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有哪些,古代中國別稱有哪些

2021-06-30 15:33:04 字數 5755 閱讀 5463

1樓:雨中漫步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

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

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另外,還有神洲,中原,天下,六合等稱謂

2樓:勝寒dragon的知識小鋪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樑、雍。 《淮南子·地形》又載:

古代中國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

「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

「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2、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4、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

5、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6、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7、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9、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10、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 《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1、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

12、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3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4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中華」、「神州」、「禮儀之邦」、「中華**」、「新中國」、「九州」、「絲國」、「赤縣神州」、「中原」、「中州」。

5樓:grils的家

中華,中夏

華夏神州

中州中原

九州禹域」

6樓:匿名使用者

zhonghua 秦 唐 神州

7樓:手機使用者

華夏、中華、九州、神州

古代中國別稱有哪些:

8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9樓:金果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夏后氏,大禹即為夏後禹。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神州

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天神。黃帝以土德王。

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

實寄吾輩之情思,託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一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

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

3、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於不同時期其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

於是為十二州也。」即幷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4、中原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係,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

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

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

10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神州

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

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

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

實寄吾輩之情思,託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一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

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

2、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本義為周朝於西周時期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復包舉中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中國的古稱。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炎黃聯盟初具雛形。

炎黃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並與山東境內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組成更龐大的大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族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華夏族。

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這兩種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

3、九州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

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4、中原

中原一詞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中土」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地區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係,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是,「秦人」、「漢人「、「唐人」。

目前有10個國家依然稱中國為契丹,都是拜馬可波羅所賜。也有人一口咬定,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瓷器了。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至少),中國的別稱有哪些(至少3個)

1 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 史記 孟子苟卿列傳 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 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 赤縣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2 華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 花 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 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

中國城市的別稱都有哪些中國城市有哪些別稱

中國城市別稱或簡稱 廣州 花城,羊城 重慶 山城,霧都 湘潭 錳都,蓮城 重慶 霧都,山城 長沙 星城,潭城 成都 蓉城,錦城 昆明 春城,花城 南陽 宛 南寧 邕 寧波 甬 開封 汴 武漢 江城 上海 淞滬 金華 婺城 承德 熱河 莆田 荔城 潮州 鳳城 濟寧 任城 徐州 彭城 大同 平城 嘉興 ...

各個城市的別稱中國城市有哪些別稱

花城 廣州 水城 蘇州 江城 武漢 泉城 濟南 榕城 福州 蓉城 成都 山城 重慶 冰城 哈爾濱 春城 昆明 日光城 拉薩 石頭城 南京 陶都 宜興 瓷都 景德鎮 中國城市別稱 廣州 花城,羊城 重慶 山城,霧都 湘潭 錳都,蓮城 重慶 霧都,山城 長沙 星城,潭城 成都 蓉城,錦城 昆明 春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