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子的道家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2021-03-25 02:28:08 字數 4765 閱讀 6598

1樓:貞觀之風

1、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王室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開始越來越激烈,人民死傷慘重。

2、經濟上:春秋時期,鐵製農具開始誕生,井田制開始瓦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人民有空閒時間進行思想學說的提煉。

3、文化上:面對社會大變革的局面,各家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家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

2樓:冷眼觀娛樂圈

道家學說產生的社會背景: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紛紛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兼併戰爭;

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井田制遭到破壞;隨著各國進行稅制改革,土地私有制普遍確立;

文化上:面對社會大變革的局面,各家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家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

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晉中之窗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該學派用「道」來**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係。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

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是道教形成的基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晉中之窗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3樓:封劍隱蒼穹

周朝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開始瓦解。土地制度開始向私有轉變。井田制瓦解,經濟有了發展,要不然諸侯們打什麼啊

戰爭讓人民民不聊生,小國寡民的社會雖然老死不相往來比較消極,但不否認這樣的社會很平靜,很美好。

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小國寡民不會有什麼不好的社會現象吧,雖然過得差點,但可以忍受嘛,嚮往ing

4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

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

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老子見周室衰亂,於是西行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後不知所終。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迴圈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5樓:匿名使用者

真是有意思

據我所知,老子是一個遵從他所瞭解的「道」而生活的人,他並沒有創什麼教,也不是主動寫的鉅著,而是在邊關被一個尊崇他的守衛逼著寫的五千字

從中的一些思想跟佛法是暗合的,比如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跟老和尚說的不攀緣,差不多的意思

他不主張讓人民有太多的分別心,有太多的慾望,因為他知道那樣,社會就會逐漸混亂起來。不主張爭,而是要遵從「道」來生存

實在是大智慧,只可惜。。。現在還是遠非他願

社會制度。。。經濟制度。。。

老兄啊,有些人的智慧,跟社會不一定有關係呀

老子的什麼頭銜,都是後人強加的,來標榜自己,他書上說「上善若水」,若不是強逼著他寫,他又怎會去寫去留虛的名聲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

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

「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遊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誌》、《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

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

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餘俱屬河南。

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

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

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訊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

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

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裡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

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臺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

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

從古至今註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

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嗎?

7樓:人淡如菊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版,老子集古聖先賢之權

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複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

黃河大和唱這首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黃河大 copy合唱 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 黃河吟 後來被改寫成 黃河大合唱 的歌詞。請參考 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黃河大合唱 ...

《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團結就是力量 這首歌產 生的時代背景是 1943年是抗戰最艱苦的時候,蔣介石消極抗戰,特別是在八路軍打了 百團大戰 之後,全部的日軍偽軍就把軍事重點都壓在八路軍身上。當時晉察冀那個地方本來山區老百姓特別苦,給地主納租特別重,當時提出要減租減息。團結就是力量 目的就是配合減租減息這一次運動。當時只用了...

延安精神的時代背景關於延安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每一個精神的典故。或者說由來。

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鬥不斷髮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 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