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步入仕途: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出仕修經: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3、周遊列國: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
4、駕鶴西歸: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
**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2樓:微笑★花朵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2023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023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3樓:一杯白開水的暖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023年,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現行陽曆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鄒邑大夫。《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樑)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家語·本姓解》當中則記載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
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後果然得一健壯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為老二,小排行,仍然為老大,也就是說,孔子是其生母的長子。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告訴孔子。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6]。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7],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冉耕等。
孔子的母親在他24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
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
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立於德國柏林的孔子像。碑上所刻的德文為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來到孔子身邊。
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適齊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
「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初事魯國
魯定公九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
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生平事蹟簡介
4樓:靠名真tm難起
一、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
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5]。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
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二、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
」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三、初仕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司空,再升為大司寇,期間亦行攝相事。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在此事件中「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但圍攻郕邑的攻勢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適衛。
四、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五、留衛期間
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
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衛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
「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
「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衛國。
六、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七、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八、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病倒不起。**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九、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
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回首一生,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生平簡介,孔子生平事蹟簡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農曆二月十一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 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 人,祖上為宋國 今河南商丘 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 天縱之聖 天之木鐸 是...
周瑜生平事蹟概況,周瑜的主要事蹟概括50字
周瑜 175 210 字公瑾,廬江郡舒縣 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人。8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 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 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
范仲淹主要生平事蹟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 1021年 至天聖四年 1026年 完成,新堤橫跨通 泰 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 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 捍患御災 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 范公堤 遺址迄今猶存。景祐元年 1034年 蘇州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