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格戰鬥機
在古代,七夕大部分活動都在夜晚進行,「乞巧」是這些活動的中心。
據西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乞巧最早起源於漢高祖劉邦的後宮,方式最開始是穿針,「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接著,人們在穿針乞巧時會陳列一些瓜果。在南朝時,七夕乞巧的流程還特別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陳列的瓜果上結網來作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標誌。到唐代,乞巧儀式綜合了穿針、陳列瓜果、蜘蛛結網等因素,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
據《開元天寶遺事》,每到七月七日夜,唐玄宗與楊貴妃讓宮女們在庭中擺上瓜果、酒食,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又各捉蜘蛛關在小盒中,第二日將盒子開啟,看蛛網的疏密程度。蜘蛛網密的被認為巧多,稀的巧少,民間也紛紛效仿。
到了明清時期,穿針乞巧的習俗變為丟巧針乞巧,乞巧的時間也由夜晚變為正午。女子用碗將水裝滿,放在正午的日光下,然後將繡花針放在碗裡。針浮影落,如果針影如花似雲,或呈鳥獸形,就會被認為「乞得巧」;如果針影似槌,或彎曲不成形,就會被認為「乞得拙」。
除了乞巧,人們還會在七夕時祈求子嗣。宋朝女性會在七夕前用瓷器將綠豆、小麥等浸溼,使其發芽,然後用彩色的絲繩將其一束束紮起,這種方式被稱為「種生求子」。
人們也常在七夕表達愛情。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
2樓:越媛怡
地域不同,古代慶祝七夕節的活動不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1、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2、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3、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裡;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
4、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
5、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中進行,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
3樓:shuai帥甩蔥歌
七夕這個節日已流傳了上千年。作為我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古代,七夕就有很多傳統文化與習俗活動,甚至有些民間活動流傳了成百上千年。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
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3.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
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在七夕節吃什麼?
1.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2.花瓜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
3.吃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4樓:肉包子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是我國古代女子乞求上天給於美滿姻緣的日子。主要的習俗有乞巧、掛香囊、拜七姐等。各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同,至於在**慶祝就不大清楚了。
5樓:麻袋裝土豆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6樓:清風半夜蟬鳴兮
相當於情人節,和相愛的人一起出遊
7樓:秒懂**
七夕節: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過七夕節,人們有些什麼民俗活動?
8樓:幽靈極速電影鑑賞
七夕節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特有的土壤裡發展起來的。不管時代怎麼變,其節日習俗大多都建立在農業耕作基礎之上,與古老的農耕習俗緊緊相連,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
祭田祖、報田公,為牛慶生、種生、穿針比巧和蛛網卜巧等。
七月初七,時至孟秋,收穫在望,是古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為了祈求天隨人願,喜獲豐收,人們在這一天,往往會祭祀田祖和報田公。
由於在農耕社會,農業生產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織女的紅娘,為了紀念它,人們將七夕記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於角,可無災,以麵餅賞牧童」作為慶生的活動內容。
一些地方,鄉民在七夕來臨之前,會將綠豆、豌豆等豆類作物或麥類作物的種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為七夕乞巧的供品,並將這種活動叫作「種生」。還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鋪上土、播上谷種,讓其生苗;再在上面種些花木,做成農家和小村莊的模樣,稱之為「谷板」。這些習俗都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影響下,紡線、織布、縫衣、納鞋、繡花等被統稱為「女工」,這些家庭手工業勞動是女性所承擔的一項主要勞動。七夕節俗中,較為典型的活動是穿針比巧,還有蛛網卜巧等。
有《乞巧》詩說: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女工成為社會評價勞動女性的一條標準,也逐漸成為婦女自我認知的標準。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會生產出足夠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才會擁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
七夕「蛛網卜巧」是另一種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織。女子為練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織壇神手」蜘蛛學習,企望能從蜘蛛織網中覓尋某種經驗、啟發和靈感,提高紡織技藝。
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稱作「喜蜘蛛」,民間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語,蜘蛛垂線而下,寓意為「喜從天降」。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9樓:遇見你忘記你
古時候過七夕節的時候一般人家都會,洗頭拜月神,染指甲很多的習俗,基本就是跟月亮脫不了關係。
情人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事實上,中國傳統的除夕節從古代流傳至今,有的大面積流行,有的小面積流行,最流行的是崇拜織女。農曆七月初七有一個牛郎織女的傳說,天上的織女仙女落到了地上。碰巧,她遇到了那個牛郎,他們相愛了,卻被王母攔住了,天河也分開了,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遇的日子。
據說織女是一個聰明、漂亮、聰明的女孩,所以所有的女人都會在這一天崇拜織女,希望她們能變得聰明。年輕的女孩和婦女三五成群地安排了一個儀式,安排水果供品、洗澡、禁食和燒香。然後我們圍坐在桌子旁,吃著水果和零食,默默地向織女許下願望,比如娶個一廂情願的丈夫,生個小兒子,提供小洋娃娃的習俗可能是給孩子們的。
在中國的情人節,人們會製作不同圖案的小洋娃娃放在家裡,中國情人節有三大比賽,其中,刺繡比賽在漢代開始流行。在中國情人節這天,各行各業的婦女和女孩都將走出家門,他們聚集在葡萄架下,猜猜織女見面會說什麼,拿出自己的針線活和針線活。通過針刺,穿得最快的人是最熟練的,它在南北朝流行起來。
在中國的情人節,女孩會抓一隻蜘蛛放進盒子裡,然後把它關上,他們會把它單獨放一晚,然後第二天早上開啟,看誰的蜘蛛織出最圓最密的網,誰是最熟練的人。
七夕節的傳說是什麼?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什麼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
七夕節的來歷和故事,七夕節有那些習俗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 西京雜記 有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 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
七夕節做什麼最好,七夕節做什麼最好
1 傳統的做法就是男方送女方花,然後一起吃飯。2 比較浪費的做法就是一起燭光晚餐。3 七夕也可以相約去些彼此間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 乞巧 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