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自傳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自傳
《戰時日記》-隆美爾自傳
我個人意見,帶有上帝視角性最好理解,你看自傳的吧,你不翻著編年史和當代地圖和附錄,你連他在幹什麼都不知道,只能知道自己瞭解的大概,還是紀錄片好,這三本書我都看過。
2樓:紫焰蛇姐
《安妮日記》可以嗎?猶太人視角的作品
求一部關於二戰的以德國士兵為第一視角的文學作品 這位士兵在戰爭快 10
3樓:狂奔的野鼠
《西線無戰事》(德文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英文原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發表於2023年,以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名字發表在《福斯報》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1316132
以一戰中歐洲西線戰鬥為歷史背景,通過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的第一人稱敘述。保羅及其同學從小接受學校老師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責任」和「祖國義務」等愛國主義**教育,自願報名入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戰場。但在第一次經歷炮火突襲中,主人公保羅卻因對死亡的自然恐懼而失禁拉了一褲子,在老兵的幫助下,逐漸習慣死亡和**生活,保羅不得不開始嚴肅思考人生以及戰爭的意義,從而反省過去天真理想或虛偽宣傳的種種謬誤。
即使在戰爭中年輕人也不曾放棄人生的樂趣,保羅和夥伴曾在夜間攜帶自己的軍糧,遊過宿營地旁的一條運河,到河對岸飢餓的敵國姑娘住處以麵包換取一夕之歡。保羅也曾回鄉休假兩週短暫告別前線。雖然家人及街坊都熱情地歡迎他歸來,但面對噓寒問暖。
深受精神創傷的保羅卻不想描述戰地的慘烈景象,這使得家人不解,而曾就讀的中學校長也對他作為軍人缺乏忠君愛國熱情不滿。2023年秋,與保羅一同入伍的同學只剩下他一個仍在前線。當時德國戰敗的跡象已非常明顯,對面敵軍——法國人吃得更好,有很多美國生產的鹹牛肉罐頭,步兵衝鋒時還得到英國製造的新式**——坦克支援,保羅在孤寂絕望中苦挨期待停戰。
但是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默默無聞地陣亡了,當天前線沒有發生激烈戰鬥,戰報上僅僅簡單寫著:西線無戰事。而這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僅僅一個月之後的11月11日。
為什麼網上那麼多關於二戰的**,德軍都是正面人物,盟軍是反派?
4樓:獨孤詣
一方面德國在二戰中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另一方面雖然德國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後人確以德國敗後的態度為榮。
5樓:
你發來看看才能告訴你~!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德國人在二戰以後承認了錯誤
有關二戰的文學作品
7樓:水之旖旎
等著我吧
作者 〔俄羅斯〕西蒙諾夫 (蘇杭 譯)
《等著我吧》
--———獻給b·c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
勾起你的憂傷滿懷,
等到那大雪紛飛,
等到那酷暑難捱,
等到別人
不再把親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腦兒拋開。
等到那遙遠的他鄉
不再有家書傳來,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懶———都已倦怠。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們口口聲聲地說———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縱然愛子和慈母認為———
我已不在人間,
縱然朋友們等得厭倦,
在爐火旁圍坐,
啜飲苦酒,把亡魂追薦……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萬不要同他們一起,
忙著舉起酒盞。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敗!
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說我僥倖———感到意外!
那沒有等下去的人不會理解——
虧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從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來。
我是怎樣死裡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兩個人明白———
只因為同別人不一樣,
你善於苦苦地等待。
------------------------------
陸健 評析
這首寫於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作品曾感動過當時千千萬萬的人。它的異乎尋常的強烈、執著的情感使任何人讀了之後都會受到觸動。
b·c是蘇聯著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瓦蘭金娜·賽洛娃。當然,西蒙諾夫將此詩獻給她,並非指瓦蘭金娜便是詩中的「你」,作者自己乃詩中的一個人物。文學作品、學術著作題贈某人的做法在歐洲由來已久,比如伽利略曾將自己的天文學著作獻給國王———這著作的內容不一定與受贈者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感覺到此詩自始至終有一種呼喚的聲音,穿過遙遠的距離和內心的陣陣寒冷,不斷地向愛人傳遞。他沒有描繪槍林彈雨,也不以戰壕中的潮溼、飢餓,甚至身受的傷痛為慮,他的心思在愛人那邊,總惦念她可能遭受的淒雨霜風,憂愁牽掛。正義的戰爭必勝,他堅信不疑。
戰爭是死地,勝利總要用鮮血來換取,這一點誰都明白。既然是責任那就別無選擇,但用生的可能排斥死的可能,這是所有參戰者共同的心理。其中愛人的忠貞不移是戰士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之一,戰士如此愛他的愛人,對她可能會承受到的壓力——感受、思念,陰雨,憂傷,「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腦兒拋開」,沒有了我的音信,甚或會有誤傳的訊息,像美國電影《魂斷藍橋》中凱蒂在報紙登載的陣亡將士名單上看到克勞寧上尉的名字那樣。
戰爭中後方人感受到的嚴酷也許並不亞於前線的官兵,誰敢篤信自己的親人在血與火的洗浴中平安無虞?愛子不敢信,慈母也戰戰兢兢,他們認為「我已不在人世」實屬正常。蘇聯影片《雁南飛》的女主人公因長期的孤單寂寞及生理上的渴求委身他人;凱蒂因相信克勞寧已死加之衣食無著最終不得不沉淪下去的事例並非鮮見。
可以說後方親人在等待中感受的是精神逐漸枯萎死亡的經歷。
詩篇迴旋往復,一次次呼喚,帶著言辭之外的懇求,兵士的求生祈願與親人盼歸的渴望在詩裡緊緊地融合,強烈的情緒因戰火的無情、結果的難以預卜而化為複雜的低吟。「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說我僥倖——感到意外」,說的是重逢後的情景。「從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來」愛情的真摯感動天地,勝過了上帝之力。
這前所未有的祈禱,在下一次衝鋒陷陣之前的空隙。
詩篇長久地激動著人們。它是戰爭時前線與後方人們精神的食糧,那些沒能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念過、背誦過這首詩,把它作為獻給親人的最後禮物。
第22條軍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個飛行大隊駐紮在地中海的「皮亞諾扎」島上。這是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大隊指揮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當將軍,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計博取上級的歡心。
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轟炸飛行任務,意欲用部下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升遷。這支部隊裡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個是一本正經而野心勃勃的謝司科普夫少尉。
他畢業於預備軍官訓練隊,大戰爆發他頗為高興,因為戰爭使他有機會可以每天穿上軍官**,用清脆、威嚴的嗓音對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夥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於視力不佳,且有瘻管病,所以沒有上前線的危險。他為了邀寵上級,飛黃騰達,就發瘋似地專心訓練自己的中隊,求得在檢閱中獲勝。由於他研究出不揮動雙手的行進佇列,被人稱為「名不虛傳的軍事天才人物」,從此迅速步步高昇,最後當上了中將司令官。
另一個是食堂管理員邁洛,他貌似「忠厚老實」,可是賺錢有術,以伙食採購為名,大搞投機倒把,辦起了一個跨國公司。他用大批飛機走私,甚至還僱用敵人的飛機為公司運輸,向敵人承包保衛橋樑等等。後來居然成為國際知名人物,當上歐洲不少城市的市長和馬耳他的副總督。
本書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這個繞著戰爭怪物旋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他是這個飛行大隊所屬的一箇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滿懷拯救正義的熱忱投入戰爭,立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
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圍凶險環境的衝突中,親眼目睹了那種種虛妄、荒誕、瘋狂、殘酷的現象後,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變嚴肅誠摯為玩世不恭,從熱愛戰爭變為厭惡戰爭。他不想升官發財,也不願無謂犧牲,他只希望活著回家。
看到同伴們一批批死去,內心感到十分恐懼,又害怕周圍的人暗算他,置他於死地。他反覆訴說「他們每個人都想殺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決心要逃離這個「世界」。
於是他裝病,想在醫院裡度過餘下的戰爭歲月,但是未能如願。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准兔于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同時又規定,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免飛申請的,屬頭腦清醒者,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上級規定的次數就能回國,但它又說,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準回國。
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覆,永無休止。最後,尤索林終於明白了,第二十二條軍規原來是個**,是個圈套,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
這個世界到處都由第二十二條軍規統治著,就像天羅地網一樣,令你無法擺脫。他認為世人正在利用所謂「正義行為」來為自己巧取豪奪。最後,他不得不開小差逃往瑞典。
·作品賞析·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現於六十年代,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他們用放大鏡和哈哈鏡把這種荒謬和壓迫加以放大、扭曲、變形,變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更加反常無理,醜惡可憎,其中也寄託了他們無可奈何的悲觀和痛苦心情。
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
《第二十二條軍規》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一個飛行大隊為題材,但實際上並沒有具體描述戰爭。本書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說過的那樣,「在《第二十二條軍規》裡,我也並不對戰爭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官僚權力結構中的個人關係。」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其實「並不存在,這一點可以肯定,但這也無濟於事。
問題是每個人都認為它存在。這就更加糟糕,因為這樣就沒有具體的物件和條文,可以任人對它嘲弄、駁斥、控告、批評、攻擊、修正、憎恨、辱罵、唾棄、撕毀、踐踏或者燒掉。」它只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殘暴和專橫的象徵,是滅絕人性的官僚體制、是捉弄人和摧殘人的乖戾力量。
它雖然顯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絕望害怕,使你永遠無法擺脫,無法逾越。它永遠對,你永遠錯,它總是有理,你總是無理。海勒認為,戰爭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謬的,只能製造混亂,腐蝕人心,使人失去尊嚴,只能讓卡思卡特、謝司科普夫之流飛黃騰達,邁洛之流名利雙收。
在他看來,戰爭也罷,官僚體制也罷,全是人在作祟,是人類本身的問題。海勒的創作基點是人道主義,在本書中著重抨擊的是「有組織的混亂」和「制度化了的瘋狂」。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眾多,但大多根據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側面,甚至誇大到漫畫式、動畫式的程度,而有的則是象徵性的。如卡思卡特著重表現了官僚體制的專橫無理,邁洛著重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謝司科普夫著重表現的是軍事機器殘害個性。就連本書主人公尤索林,重點描寫的也在於他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尤索林是個被大人物們任意擺佈的「小人物」,是個荒誕社會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義感,他曾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見人們拼命地撈錢。
我看不見天堂,看不見聖者,也看不見天使。我只看見人們利用每一種正直的衝動,利用每一出人類的悲劇撈錢。」可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他由於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瘋子。
他深感對這樣一個「世界」無能為力,逐漸意識到只能靠自己去選擇一條求生之路,並最終逃往一個理想化了的和平國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過程,成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條軍規》之所以能一鳴驚人,成為「經典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在這部作品中,海勒摒棄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手法,一方面採用了「反**」的敘事結構,有意用外觀散亂的結構來顯示他所描述的現實世界的荒謬和混亂,只用敘述、談話、回憶來組接事件、情節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極度變形,一件件,一個個都變得反常、荒誕、滑稽、可笑,描繪出一幅幅荒誕不經的影象來博得讀者的悽然一笑,並且讓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還充分運用象徵手段來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看來胡攪蠻纏,其實充滿哲理,因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隱含的非理性成分。
」本書的語言也極有丰采,充分顯示了黑色幽默文學的語言特點。用故作莊重的語調描述滑稽怪誕的事物,用插科打諢的文字表達嚴肅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諷的語言訴說沉重絕望的境遇,用冷漠戲謔的口氣講述悲慘痛苦的事件,當然本書也存在尋求噱頭和繁複冗長的缺點。
海勒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過:「我要讓人們先開懷大笑,然後回過頭去以恐懼的心理回顧他們所笑過的一切。」看來,這是《第二十二條**》的一個很好的註腳。
求二戰德國O級戰列巡洋艦的,求二戰德國O級戰列巡洋艦的資料
級別 o級戰列巡洋艦 3艘 艦名 下水時間 巴巴羅薩 barbarossa 史裡芬 schlieffen 華倫斯坦 wallenstein 推測命名 均未完成 o級戰列巡洋艦 o project schlachtkruezers 作為沙恩霍斯特級的後續艦,計劃建造三艘 巴巴羅薩號 barbaross...
為什麼一戰二戰的都是由德國挑起的
這個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總結其共同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壟斷國家,但由於世界市場和原料地基本被老牌強國所瓜分完畢,導致其不得不憑擴軍備戰來拓展其階級利益 二 德國本身是靠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了大量軍國主義傳統,從而使得容客地主階級和軍事貴族階級相勾結...
想知道一些關於蘇芬戰爭的事情以及二戰最後芬蘭的結局
蘇芬戰爭即冬季戰爭。冬季戰爭 也稱為蘇芬戰爭 蘇芬冬季戰爭 蘇芬冬戰 於1939年11月30日爆發,也就是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當時蘇聯軍隊入侵芬蘭,同時蘇聯於同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被國聯開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鬥,但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