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幅「拾穗者」的畫是油畫還是水彩畫

2021-05-04 11:51:29 字數 3968 閱讀 5659

1樓:匿名使用者

《拾穗者》---米勒 2023年 油畫 83.5x111釐米 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

2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油畫了,畫布油畫作者是:讓·弗朗索瓦·米勒 2023年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83.5cm×111cm 希望回答能夠滿意

世界名畫《拾穗者》是油畫還是水彩畫?

3樓:花開淡紫

《拾穗者》是法國畫家米勒在2023年創作的著名油畫。

4樓:仇炳元

當然是油畫了,是**的米勒畫的啊

拾麥穗的人是誰畫的?

5樓:訫苡罒

拜託啊 是米勒

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 油畫,83.5×111釐米,2023年, 巴黎 盧浮宮藏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餘,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

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6樓:匿名使用者

米勒還被以前的中國人稱作農民畫家(汗這個名字)

因為他的作品多數是和農田及耕作有關

7樓:義大利聖經蓮花

米勒~一樓說是凡高,是因為凡高也臨摹過米勒的這幅作品

8樓:匿名使用者

過去我在《中學生》上看到過,是米勒。

9樓:mg石頭

原作是米勒,梵高臨摹過,嗯,梵高是米勒狂粉,他模仿了很多米勒的畫

試述米勒的《拾穗者》的時代背景、作品內容、藝術特色及影響?

10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黑熱病在巴黎氾濫。為了躲避瘟疫,米勒攜家遷居到了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鬆村。巴比鬆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樸實的民風極大**撼了米勒。

從此,他在這裡過上了早出晚歸的農夫生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熱愛的繪畫。每天晚上回到家裡,他都會在昏黃的燈光下創作。也正是此時,農民開始走進他的畫面,他也因此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題材。

後來,他說:「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我來說都是最合適的。」《拾穗者》就是在巴比鬆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

欣賞了油畫《拾穗》,談談你的感受和聯想吧!字數不限。

11樓:匿名使用者

zt一篇給你,看看合適與否:

《拾穗》描寫的是農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在她們身後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這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

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她們的身姿卻彰顯出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雖然角度的不同,但動作的連線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那個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麥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裡已經有了收穫;還有那個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那個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

三個農婦如此地往復地勞動,是為了全家的溫飽,她們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我想她們可能是祖孫三代,或是母親和兩個女兒,或是兩個媳婦和婆婆。總之,三個婦女給我的聯想太多了。

這說明米勒的畫空間很大了,給讀者的想象空間更大。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這幅畫上我看出畫家米勒對勞動人民甘苦的深刻理解,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米勒的其它作品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的。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大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出生在諾曼底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這位從鄉下來的年輕人,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道:「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 ......

」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不僅被廣**國農民所喜愛,也被世界人們所喜愛。

米勒筆下的農夫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畫中人物是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是米勒的美學,也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農民的形象。**家羅曼·羅蘭說:

「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通過這幅畫,我感覺到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

」他在巴比鬆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和《晚鐘》等名作。

12樓:匿名使用者

秋天,收割的浪潮過去以後,一撥撥拾穗者,就伴著清亮的鴿哨出發了。那幾乎是清一色婦女,頭上罩著上海郊區婦女特有的土布頭巾,腰裡束著布袋,肩上隨意地搭著另一個布袋。她們踩著薄薄的霜花,說笑著走向田野。

不一會兒,明淨的田疇間,晃動起拾穗者的背影。

那時,糧食金貴,人們的口號是「顆粒歸倉」,農民們年復一年地種地打糧。餓肚子的經歷,使她們對糧食更有著特殊的情感。辛苦一年的她們,除留下夠吃的口糧外,其餘的,都上交了公糧。

一個家庭,如果小孩子多,口糧往往不夠吃。這樣,如果運氣好,一天辛苦下來,也能拾得三五斤的穀穗,聊作糧食缺口的補差。

我村的李家姆媽要數是最積極的拾穗者了。她家比肩接踵有五個小孩兒,嗷嗷待哺;上有公婆長年臥病在床,日子的艱辛自不待言。

每到這個季節的清晨,我還在睡夢中時,就聽母親在念叨:「唷!睡過頭了,李家姆媽就要來了」。

矇矓中,窗被輕輕地敲了幾下,然後聽到她們漸漸遠去的說笑聲。那笑聲爽朗而樂觀,我們的夢,也因之而格外香甜。

李家的貧困是村裡皆知的。要操持好這一家子,李家姆媽真不易。在我的記憶裡,她背有點駝,成年罩著一塊頭巾,一臉的農村人的質樸慈祥。

李家姆媽她年輕過嗎?我有時曾這樣想。

她們質樸的身影融入同樣質樸的田野,母親們在為自己的家庭,撿拾溫暖的生活。

她們的腰已習慣了彎著,她們羸弱的背為孩子們的童年,撐起一片燦爛的天空。

她們也會累的。有時累了就直起身子,捶捶後腰,眺望遠處。似乎在問:生活是這樣的嗎?

這樣的日子似乎不長,後來,拾穗也成了資本主義的尾巴,被割掉了。不難想象,李家姆媽的日子將是更為艱難。

但李家姆媽真有辦法。當無奈的冬天來臨時,她叫我母親同去市郊的蔬菜田,在那裡挖捲心菜的根。那根削去厚厚的皮,露出翠翠的心,是可以生吃的。自那時候起,我們知道捲心菜的根是甜的。

母親說:那根之所以甜,因為它經過了霜打。

為什麼經過了霜打就甜呢?帶著許多搞不明白的問號,我長大了。

又過了好些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再後來,就分田了。

有一次,我回老家。李家姆媽駝著背在自己的場地上翻著穀子,臉上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她感慨地說:自打分田後,我家才算吃飽肚皮。

前些日子,我回老家。父母都老了,話自然也多,老提以前的事。因為正是收割季節,自然提起李家姆媽。

母親說,李家姆媽背更駝了,兒女們都出道了,她也享受了鎮保,說得上是衣食無憂。可她還是改不了老習慣,還常常去拾穗。現在,土地都徵用搞開發了,稻田就更少了,到哪去拾?

為此,她要走上好幾裡地呢!

我默然想,像她那樣的老人,對土地與糧食的感情是融化在血液裡的,恐怕今生今世是難以割捨得下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現在,每當看到米勒的油畫《拾穗者》,我會油然想到李家姆媽這一代農民,想起那艱難歲月裡,支撐起每個普通家庭的平凡的拾穗者。

那其實是一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精神。

《拾穗者》的尺寸?拾穗者的簡介

畫作名稱 拾穗者 又名 拾穗 the gleaners 創作者 讓 弗朗索瓦 米勒。創作年代 1857年。類別 畫布油畫。風格 現實主義。題材 場景。規格 材質 布 油彩。現存藏處 巴黎 盧浮宮。the louvre,paris 拾穗者的簡介 拾穗者 des glaneuses 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