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蝶戀花蕭瑟蘭成①看老去。為怕多情,不作憐花句。閣淚②倚花愁不語,暗香飄盡知何處。 重陽舊時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蓮苦。休說生生③花裡住,惜花人去花無主④。
【註釋】
① 蘭成:北周庾信之小字。唐陸龜蒙《小名錄》: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有天竺僧呼信為蘭成,因以為小字。」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此處為作者借指自己。
② 閣淚:含著眼淚。宋無名氏(一作夏竦)《鷓鴣天·離別》:「樽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③ 生生:謂世世代代。或謂一生一代。
④ 惜花句:辛棄疾《定風波》:「畢竟花開誰作主?記取,大都花屬惜花人。」惜花人,喻指亡妻。
【講解】
這首此乃是懷念亡妻之作。上篇說自己日漸老去,可懷思不減,本就多情,可又怕這多情,故而不再作「蓮花句」了,所以縱是依偎在花下,也只有默默不語,任那暗暗飄來的花香飄去吧。下片說此時又到了重陽,仍是舊時的月下小路,雖然袖口依然散發著花的冷香,可此際的心卻要比蓮心還苦。
接下二句則一轉,說當年曾與愛妻有過盟誓,要一生一代(或世世代代)結伴在這花下,而今她卻拋我仙去,連花也沒了主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譚獻《篋中詞》說這幾首《蝶戀花》「勢縱語咽, 悽淡無聊」,說得非常恰切。
2樓:我是泛泛
花屬於懂得珍惜她的人
辛棄疾《定風波》求助
3樓:匿名使用者
僅從這句來說,並看不出什麼報國之情,而是渲染出一派苦悶無奈的情狀,試專看明月夜獨酌將醉,耳邊微屬微熱,什麼霸王圖景,什麼收拾河山,全若耳畔清音,即離之間在於轉瞬,侈談些甚麼,而遠方的人或許正談論著你這副模樣吧。
久了沒看書,都不知道怎麼去說了,不好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定風波暮春漫興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詞分上下兩片。
上片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老去」是現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
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
還要「醉千鍾」,那麼,連喝千懷之後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
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什麼叫「病酒」?
歐陽修《蝶戀花》詞說:「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極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說「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裡,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麼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裡用了「小簾櫳」。
「櫳」指窗上櫺木,而「簾櫳」作為一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裡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片毫無聯絡。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樑。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
於「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彷彿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關心。其實不然。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
外邊有什麼變化呢?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捲走,如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嗎?
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說:「休恨!
」為什麼?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
」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麼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和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裡帶來了春天。
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裡,回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了。「試問春歸誰得見?」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於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
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裡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那麼,她們彼此講了些什麼呢?
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
而這首《定風波》卻為讀者開啟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闢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說她離開這裡,又走向那裡,最早似乎見於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風報訊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風波》的下片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也是顯而易見的。(霍松林)
5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的定風波 寫的是他對人生百態已經看透了的超然 和泰然處之的淡然 哪來什麼愛國情感啊
6樓:匿名使用者
隱含空有一番報復,報國無門,只能每日飲酒度日!
7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還是柳永的《定風波》更值得欣賞
《定風波》全文
8樓:布吉島該叫啥
宋代 蘇軾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擴充套件資料:
《定風波》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2023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定風波》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公元2023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
公元2023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
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9樓:匿名使用者
作品名稱: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處:《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定風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3,餘獨不覺,已而4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5,何妨吟嘯6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10卻相迎。回首向來11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1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⑶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⑷已而:過了一會兒。
⑸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⑹吟嘯:放聲吟詠。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樣子。
⑽斜照:偏西的陽光。
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話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10樓:匿名使用者
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1樓:王
風波1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3,餘獨不覺,已而4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5,何妨吟嘯6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10卻相迎。回首向來11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1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⑶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⑷已而:過了一會兒。
⑸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⑹吟嘯:放聲吟詠。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樣子。
⑽斜照:偏西的陽光。
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話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2023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好心人 進來看看吧,好心人看看吧
不必發愁,從你提供的資料來看你的青春迅猛發育期是比較遲的,我是17歲那年瘋長的,不過也是個好現象,你的生長期會比較長一些,我是一直緩慢長到21歲左右達到的185的高度。吃好喝好等著長個吧!試試打藍球 對長身高效果不錯 我看到過好多我身邊的例子,父母都不高 可孩子高 他們共同的特點 就是喜歡 打!籃!...
英語題,求好心人,英語題,求好心人回答,
d這個是有點特殊的啦,與我們的中文思維有點不相符。不過你只要這樣記就好了,yes與肯定相連,no與否定相連,即只有yes,it is they did no,it isn t they did not 的說法 然後,根據語義,應選什麼意思,將其與yes no 後面的對應起來即可。本題依第一個條件可排...
我想開個玩具店,請好心人指點迷津
你還是抄 去 看看吧,襲 相對於便宜點,什麼0加盟的,我以前本來也想開實體店的,但我不信這個,哪有這麼好的事啊,0加盟,我估計加盟費不要你的,但是可能在別的地方無形之中賺了你的錢,比如進貨價特別貴,我在網上也是做兒童玩具的,開始我的進貨價就特別高,我正打算換一個好一點的貨源呢 我資料上面有店鋪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