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似水流年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徐霞客的例子啊
2樓:月亮的心願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出行觀念的詩句
3樓:風影蝶
古代交通工具及出行觀念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別何時遇?
望望不可見,連山起煙霧。」「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古代,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差,橫渡大海是一種極為冒險、生死未卜的事情。
航海者僅憑几片風帆,數支櫓槳,隨風飄流,不是艱險至極嗎?你看,波濤在不停地奔湧,巨鰲與大魚在不停地出沒,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神祕、奇詭、恐怖的感覺,把海上航行的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憂慮聯絡起來,你就不難發現古人為什麼那麼看重「送別」,這幾乎就是一種「生死離別」。
4樓:葉雨白雲飛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在古代,人們出行是靠什麼來分辨方向的?
5樓:甯的故事
在古代,人們是不經常出遠門的,因為人生地不熟,而且也不像現在可以用手機導航,簡直是困難重重。如果遇到避難、科舉或者探親等特殊事情,那就不得不出遠門了,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認路方式,比如:土堆、種樹、立碑、地圖等等。
如果不具有點遠行的經驗,道路名堂那麼多,恐怕到了目的地就已經誤了大事了。
最初人們出行是用土堆來標記方向的,比如在走過的路上堆出一個特定的形狀作為標記,從而達到指路的效果。走一段路堆一個形狀,聽起來這種方法非常有趣,如果我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能會堆個喜羊羊吧,哈哈。
如果碰上雨天或者雪天,土堆就不那麼容易保留了,人們就開始通過種樹的方式來確定方向,在一些重要的路上會有成排的特殊樣子的樹,只要按照樹的引導方向,就不會迷路了。到了後來,種樹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就出現了 「釵子」的道路標誌,這種標誌就和我們如今的道路指示牌相似,通過石碑將道路資訊傳遞給人們,這樣,人們出行就更方便了。
在這之後,地圖的出現讓方位越發清晰,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能利用地圖來辨別方向,再結合上草標,沿途的館舍等方法就能快速到達想要去的地方。在航海方面,古人會通過天上的星星來辨別方向,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指南針的出現為他們航海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法想象,上面說的只是古人辨別方向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考古學家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古人辨別方向的方法,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6樓:ael荼
雖然現在的我們都是應用各種地圖軟體,在出行的時候很方便,也很快捷,很容易找到路和目的地。但是其實在古代的人,他們沒有這些指路的,辨別方向的東西,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經常迷路,回家找不到家之類的問題,但是其實他們古代也有他們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來辨別方向的東西,比如說,看樹木的年輪,我們叫它年輪辨別方向法。
年輪辨別方向法:
一般來說,樹木背陰的一面(北)容易長出青苔,而樹木的年輪在南面會更疏散一些,不如北側的年輪來得緻密。樹墩的年輪,朝南的一半較疏,而朝北的一半較密。植物的樹幹南面向陽,年輪可見排列稀疏,而北面稍緊密些,由此判斷方向的。
陽光充足的一面生長旺盛,每年長得多,所以年輪寬;北半球太陽都偏南,所以較寬的一面是南。
看到給你講解的年輪辨別方法,你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試試,你可以去找一些樹木看看,但是呢,這個在南北半球用現在科學的方法解釋,在熱帶地區的話樹木的年輪長得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在熱帶地區的話,就沒有特別大的幫助,也就容易迷路了,所以說這些古人的方法還是有些欠缺。
第二個方法:看太陽
太陽的東昇西落,可以用在人們出行時候來辨別方向,一般的話在早晨的話太陽從東邊升起,他們在清晨的時候出發,他們就會以太陽做參照物,面向太陽的時候,那個方向就是東面,然後以此類推吧,然後當他們走到中午的時候他們就根據太陽垂直照下來,人的影子在地上形成的長短,來判斷一下,等到一天下午的時候,他們能看到太陽,一般的定律都是東昇西落嘛,他們就能知道這是太陽落山了,有太陽那個方向就是西面,然後他們背面是東面,就是通過這樣,一次一次找到方向。
第三:驛站標記
在我國古代的交通要道上,通常都設有館驛,它們也具有指路作用。這些館舍又被稱為「亭」
。隨著時間的推移,「亭」逐漸不再儲存糧食和柴火,但指路的功能卻一直延續了下去。
哇,今天講這麼多,突然間發現古代的人也很智慧也很聰明,他們在條件那麼差的情況下還能夠找到方向,然後他們辨別方向的方法多種多樣,也讓我們感覺很厲害很厲害,所以說呢,古代的人,還是讓人挺佩服的。
7樓:照見古今
普通百姓白天靠太陽,晚上靠北斗七星,軍隊之類的有羅盤和指南針,大多數還是靠經驗和太陽吧!
8樓:一老友
除了用堠記路程,還有就是在道路兩旁種樹。後來中國四大發明出現,所以使用指南針指明方向了。
9樓:二虎愛看書
沒有指南針的時候看太陽的位置,有了指南針之後,就開始用指南針了唄。
10樓:念夏
古人根據地球的磁場,發明出羅盤和指南針之類的東西,來辨別方向,但是其實最主要的辨別方向的工具還是太陽的位置或者是樹葉的稀疏程度。
11樓:艾清彗
古代設「堠」、「亭」、「道路」等標誌避免迷失方向,再根據白天的太陽、夜晚的星星去辨認東南西北,到戰國時期,發明了司南,後期又出現了指南針、羅盤等。
12樓:
應該是靠著星象,或者是太陽月亮的大致位置來分辨,後來中國四大發明出現,則使用指南針指明方向了。
13樓:
中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發明瞭可以用來辨別方向的「司南」。另外,也可以觀察太陽照射在樹木的投影,以及北斗七星辨別方向。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據設立的路標、驛站等辨別方向。
14樓:lllljy金魚
土堆的方法。土堆是固定里程標誌,或者看年輪和太陽落山的位置。東漢時,道路上會種植指引道路的梧桐樹。
15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發現磁石的指南功能,並且發明出了「司南」。由於司南太過昂貴,民間並不普及,所以那時候最通用的辨別方向還是靠太陽和北斗星。最初的「司南」也演變成了「羅盤針」,並且開始廣泛應用於航海。
16樓:
古人用司南判斷方向,或者根據一些自然景觀來判斷,還有些人根據天象來判斷方向。
17樓:幸福終究會來到
他們有很多土辦法,比如太陽的方向,比如北斗星,古代人還是很有智慧的,驛站也會有指路的標識。
古代」行人」指的是什麼意思?和現在行人一樣嗎?
18樓:學院派魚多多
古代」行人」指的是:出征的士兵、羈旅之人、送信之人、過客、遊子等。
出現在詩詞中的不同含義有:
1、出征的士兵
《從軍行·吹角動行人》唐代:王維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釋義: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地準備出發。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鬥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雙方搶著渡黃河。
太陽落到沙漠的邊陲,沙漠瀰漫戰戰士們的廝殺聲。戰士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帶回來獻給天子。
2、羈旅之人
《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釋義: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送信之人
《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釋義:洛陽城裡颳起了秋風,心中思緒翻湧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再次開啟信封檢查。
4、過客
《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釋義:京城一別我們已是三年未見,你總是遠涉天涯輾轉在人世間。相逢歡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
你心始終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悵你連夜就要揚帆出發,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著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
5、遊子
《柳枝詞》宋代: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釋義:那高高的畫船,系在春水邊,一動不動。它在等誰?
哦,是外出的遊子,喝著別離的酒,情意正濃。遊子惜別,畫船可不管;無論是煙波浩蕩,無論是風吹雨打,它總是帶著滿船離愁別恨,駛向江南。
19樓:雨中漫步
古代「行人」指的是:
①出行在外的人。
例:《管子·輕重己》:「十日之內,室無**,路無行人。」
②官名。
《周禮·秋官》有行人。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設定。 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後改稱大行令。 明代設行人司,復有行人之官,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
③使者的通稱。
例:《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
④小吏差役。
例:《元典章·刑部五·檢驗》:「檢驗屍傷,已有常式,近年以來,親民之官不以人命為重,往往推延,致令發變。及不親臨監視,轉委公吏行人與複檢官司。」
⑤媒人。
例:《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愛親做親,我不爭你的財禮,你也不爭我的裝奩……況且一牆之隔,開啟一個門就攙了過來,行人錢都可以省得的。」參見「行媒」。
⑥活著的人。
例: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護蘭童子》:「『夙緣還卻三生債,不道未歸人斷腸。』未歸人,用死者為歸人,生者為行人之義。」
⑦商人。
例:范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二節:「金朝城鎮商業中的行,見於記載的有油麵行、布行、銀行等。參加同業商行的商人稱為『行人』。」
20樓:高樓居士
參加同業商行的商人。
21樓:茶肆飄香
在春秋戰國時期,行人應該是指各國的外交官,有行人大夫一職,他們大多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活躍在各國的政治外交舞臺上。
現代人出行便捷,古人都是如何旅行的?
22樓:特立獨行
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去旅遊的,古代旅遊的主力軍當然是文人和士大夫。普通老百姓可能連飯都沒得吃,哪有時間和錢出去旅遊。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描述著文人和士大夫。
古人旅遊可不是說走就走。根據史書記載,西周有一種叫做符傳的東西和今天的身份證有點類似,但只是臨時性的。古人想要旅行的時候必須也要申領這個東西,一旦出行,不僅旅途當中有人盤查,每次過城關城門,均要出示符傳,而且這種符傳一般只能用一次,用完之後必須按時上交。
古人旅行之前也會攜帶一本旅遊攻略,這就是山海經。因為山海經裡面詳細的記載了幾十種能吃,不能吃的食物。同時也記載了旅行當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這也是古人旅行當中保命的法寶。
古人的交通不怎麼便利,因此古人出行尤其是長途旅行,動不動就是好幾個月。期間天氣陰晴不定,厚薄衣服也成了必備之品,同時防雨的斗笠,便於走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
民以食為天,旅途當中的吃更為重要。唐代初期酒店逐漸普及,為旅行的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行還是習慣攜帶食物以防萬一。
古人旅行的住更是五花八門,有錢的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道觀,民宿,寺廟都是住宿的選擇。實在不行,露宿野外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古人旅行的時候經常會把被褥,枕頭,洗漱用具通常會隨身攜帶。
古代人過的是什麼生活,古代人如何生活?
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寬泛性.唔.怎麼說呢,似乎這位同志把古代人當成了白痴.具體情況可以參考紅樓夢.男子是要工作的,女子是要女工,一個大家庭事務繁雜哪有那麼多時間娛樂.而且古代娛樂也很多,文雅的如吟詩賞月,運動的如跑馬射獵,或者如文士們寄情山水,可以說在精神層面上比過於沉溺網路的現代人豐富多了.現代人覺得...
古代人對廚師的稱呼是什麼,古代人對廚師的稱呼是什麼
稱呼 庖人 膳夫 獸人 漁人 酒人 漿人 臘人 蟹人 鹽人 雞人等。解釋 烹獸之人即為獸人,烹鱉之人即為鱉人,烹雞之人即為雞人。不同場地的稱呼 1 古代軍營 稱軍廚為炊家子 炊子 火夫 火頭 火頭軍 2 宗教寺觀 稱僧廚 道廚 飯頭 菜頭 3 肆廚 在肆廚當中廚師的名稱當是最高雅的了,稱為當局 鐺頭...
什麼是家族觀念,為什麼古代人的家族和宗族觀念會那麼重?
1 釋義 家族是由姓氏,血緣等親緣關係連線而成的人的集合。2 簡析 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係與親子女關係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在原始群的雜交時期,不能產生家族。母權制氏族公社時期,由於這時男從妻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