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湛藍的
國慶節放假,我被姐姐安排了一項任務,哄上小學的外甥。姐姐叮囑說:不能讓他玩遊戲,少看電視,要以課外教育為主。
我拍著胸脯答應下來,因為這可是我的長項,反正把腦子裡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講出來,啟發啟發他也就是了,於是我們的對話就開始了。
1.鑿壁偷光
我:漢朝時,一個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學。晚上,因為家裡窮,點不起蠟燭,他就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借用鄰居家的燭光看書……
外甥:等等,他為什麼不開燈呢?
我:因為沒有電。
外甥:是因為電力緊缺?
我:(氣喘吁吁)不是,漢朝離現在兩千年了,那時還沒有發明電。
外甥:哦。(停頓)他什麼時候鑿的洞?
我:(愣)嗯?晚、晚上吧。
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見嗎?怎麼鑿的?
我:(語塞,停頓)那、那、那就是白天吧?
外甥:白天還有工夫鑿洞?幹嗎不用這個時間看書?
我:(再語塞)這個、這個我記不清了,咱換一個故事再講。
2.孔融讓梨
我:東漢時期,有一個四歲兒童叫孔融,他吃梨時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大人吃……
外甥:等等,是幾個大人?是他父母嗎?
我:(做了準備)不知道,就算一個吧。
外甥:那還剩幾個小梨?
我:(語塞,皺眉頭)好像一個吧?
外甥:我明白了,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不好吃。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綠色食品……
我:(恨不得給他兩巴掌)咱再換一個講。
3.曹衝稱象
我:三國時期,有個小孩子名叫曹衝。外國人送給他父親一頭大象,父親想知道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衝來稱……
外甥:舅舅,停停,我知道。把大象殺了,割成一塊一塊稱完後加起來就行了。(得意洋洋)
我:(瞪大眼珠子)那是禮物,不能殺的。
外甥:(這下輪到他語塞了)那大象是怎樣送過來的呢?
我:(有些惱火)可能是用車吧。
外甥:那肯定超載了,看看司機的罰款單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聲音發顫)再、再換一個。
4.草船借箭
我:三國時期,孔明接到周瑜的命令,要他在三天內打造十萬支箭……
外甥:舅舅,等等。箭是什麼?
我:(問題終於*譜了,心裡很高興)就是帶尖的,古代用弓發射出去的一種先進**……
外甥:噢!(若有所思)比cs裡的槍還厲害嗎?
我:沒有。不過那時候沒有槍,只有箭。
外甥:好,那您接著講。
我:一天早晨,趁著大霧,孔明帶著十餘艘扎著草人的小船出發了。
外甥:天為什麼有霧了?
我:孔明**的。
外甥:他是天氣預報員嗎?
我:不是,是他算的。
外甥:他是瞎子?算命先生?
我:……(頭重腳輕了)我、我、再、再、再換一個,我還就不信我講不完一個故事。
5.四面楚歌
我: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爭霸……
外甥:爭霸是什麼意思?
我:就是爭奪、競爭的意思。
外甥:哦,就是pk!
我倒……
傳統禮儀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
,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裡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這裡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一、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二、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三、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
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四、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
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
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五、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
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
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
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3樓:桓素芹罕妝
古代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1.祭祀之事為吉禮;
2.冠婚之事為嘉禮;
3.賓客之事為賓禮;
4.軍旅之事為軍禮;
5.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
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
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的日常禮儀
4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5、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中國網-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後的文化心理
關於國慶節的詩句,國慶節的詩句
1全部1.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2.李清照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3.范成大 州橋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 幾時真有六軍來 4.林升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
國慶節詩歌朗誦,國慶節的詩歌
1.七律 喜迎國慶 文 墨緣詩情 敲鑼打鼓炮聲鳴,結綵張燈喜樂盈。五嶽歡歌謳盛世,三江起舞唱昇平。忠於使命民心聚,牢記初衷黨性呈。放眼雲天通四海,偉哉華夏氣豪巨集。2.七律 國慶吟懷 中華新韻 言泊遠芳園招展笑音容,翡翠林中綠映紅。襟袂飄柔思歲月,笙歌婉轉唱鵬程。層樓入鏡昔人夢,群老傾心今日情。米稻...
國慶節的來歷,國慶節的來歷200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 十一 國慶節 國慶日 中國國慶節 國慶 周 人民 宣佈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國家的一種象徵,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國慶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