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的全部故事和意思,36計的所有故事

2021-07-01 00:48:32 字數 6158 閱讀 1868

1樓:乾宛秋

第一計 瞞天過海

【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

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 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

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

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是什麼在豪民家裡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 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 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 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

魏將龐 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 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 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 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 國。

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 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 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 自解。

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雖然,魏軍離開邯 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 部,退回大梁。

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本 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彖曰:「損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隊。 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

子貢以「憂在外者攻 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 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 而攻齊,怕師出無名。子貢說:

「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 就有了攻齊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 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 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

」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 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 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 害關係:

吳國伐魯成功,必將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強備戰,以防吳國進 犯。公元關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 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趙、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 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第四計 以逸勞待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 晝夜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 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又, 《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 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 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 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 銳不可擋。

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 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 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

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 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 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

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 已無鬥志,認為楚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 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

秦軍乘勝追擊, 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

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 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 動的等待。

第五計 趁火打劫

【計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趁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對手。《孫子肥技破

36計的所有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去那裡找會很全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①,察而後動;復者②,陰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 當考實查究清楚。

②復者:反覆去做,即反覆去叩實而後動。

③陰之媒也:陰,此指某些隱藏著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媒,

媒介。「復者,陰之媒也」,意即反覆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

之敵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語說: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揮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

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孫子·行軍篇》)

。 兵法早已告誡指揮者,進軍的路旁,如果遇到險要地勢,坑地水窪,蘆葦密林,野

草遍地,—定不能麻痺大意,稍有不慎,就會「打草驚蛇」而被埋伏之敵所殲。可是,

戰場情況複雜變化多端,有時已方巧設伏兵,故意「打草驚蛇」,讓敵軍中計的戰例也

層出不窮。

打草驚蛇之計,一則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軍意

圖而採取主動;二則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動,中我埋伏,聚而殲之。

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王魯為當塗縣令,搜刮民財,****

。有一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髒。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在狀子上

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

,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 運動狀況再說

。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裡應外合,奪取

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

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哭流涕地警告

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果然

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

。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

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知道

,晉國早在崤山險蜂峽谷中埋伏了重兵。一個炎熱的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

明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突然不見蹤影。孟明一見此地山高路窄

,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湧而上,大敗秦軍,生

擒孟明視等三帥。秦軍不察敵情,輕舉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當然,軍事

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敵暴露,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李自成起義部隊逐步壯大,所向披靡,公元2023年,圍困明朝都城開封。崇禎連忙

調集各路兵馬,援救開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對開封的包圍部署。敵人二十五萬兵馬和

一萬輛炮車增援開封,集中在離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李自成為了不讓援軍與開

封守敵合為一股,在開封和朱仙鎮分別佈置了兩個包圍圈,把敵軍分割開來。又在南方

交通線上挖一條長達百里、寬為一丈六尺的大壕溝,一斷敵軍糧道,二斷敵軍退路。敵

軍各路兵馬,貌合神離,心懷鬼胎,互不買帳。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突襲朱仙鎮南部

的虎大威的部隊,造成「打草驚蛇」的作用,一路牽制力量最強的左良玉部隊。擊潰虎

大威部後,左良玉果然因被圍困得難以脫身,人馬損失過半,拼命往西南突圍。李自成

故意放開一條路,讓敗軍潰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幾十裡地又遇截擊,面臨李自成挖好

的大壕溝,馬過不去,士兵只得棄馬渡溝,倉皇逃命。這時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擊,

敵軍人仰馬翻,屍填溝塹,全軍覆沒。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計名探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 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 略中也應是上策。 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

「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其實, 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 「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

楚國還助迫陳、蔡、鄭、許四 個小 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 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

他對這次戰爭的勝 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 說道:「 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

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 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 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 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

(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 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 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 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 志。子玉命 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

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 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 緊追不捨。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 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 兵**控制得 住。

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 趕快進兵。

」子玉登車一 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 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 弄得煙塵蔽日, 製造假象。

子玉急命左軍併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 陷於晉國伏擊圈內,又 遭殲滅。

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 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 令突圍。雖然他在 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逃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 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 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36計中有許多計謀的名稱就是成語,你知道的有哪些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

蔡依林的 愛情36計 是翻唱哪首英文歌曲啊

lihuiqddy 你說錯了!那是love love love 的原曲!蔡依林翻唱的英文歌有什麼 日不落 sunshine in the rain愛無赦 keep on disco 玩美 let s get it on 野蠻遊戲 me and my girls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do it agai...

三十六計的故事,三十六計的經典故事簡介?

第一套 勝戰計。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