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舉例子來說明你對這一學說的理解

2021-03-22 08:49:53 字數 5317 閱讀 3827

1樓:二十四路塵埃

中庸之道不是束縛和限制,而是根據事物的天性和變化規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選擇,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遊行駛。一個人打傘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襖。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結合如果?可想而知。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樓:nbp90t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看姜鵬如何解釋的,聽完長見識了!

3樓:狗比人忠

儒家思想

核心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思想體系分別有:

仁、義、禮、智、信,創始人是我們所熟知的孔子。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講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從創立到現在大約有兩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儒家的核心思想: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中庸之道,中庸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把握陰陽的大智慧,尤其講變通,中是整全的,但我們無法同時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變成了合理。當它大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大,當它小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小,當它極端才合理的時候,中就代表極端。

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這個合理點,達到以虛控實的目的。仁義禮只是安人法,將心比心平衡的方法。還有經權之道。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5樓:華夏精神

孔子生於周代末期,祖上是周朝貴族,所以一直在試圖恢復周朝禮制,但,周朝的禮制其實是奴隸制,我就想問,要是孔子祖上在周朝是奴隸,孔大聖人還會推行禮制麼?

:所以孔子這個人是極其自私的,殺少正卯完全是羨慕嫉妒恨,至於沒記載,是孔子的門徒搞的鬼,許多歷史文獻都被儒家的人篡改過,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他們都改。

:儒家是這樣子的,分三派,1.完全不知道儒家是什麼,就會兩句不亦樂乎的。

2.捧著孔子對自己有利,於是就捧著孔子。3.

看穿孔子虛偽外表的,即使相隔兩千年,我都能感覺到孔子的自私虛偽,誤國誤民,殺少正卯五條罪狀用在孔子身上再合適不過。

:很多對孔子崇拜不已的,說禮制多好多好的,我就問一句,你知道禮制本質上就是奴隸制不?周朝是有奴隸的,禮制是為了區分奴隸平民貴族而設立的,哪個階層該用哪個階層的禮。

:平民和奴隸有平民奴隸的禮,不可逾越,奴隸生出來的後代還是奴隸,貴族的後代還是貴族,這就是你們崇拜的禮制,

:孔子生不逢時,祖上雖然是貴族,但到孔子手上已經是周朝末期,群雄並起,大樹將傾,孔子的貴族身份要沒了,孔子急了,孔子四處遊說,四處吃閉門羹。孔子開始辦學,網羅信徒。

孔子游說復辟不成辦學還挺成功,信徒個個把孔子當王林大師一樣崇拜,只是孔子的學說有很大問題。

:孔子以自己貴族家族高人一等,對於窮人毫無益處,對於道家的無為而治更是無法理解,對於諸侯的不待見很是納悶,於是孔子建立起自己的學說帝國,論語尚書四書五經,浩浩蕩蕩幾百萬條大道理,後人開始盲目跟風,以孔子為聖人,帝王為了更好奴役百姓,學者為了討好帝王,官僚為了名正言順地掠奪。

:而窮人平民們問:「我為什麼窮?為什麼是奴隸?」皇帝說:「孔子說你活該!。」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中庸之道」?

6樓:閃開我快**了

中庸之道是現在全世界最重視的合理主義.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個人認為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很典型地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範圍而言,中國人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最寬容的.

這種傳統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於孔子的這一重要思想.以至於後來的傳教士初到中國時都為中國人對於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

只有中國成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講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禮宗法等級制的社會政治秩序.

對中庸之道深入進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並結合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改革、發展、穩定問題進行一些思考,應當是不無意義的.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這既說明他把中庸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也說明中庸是他的哲學基礎.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對過與不及,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箇中點或度,也就是量變到質變度量關節線,以保持事物的常態不變.

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裡,有人過於追逐物慾,有人過份刻苦自勵;有人對金錢的使用浪費無度,有人則是一毛不拔,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隻手,始終緊握拳頭是畸形,只張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捲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適可而止,要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中庸之道」,有四點意見:第

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沒有工作,因此每個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當然要勤勞,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後做事就畏難、畏苦,就不能長久,不能持之以恆.

所以,現在的公司行號大都制定八小時上班制,每天工作時間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有一個時間性;甚至每個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現在還實施「週休二日」,這就是要我們不要太辛苦.第

二、享欲不要太樂:人不能沒有物質生活,適度的物質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有的人享用過度,過份的放縱五欲之樂,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高樓大廈,出門要開高階轎車等.

過份的追求物慾之樂,甚至浪費無度,則如銀行裡的存款,用得太多,總有一天會負債,所以福德因緣還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設想.尤其身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待人嚴苛,或者是過份放任,都不是處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榮:對於日常用物,有的人好買,平常沒事就喜歡逛街購物,並且樂此不疲,有的人則非名牌不用.其實東西能用、夠用就好,不要太過豪華、奢侈,物質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謂「人為物役」,物質太豐,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7樓:雲彩的家人

中正不偏主要在處理問題時,我們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確性不走極端。孔子主張:「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意識是說思想激進的人是不顧一切地堅持向前,氣度狹窄的人考慮問題主觀而不體恤人意。

所以,孔子主張「過猶不及」,「狂」即「過」,「狷」即「不及」,兩種狀態在相反的方向上脫離標準的「兩極」,因而成了名副其實的兩端。

8樓:小萌仔

中庸」不是折中,「中庸」應該說是「合適的極致」。

其實就是說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夠,也不要做過頭了。

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理解到這一層就夠了

9樓:小豬豬

從「中」的層面可以理解「禮」,而「禮」的實質可以稱之為「和」。孔子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孔子強調的中庸的狀態就是「致中和」,所以他特別關注「和」的價值與意義。

《論語·子路》篇章中指出「天下有道則見,天下無道則隱」主張根據變化的政治氣候來決定自己的「入世」與「出世」。孔子中庸思想的權變思想在《論語·里仁》中可以得到再次驗證,即「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0樓:你的回答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套理論和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11樓:伴你一生如風

這是個不易說清楚的話題,因為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套理論和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太平和合」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具體內容是: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

主要原則是: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至性。執行方法是知行合一。

主要途徑是禮教。中庸之道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促進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等方面。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的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的境界。

中國去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實講究的就是「合適」,就是「剛剛好」。

品格可以列為三類,各類中的第一類和末一等都是極端或者欠缺。居中的才是道德和優越。所以居於懦弱和魯莽之間才是奮勇有為,吝嗇與奢侈之間才是慷慨大方,怠惰與貪婪之間是意氣風發,卑屈和驕傲之間是謙虛謹慎,祕密與多嘴之間是說一不二,乖僻與滑稽之間是風趣幽默,尋釁與諂媚之間是友善可親,在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與堂·吉訶德的衝動任性之間是自我剋制。

然而,中庸並非像數學的中項恰恰是精確可計的兩端的平均數。它隨著環境中左右各種情況的變更變更,並且只對成熟而又靈活性的理性,才顯露自身。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請問該答清明文化還是明清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20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會時期 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 製陶 石器的磨製與鑽孔...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及相應習俗有哪些?

1,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2,貼春聯 春聯亦名 門對 對聯 桃符 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條件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條件和背景是什麼呀?拜託!

不知道怎麼答,題目太大了,太模糊了 中國沒有統一的傳統文化,中國這麼大 這麼多民族 這麼多鄰國,互相影響 變化,而且變化步調也不一致。比如佛教就是受鄰國影響,但是中原腹地從中古以來長期信佛教,西域宗教則多次更替,東南沿海信得最深的不是佛祖而是媽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只能分地區一塊一塊地說,籠統地說,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