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歷史便當
戰車的鼻祖是始祖黃帝。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到了夏代,一個叫奚仲車輛管理人員對戰車進行了改造。
在《後漢書》的記載裡,戰車就已經登上了戰場。在史書中的記載中,戰車稱之為武剛車,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車,用途自然而然的也是很廣泛。我們仔細看它的構造,也會覺得這個設計真的是精美絕倫,同時我們也看出設計者對於戰爭有自己的理解。
武剛車的外形很威武,外側呢是鋒利的令兵器,內側是堅固的盔甲和結實的犀牛皮構成的。然後內側的擋板上有小洞,方便弓箭手的射擊。武剛車的設計可攻可守,它可以用來防禦,給後面的士兵擋傷害,也可以用來近攻,由於他的外殼十分堅硬,所以敵軍就不能攻破這個防線。
他除了可以作戰,還可以用來運送士兵、糧草等等戰爭的必需品。
戰車的很強大,也被廣泛的用在戰爭中,衛青霍去病和李廣兵分三路深入大漠,但是李廣迷路了,所以,衛青只能與八萬匈奴單打獨鬥。但是,敵多我寡,衛青的兵力不到四萬,對這裡的地形地勢也不是很瞭解,可以說是很被動了。這時,戰車派上了用場,他利用戰車環成了一個營地,用來抵禦匈奴的攻擊,在戰車的掩護下,五千騎兵迅速從兩邊攻擊匈奴,最終打退了匈奴的攻擊。
百年之後,馬隆又根據諸葛亮的八卦陣,改裝了戰車,裝上了磁石,因為羌族的騎兵都穿的都是鐵甲,所以說,這樣的設計大大的提高了戰爭的效率。
戰車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可謂是讓人驚歎的發明。
2樓:我叫女子喬
傳說中是軒轅黃帝發明了車,其實在西元前2023年,美索不達亞人就發明了車輪,不久之後就出現了地球上最早的戰車,商代中晚期的時候,馬車才真正出現在了中國歷史的記載中。
3樓:懶小膽
相關史料記載,我國歷史上發明戰車的人物正是那皇帝,後來夏代一個名為奚仲的人,對車輛進行了部分改造,極大地改進了戰車的行駛速度。
4樓:我的你
據有關史料記載,戰車的發明者應該是夏朝的奚仲。但是車子的使用者和發明者應該是皇帝。
5樓:豬油炒菜真香
我國最早使用戰車的就是始祖黃帝,然後一直到了夏朝,一位叫做奚仲的對原來的戰車進行了改進,不斷被人使用!
6樓:查令呀
戰車的鼻祖是始祖黃帝,他在日常的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機會,腦中的靈感突現,就發明了車。
7樓:晗兮汐
據史料記載,我們華夏的始祖黃帝最先使用了車。一個名叫奚仲的車輛管理官(當時叫“車正”)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使車的行駛效能大為改進,所以,民間將他奉為“車神”,認為他是車的發明人。
8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料記載,黃帝最先使用了車。到了夏代,一個名叫奚仲的車輛管理官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使車的行駛效能大為改進,所以民間將他奉為“車神”,認為他是車的發明人。
9樓:尹夏藍悠
黃帝最先使用車,車正奚仲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
10樓:嫣然
奚仲的車輛管理官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使車的行駛效能大為改進,所以,民間將他奉為“車神”,認為他是車的發明人。
11樓:
夏代,一個名叫奚仲的車正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使車的行駛效能大為改進,所以,民間將他奉為“車神”,認為他是車的發明人。
12樓:luu陽光的
最開始華夏的始祖黃帝就有關於車的使用記載,而到了夏朝,一位叫奚仲的人對車輛進行了改造,他也因此被稱為車神。
古代的“戰車”是誰最先發明的?
13樓:歷史便當
戰車的鼻祖是始祖黃帝。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到了夏代,一個叫奚仲車輛管理人員對戰車進行了改造。
在《後漢書》的記載裡,戰車就已經登上了戰場。在史書中的記載中,戰車稱之為武剛車,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戰車,用途自然而然的也是很廣泛。我們仔細看它的構造,也會覺得這個設計真的是精美絕倫,同時我們也看出設計者對於戰爭有自己的理解。
武剛車的外形很威武,外側呢是鋒利的令兵器,內側是堅固的盔甲和結實的犀牛皮構成的。然後內側的擋板上有小洞,方便弓箭手的射擊。武剛車的設計可攻可守,它可以用來防禦,給後面的士兵擋傷害,也可以用來近攻,由於他的外殼十分堅硬,所以敵軍就不能攻破這個防線。
他除了可以作戰,還可以用來運送士兵、糧草等等戰爭的必需品。
戰車的很強大,也被廣泛的用在戰爭中,衛青霍去病和李廣兵分三路深入大漠,但是李廣迷路了,所以,衛青只能與八萬匈奴單打獨鬥。但是,敵多我寡,衛青的兵力不到四萬,對這裡的地形地勢也不是很瞭解,可以說是很被動了。這時,戰車派上了用場,他利用戰車環成了一個營地,用來抵禦匈奴的攻擊,在戰車的掩護下,五千騎兵迅速從兩邊攻擊匈奴,最終打退了匈奴的攻擊。
百年之後,馬隆又根據諸葛亮的八卦陣,改裝了戰車,裝上了磁石,因為羌族的騎兵都穿的都是鐵甲,所以說,這樣的設計大大的提高了戰爭的效率。
戰車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可謂是讓人驚歎的發明。
戰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023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遊牧民族的戰鬥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古代的“戰車”是誰最先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15樓:天降豆子莊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
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
2023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佈著 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
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商朝戰車結構圖)。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釐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釐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釐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釐米),進深80~100釐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
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釐米,軸頭銅軎(音wei4,車軸頭)長13.5釐米,總長度達 53.5釐米(圖2西周戰車復原圖)。
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釐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釐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
5釐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
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
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系在車前。合稱為“駟”。
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佈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餘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
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
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一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中出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
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制特點。商周時期的戰車,是中國奴隸社會軍事技術裝備的集中代表,當時所使用的畜力駕挽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鐸鐃,用以保證軍隊的通訊聯絡和戰鬥指揮。
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所以當時的戰爭,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鬥。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
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
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秦朝戰車的乘法和使用情況,可以從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戰車兵得到準確反映。儘管出土時木質車體已經朽毀,但從陶質的戰馬、甲士的分佈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戰車仍然是前駕4馬,甲士3人,戰車的形制也沒有很大變化。
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歷史上誰發明了「走後門」
相傳宋哲宗死後,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 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 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哲宗...
古代老子是誰,歷史上的「老子」是誰?
老子 傳說前600年左右 前470年左右 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 老子章句 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 道經 後四十...
歷史上董永的妻子是誰,歷史上包拯的妻子是誰
歷史上就沒記載過董永的妻子 最多也就說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然後就有了七仙女的故事 民間廣泛流傳因其孝心感動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動人間親情,與其結為夫妻。董永與妻 編輯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 民間傳說 董永與七仙女 該紀念郵票一套5枚,外加一本小本票。為了競爭申辦這套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