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張仁杰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鬥和繁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在數千裡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水溫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裡。
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週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等幾十個強大的王朝,其政治經濟活動的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
標誌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裡。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裡。
擴充套件資料
黃河水源的治理
黃河的治理
保衛母親河,就必須改善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黃河中上游地區還耕於林是一條必由之路。自然界本應是和諧統一的,植物生長離不開水資源,而水資源的保護離不開植被。很顯然,要解決大西北嚴重缺水的困境,出路只有植樹造林。
它能控制黃河等水系的水土流失,減免風沙危害,對建立農業的良性生態環境,具有深遠意義。
加快建設中游下游的水利樞紐工程,進一步提高黃河的水沙調節能力。
在上中游,已修建了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和小浪底4座。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除三門峽水利樞紐,還修建了伊河陸渾水庫和洛河故縣水庫,以及"引黃入衛"、"引黃濟青"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為緩解華北地區"水荒",未來十年間,國家將在黃河流域全面推行節水技術和措施,
包括對黃河灌區進行大規模節水改造、嚴格限制高耗水重汙染專案,還於2010左右開弓建設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為黃河補水。同時,還會加強水資源統一排程和管理,實行計劃用水和用水定額管理。
2樓:名字太難起了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
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3樓:愛出發的淚
一 : 主要概述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²。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
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將近16億噸泥沙,其中有12億噸流入大海,剩下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二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
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三:歷史文化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新石器時代中期,散佈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
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
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範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
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儲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緻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裡發祥。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023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2023年,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
黃河,黃土地,皇帝,黃**,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
"這裡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裡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
""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鬥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據《宋史》:說者以黃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自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河邊入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謂之「信水」。
二月、三月桃華始開,冰泮兩積,川流猥集,波瀾盛長,謂之「桃華水」。春末蕪菁華開,謂之「菜華水」。四月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麥黃水」。
五月瓜實延蔓,謂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冱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並流於河,故六月中旬後,謂之「礬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
八月菼亂華,謂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陽紀節,謂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謂之「復槽水」。
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乘寒復結,謂之「蹙淩水」。水信有常,率以為準;非時暴漲,謂之「客水」。
四:水系構成水系分佈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幹流多彎曲,素有「九曲黃河」之稱,河道實際流程為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
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佈,而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積沿河長的增長速率差別很大。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積為45.
9萬平方公里,分別佔全河集流面積39%和61%。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左岸96條,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右岸124條,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公里。
龍門至潼關區間,右岸流域面積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積增長率平均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長3472公里,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長1206公里,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長786公里,匯入支流極少,面積增長率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黃河水系,按地貌特徵,可分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個型別。這些不同型別的河流,分佈於流域各地,由於複雜的地質構造、基岩性質與地表形態的影響,使水系的平面結構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河網密度各地也不同。
黃河的歷史背景資料
4樓:叫那個不知道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66233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擴充套件資料
內蒙古黃河灌區,是中國著名的大灌區之一。其範圍西起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東至呼和浩特市東郊,北界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南倚鄂爾多斯臺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黃河南岸灌區。跨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呼和浩特、包頭、烏海3市的19個旗(縣、區)。
土地總面積2891萬畝,現有耕地1878萬畝,灌溉面積936萬畝,農業人口201萬,人均耕地9.3畝,其中水地4.7畝。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灌溉歷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是寧夏主要糧棉油產區,也是全國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
灌區涉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陶樂縣、惠農縣、石嘴山市及中衛縣、中寧縣、吳忠市、靈武市等4個縣(市)的引黃灌溉部分,計12個縣(市)和20多個國營農、林、牧場。
汾河灌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介休縣洪相村,長約140km,東西寬約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
灌區跨太原、晉中、呂梁三市,12個縣(市、區)共56個受益鄉(鎮)的488個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20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84萬畝。
設計灌溉面積149.55萬畝,受益面積約佔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
參考資料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歷史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 悠揚的船工號子。黃河大合唱 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
阿Q正傳的歷史背景,魯迅的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
鴉片戰爭的歷史,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簡言之 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的時候 世界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解析 此題實際上是問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傳統觀點強調了它的消極影響,其實客觀上它對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同意前者,則先答鴉片戰爭的消極影響,然後在指出另一觀點的合理之處時,說明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