評:寫出了本文的另一分論點,「我愛諸葛亮的忠心。」曉之以事理,動之以激情,寫自己為諸葛亮感動得落淚,有敘有議有情,因事生情。
說到史評諸葛亮為第一賢相,說明作者的知識面廣。且古今對照,寫到***。有見解。
有議論:強敵與內奸的對比,議論深刻。劉阿斗三字用得好,包含對劉禪的蔑視。
) 我愛諸葛亮!
描寫諸葛亮的作文200字 5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封《出師來表》看到了他的忠自誠,在這封信中他向後主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全篇貫於「情」於「理」,以情而感人,以理而讓人信服。他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後漢為前車之鑑,以先帝嘆息桓、靈二帝昏庸誤國為告誡。
理說得明,語不用重,既偱偱誘導,又沒有失君臣的尊卑。所以以形勢使對方震撼,又以情感使人感人,並以教之。他的智慧何人能及。
他,是智中的大智者。
一千五百多年的沉默;一千五百多年的時光流逝;一千五百多年的時代變遷,可他的智慧卻一直讓人們「臣服」。因為他的智慧像遠山的星光,如此的燦爛,卻又觸控不到。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喜歡奸詐的曹操,也不喜歡心胸狹窄的周瑜,我只喜歡神機
妙算的諸葛亮。版諸葛亮神機妙算權、足智多謀,令人羨慕,他的神機妙算建立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知人心。 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所以讓他十天造十幾萬支劍,聰明諸葛亮因為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有「疑心病」,所以就準備向曹操「借劍 」。
結果曹操果真中了諸葛亮的計。 說到這,有些人可能會十分羨慕諸葛亮:「諸葛亮真厲害啊,能夠預知未來,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諸葛亮真的會預知未來麼?當然不是,這是因為諸葛亮知識淵博,十分關照屬下,所以很瞭解他們的脾氣。並且,他還會虛心地向別人請教。
所以我們應該學諸葛亮虛心接受別人的教導
《對諸葛亮的評價》作文
6樓:匿名使用者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
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
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
「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
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
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
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
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
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
「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
」然儘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你對諸葛亮如何評價,對諸葛亮的評價
傑出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 諸葛亮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裡邊的一個完人。從當時一直到後來,從來沒有人對諸葛亮有貶辭的。從陳壽寫的 三國志 諸葛亮傳 後的 評 以及他 進 諸葛亮集 的表,都對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 評 上說諸葛亮的治蜀是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他 善無微而...
對諸葛亮一生的事蹟做簡要評價,對諸葛亮一生的事蹟做一個簡要評價
司馬懿 真乃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 181年7月23日 234年8月2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發明家 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 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 前出師...
諸葛亮病逝何地,諸葛亮病逝何處
五丈原建興十二年 公元234年 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時年54歲。三國志 載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