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 怎解,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意思

2021-04-21 08:18:33 字數 6151 閱讀 7628

1樓:匿名使用者

致虛極:達到空虛無物的極點.致,同"至".守靜篤:外無所見,內無所思,凝神內守,是謂守靜.篤,堅定不移.

2樓:手機使用者

(1)致虛極:

【注】bai致虛達到了極點du。此虛,是zhi致之結果,虛之又虛dao,至虛無可虛,即虛版極。

宋常星說:「權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

陳鼓應說:「致虛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到沒有一點心機和成見的地步。」

(2)守靜篤:

【注】守靜達到了純篤。此靜是守之結果,靜之又靜,以至靜無可靜,即靜篤。

宋常星說:「專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

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意思

3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

「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資訊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守靜篤」,與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靜的狀態保持篤定。寂然不動曰「靜」,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說態度,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守住自己對世界本源規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最終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解釋

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卻終而無不歸其本。樹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落葉歸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沒有無根之事物。

萬物之根在何處?蓋在將開未開、將動未動的靜態之中。人與萬物未生之時,渺茫而無象。既育之後,則生生不息,終有滅時。唯將生未生時的虛清狀態,才是萬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關,惟有收心歸靜,凝神於虛,養氣於靜,達到虛極靜篤,自然永珍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就是人心之「復」。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復見其天地之心乎。

」人應當常思複本的重要意義。

如果真能經常致其虛極,守其靜篤,即可與天地為一體,與萬物為一身。那麼,我之性體,可與天地並立;我身中之炁,可與萬物並通。陰陽消長的規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

至此,返本復靜之理便可得矣。

4樓:匿名使用者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造其極曰「致」。「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真空無象曰「虛」。

「虛」就是佛家所說的「空」。以往道家只講「清」與「虛」二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相通意同。

虛而至虛曰「極」。「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靜篤」,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守靜篤」講的是修**夫,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心。

如靈貓捕鼠一般,目不轉睛,聚精會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雞之孵卵,緊閉雙目,精神內守,專注在所孵的雞蛋上。這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也是虛靜到極點的比喻。

致虛者,天之道也。守靜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虛,以至於達到至極,則萬物之氣質不實 。

地之道若不守靜,以至於至篤至實,則萬物的生機便不會發生。所以說,虛是造化萬物的樞紐;靜是決定萬物品類質地層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虛靜,故日月星辰,成象於天;水火土石,成體於地。

象動於上, 故萬物生;體交於天,故萬物成。所以虛靜之妙,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有。萬物都是出入於陰陽,才能升降造化。

成就萬物,與萬物並作者,皆是此虛靜之妙。

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卻終而無不歸其本。樹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落葉歸根。

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沒有無根之事物。萬物之根在何處?蓋在將開未開、將動未動的靜態之中。

人與萬物未生之時,渺茫而無象。既育之後,則生生不息,終有滅時。唯將生未生時的虛清狀態,才是萬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關,惟有收心歸靜,凝神於虛,養氣於靜,達到虛極靜篤,自然永珍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就是人心之「復」。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復見其天地之心乎。

」人應當常思複本的重要意義。如果真能經常致其虛極,守其靜篤,即可與天地為一體,與萬物為一身。那麼,我之性體,可與天地並立;我身中之炁,可與萬物並通。

陰陽消長的規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復靜之理便可得矣。

5樓:百度使用者

含義是: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

致虛極,守靜篤。 是什麼意思?

6樓:小青蛙跳著走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

拓展資料:

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資訊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守靜篤",與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靜的狀態保持篤定。寂然不動曰"靜",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說態度,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守住自己對世界本源規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最終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7樓:

釋義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造其極曰「致」。「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真空無象曰「虛」。

「虛」就是佛家所說的「空」。以往道家只講「清」與「虛」二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相通意同。

虛而至虛曰「極」。「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靜篤」,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守靜篤」講的是修**夫,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心。

如靈貓捕鼠一般,目不轉睛,聚精會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雞之孵卵,緊閉雙目,精神內守,專注在所孵的雞蛋上。這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也是虛靜到極點的比喻。

出處致虛者,天之道也。守靜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虛,以至於達到至極,則萬物之氣質不實 。

地之道若不守靜,以至於至篤至實。天地有此虛靜,故日月星辰,成象於天;水火土石,成體於地。象動於上, 故萬物生;體交於天,故萬物成。

所以虛靜之妙,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有。萬物都是出入於陰陽,才能升降造化。成就萬物,與萬物並作者,皆是此虛靜之妙。

8樓:水瓶一頭老母豬

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

9樓:水晶馨之夢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

」 含義: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

極、篤,意為極度、堅定。唐玄宗曰: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10樓:匿名使用者

水平不行不發表意見!

致虛極,守靜篤 。是什麼意思?

11樓:米迦勒之舞

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專影響。

出處:老子《道屬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譯文: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

擴充套件資料

致虛極,守靜篤的寓意:

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卻終而無不歸其本。樹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落葉歸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沒有無根之事物。

萬物之根在何處,蓋在將開未開、將動未動的靜態之中。人與萬物未生之時,渺茫而無象。既育之後,則生生不息,終有滅時。唯將生未生時的虛清狀態,才是萬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關,惟有收心歸靜,凝神於虛,養氣於靜,達到虛極靜篤,自然永珍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就是人心之「復」。

12樓:匿名使用者

虛,空的意思,靜,安寧的意思,極和篤都是極致的意思。整句就是心中的空與安寧都要達到極致。這是一個因,後面還有一個果,——才能達到復歸本真,修成正果。

13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

1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當達到極度虛空的境界,內心安然篤定,就能覺知世間萬物生髮之道,是周而復始,迴圈往復。

15樓:angela韓雪倩

【翻譯】盡力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從而觀察到了迴圈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

出處:《道德經》

拓展資料:

本章是老子對養生之道的闡述和論證。宇宙萬物各歸其根,然而歸根必須覆命。守靜則元神動,守虛則元氣實,元氣充沛則元神旺暢。

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礎,有精則有神,無精則神滅。反過來說,精須神守,有神守護的生命才會充滿活力。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欲」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

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覆命」。

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迴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

「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

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迴圈論的色彩。

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迴圈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

」(任繼愈《老子新譯》)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致虛極,守靜篤」解一下

致 是做到 到達復的意思 虛極制 是空bai靈到極點,沒有任du何干擾,沒有任何 zhi汙染。守 是守住 靜篤 dao就是全神貫注,矢志不渝,但不能理解為神經高度緊張,那樣就不叫 靜 了,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也不做,那樣,就無所謂 篤 了。靜篤 就是心神自然而然地凝結在一點並且守住,追求 虛 bai,要...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莊子說,心齋坐忘,該怎麼入手呢

和你情況差不多,不過老子也說了,道可道,非常道 有些東西還是要自己慢慢的悟,高人也不是好遇到的 活著是一種修行!想你推薦一下百家講壇曾仕強 易經的奧祕 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尤其是曾仕強對 論語 中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其實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的解讀,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