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出土夏代陶器上符號有和現存的水書一模一樣嗎

2021-03-22 09:40:44 字數 5257 閱讀 1937

1樓:丸風山

假地——————————!

2樓:月下の靈狐

好象是真的吧,我聽過報道~~~

3樓:匿名使用者

殄(tiǎn)文,又名水書,亦稱鬼書、反書,是寫給死人看的文字。

殄文的最新發現

殄文是什麼,具體有什麼意義,誰能說說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畫的符號表和二里頭宮殿復原圖中有哪些歷史資訊

4樓:卡丁之神

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首次發現了一座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第四期)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

這座建築基址發現於著名的二里頭遺址2號宮殿的北牆外,現編號為6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巨集說:

「它到底是夏人營建還是商人所建?進一步的發掘將有助於這一歷史疑案的最終破解,為夏商分界問題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學者在尋覓夏文化的過程中發現的,此後持續40餘年的田野發掘所獲取的豐富遺存和資訊,使二里頭遺址作為夏商時期一處重要都城遺址的學術地位得到確認,為夏文化內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從而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由於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範圍內,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它留給人們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

爭論的焦點還集中在對二里頭文化性質即所屬族屬與朝代的認識,歸納起來也有兩種主流觀點:一是認為二里頭文化前期為夏文化、二里頭文化後期為早商文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這意味著人們幾乎可以從中觸控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說幾乎是因為二里頭遺址本身還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許巨集說,「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佈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體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係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

「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範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資訊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許巨集說,「隨著二里頭遺址勘察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它在探索華夏文化的源流、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彰顯」。

考古新發現: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年代提早約百年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複雜的大型建築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

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巨集介紹說,這座現編為3號的建築基址屬於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構複雜,規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餘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

許巨集說,過去由於材料所限,學術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築的認識**於過去發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後的偃師**時期,宮室建築的結構才複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發現於2023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時代約距今2023年--2023年,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而考古發現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1號、2號宮殿基址,是此前學術界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

早在2023年對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2號宮殿基址下疊壓著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大面積夯土遺存,但它的規模、形制結構以及具體年代等問題都有待解明。鑑於此,二里頭考古工作隊近年將田野工作的重點放到對二里頭早期建築及其與晚期建築基址關係的探尋上,自2023年秋季起進行了為期4個季度的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發掘結果表明,2號基址下面疊壓著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複雜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現編號為3號、5號的兩座大型建築東西並列,其間的通道下發現了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

考古隊在3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還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現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鋪硃砂、有棺痕,出土了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紋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綠松石工藝品、蚌制工藝品、海貝等大量精美隨葬品。其中不少器種如斗笠狀白陶器、鳥首玉飾、大型嵌綠松石器、由上百件齒輪狀有孔蚌片組成的飾品等前所未見。

成組貴族墓發現於宮殿區,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尚屬罕見,在二里頭遺址則屬首次發現,這對判明3號基址的性質及二里頭文化葬俗有重要意義。

「華夏第一都」的佈局基本搞清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經過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中國最早可確認的都城遺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佈局基本搞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巨集說,這對於全面認識作為都城的二里頭遺址的性質、追尋中國早期城市及國家形態的源流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考古工作隊先在二里頭宮殿區外圍探明瞭3條垂直相交的大道,確認由其圍起的宮殿區面積達12萬平方米左右,近來又發現了宮城城牆的線索,在探索二里頭遺址都城總體結構與佈局上取得重要突破

已探明的二里頭遺址宮殿區道路網路系統由3條大道組成,它與過去發掘的1號、2號宮殿基址走向一致,東側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長度近700米,北側大道和南側大道已探明的長度均超過300米,兩路間距約400米。在宮殿區內,還鑽探出若干條小型道路;在1號、2號宮殿基址之間,發現有大面積的路土遺蹟和數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動面及若干夯土基址。

許巨集說,經過40多年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如今遺址規模與佈局大勢已基本被掌握。最近的鑽探與發掘結果表明,遺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佈,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北部為今洛河沖毀,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心區位於遺址東南部的微高地,分佈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一般性居住活動區。

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發現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已探明長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築用土或製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具有區劃作用,形成遺址的東界。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考古學家致力於尋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遺存,這種探尋活動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豫西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中心活動區域,而「下洛之陽」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2023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裡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新聞背景:中國學者的尋夏之旅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巨集日前離開繁華的北京,奔赴偏遠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村,開始了他新一年度的尋找夏文化之旅。

二里頭,洛河北岸一個看似普通的村莊。鮮為人知的是,這塊土地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祕密:公元前十九世紀至十六世紀,這裡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風雲變幻。

但這一民族的久遠記憶,卻因時光的流逝而變得黯淡模糊,人們甚至懷疑這一段輝煌是否曾經有過。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2023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被納入學者的視線。以此為標誌,中國考古學界開始進入了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的時期。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我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伴隨著新的考古發現的不斷出現,中國學術界關於夏文化和夏商分界問題的研究不斷升溫,其學術紛爭歷時之長,討論之熱烈為海內外所關注。前不久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力推動了夏文化問題的研究,偃師**的始建被確認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標,二里頭遺址應為夏王朝的一處都邑、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目前,對中華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的探索都在積極的進行之中。像正在致力於此項研究的其他學者一樣,許巨集博士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水書的歷史沿革

著名的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都城嗎?

5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夏文化是中華文明認可的最早文明.

有人提出夏之前有虞朝.

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蹟,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者都在10人以上,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歲。

」按照這個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50年。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如下:幕、究蟬、敬康、句芒、蚧牛、瞽閼父、胡公滿等,共15個名號。

暫時還沒有定論.

二里頭遺址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宮殿

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是反映這一時期建築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已經發掘的兩座宮殿遺蹟都建築在夯土臺基之上。1號宮殿位於遺址中部,為整體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

8米。基址北部正中,為一座略高起的長方形臺基,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

4米,四周有簷柱洞,可復原為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築。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廡建築;夯土臺基正南邊緣中部是大門。其東北約150米,為2號宮殿基址,南北長72.

8米,東西寬58米。殿堂同樣建築在基址北部的長方形基座上,可復原為面闊三大間、進深一大間帶有迴廊的宮殿建築。殿堂南面是庭院,發現有地下排水管道。

圍繞殿堂和庭院有北牆、東牆、東廊、西牆、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門。大門中間是門道,兩側為塾。這兩座由殿堂、廊廡、庭院、大門等單位建築組成的宮殿,佈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

其形制開中國宮殿建築之先河。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為何說它開啟了神祕的夏朝文化密碼

因為二里頭夏都的遺址裡發掘出了很多的文物,青銅器,圖騰,都揭開了夏朝的文化。這裡表明了夏朝確切地存在過,這裡記載了夏朝的歷史文化。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了很多的文物,而且代表了當初的文化水平,揭開了神祕的夏朝文化。因為二里頭遺址中有許多夏朝時期的文明古蹟,順著它可以瞭解到夏朝的文明。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 ...

二里頭遺址被有些人認定為夏朝國都,你怎麼看呢?

經過後來很久的考古發掘,現在在考古界已經基本上確定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中晚期的國都。因為在這裡發現了大型的宮殿遺址,如果不是皇帝的力量,很難見到這麼大的宮殿。我認為那些人一點歷史常識都沒有,考古學家已經說明了二里頭遺址不是夏朝的國都,他們都不看新聞的嗎?夏朝大禹葬會稽,孔子在 論語 裡說 禹吾間然矣,非...

二里頭文化與夏代文化的關係?如果是,請舉例證明。如果不是,談

學術界對二里頭遺址有兩種看法,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認為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 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 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到底有何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 存在證明 一 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 二里頭文化 包括二里頭型別和東下馮型別 和豫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