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__檰埖糖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
一望黯消魂。
——楊廣《野望》
這首小詩意境開闊,惹人遐想。「寒鴉飛數點」一個「點」字,可見「寒鴉」之遠,視野之高。接下來一句「流水繞孤村」,感覺是在高處俯瞰全景,更具滄桑感。
前兩句一寫天一寫地,寫盡窮高極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不難體會在作者眼裡,整個天地一片蒼茫,讓人無限感懷。
面對這樣的景色,又正值夕陽西下之時,本來就是個另人感傷的時間。再加上作者本身也有些傷懷想要抒發,結果只能是「一望黯消魂」了。
我們看到,整首詩絲毫沒有華麗的辭藻,浮靡的修飾,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親切,象是在獨自低語,用語極為口語化,散文化。而正是這種滄桑的感覺,給人視覺上,精神上強烈的震撼。
這首詩流傳下來時便已失題,後有人題作《野望》,但更多的是乾脆題為《失題》。很難想象,隋煬帝楊廣居然能寫出這樣的詩。隋煬帝善詩是不錯,可是在當時「宮體詩」盛行的時候,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楊廣也會有這麼滄桑的情懷,確實令人驚奇。
或許人都有多重的性格吧。楊廣自出生在帝王之家,便註定他這一生不會平凡。流芳百世也好,遺臭萬年也好,總之他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天下。
如此有才華的人,卻生在帝王之家,可惜可嘆。
當時楊廣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只是一時感情的抒發,他自己也沒有在意,過後就忘了。然而他卻不知道,正是這首看似平凡的小詩,因為是他發自內心的情感,因而更能震撼人,感動人。比起他那些刻意而為的辭藻華麗的詩來,這首更能為後人所記念,代代相傳。
2樓:匿名使用者
(唐)王績《野望》賞析
【作者】張錫厚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同齊樑以來綺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併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
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隱逸之士。
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
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闢先路。
【原載】 《中國古代山水詩鑑賞辭典》,餘冠英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3樓:當代魯訊
**75250886我手頭有,可以傳給你。
關於《野望》(王績)一些賞析 5
4樓:匿名使用者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馬~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答案:1、日暮時分,站於東皋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一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沉,紅霞映天,餘暉鋪灑在每一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
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景與人)動靜結合,活現一幅濃濃的秋暮晚歸圖。
(關於「采薇」,你得知道: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薇,是一種植物
關於王績,你得知道:
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隱。以琴酒詩歌自娛。)
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通過追懷古代的賢人伯夷和叔齊,認為只有他們是和「我」同類的。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
6樓:匿名使用者
野望 王績 285 唐 五律 王績]]>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閒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註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
徘徊彷徨。(3)落暉:落日的餘光。
(4)犢:小牛。采薇:
《詩經.召南.草蟲》有:
「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
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餘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鬱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