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潼哥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令人費解的。
其實不然,蓋茨這樣說是要求員工都要有憂患意識,要不斷進取在日本,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經常說:“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只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幹,第二天就沒有飯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國民對本國國情瞭如指掌,因此都具有憂患意識。
正是這種意識,給日本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並創造了今天的奇蹟。這些不是值得借鑑嗎?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經震撼億萬中華兒女的遺言贈送給大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孔子這樣表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學而》)不注重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現實狀況而產生的憂慮。 孟子從歷史中舉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說明他們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比如,舜出身於農家,後來成為一國之君;膠鬲這個人遭遇戰亂,以販賣魚鹽為生,後來周文王提拔了他,為周朝做出了很大貢獻;孫叔敖隱居在海濱,楚莊王推舉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績。
這些事例說明,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出剛強意志、奮發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將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寫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
這是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漢初期的賈誼是一個思想敏銳、敢講真話、有強烈責任感的政論家。他心繫國運,給漢文帝上書,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時當西漢立國20多年,政權日趨穩定,經濟有所恢**展。
然而,賈誼卻根據他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在上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進言者皆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認為當時的“事勢”不容樂觀,有“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之處並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瞭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像賈誼這種警世危言正是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悲觀絕望。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范仲淹在所寫名文《岳陽樓記》中,將此前的“憂患”意識提到了一個新高度。
岳陽樓初建於唐代,宋仁宗時重修。范仲淹應友人之邀,曾訪問嶽州(今湖南嶽陽市)岳陽樓。這篇名文首敘登樓俯視洞庭湖的景觀,接著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意思是說,人們欣賞景物的感觸,會不會因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裡登樓觀景,使人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際登樓,又會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尾: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歷經明末清初鉅變的思想家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年(2023年)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對封建君主**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託三代(夏、商、周)為**時代,說這時“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下情況大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由於主客顛倒,君主視天下為己物,獨佔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黃宗羲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同上《原臣》他將個人的憂樂歸結為眾人的憂樂。
他又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同上)。“天下”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的名詞,與一家一姓的統治是不同的。黃宗羲的摯友顧炎武同樣強調“保天下”,他說: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日知錄》卷13“正始”條)。顧炎武於康熙十五年(公元2023年)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明夷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
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亭林佚文輯存》)“憂患”意識促使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未來。
2樓:匿名使用者
憂患意識
在中國,自古便有憂患意識.
秦始皇昔日焚書坑儒,《周易》被李斯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由此可見,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樂於**自然和人事吉凶,對一切心中有數,有備無患.這恰是一種本能的憂患意識的體現.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之語當如此.
安史之亂一事,並不能說李隆基沒有憂患意識.只是楊貴妃的美人一笑,蕩掉他的治國之心. 一個盛世的來臨,是源於一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帝王.
而中華五千年,為數不多的幾個盛世不過如白駒過隙.真正被人們記住和傳誦的不是盛世之下的繁榮昌盛,往往是那些持有憂患意識的君主與賢臣,和他們一段段勵精圖治的故事.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秦王贏政愛上一個美麗女子, 但這段美麗愛情終究沒有換來美麗的結局,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極度奢華的阿房宮;數十年後,楚霸王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愛妾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移恨於物,縱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灰燼。
如同美女般風華絕代的阿房宮就這樣結束了它來去匆匆而又凝聚著無數血淚與情愁的生命。不知此二人可曾想過, 那阿房宮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這一把火又將多少林木付之一炬。這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到底是沒有為後人著想.
更有那綿延萬里的秦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一路上埋了多少屍骨.同是千里之地盡屍首,萬里之路血成河.
阿房宮不過是後人慨嘆的一截殘垣斷壁;而萬里長城竟隔開了遊牧部落與農耕民族的界限,拒匈奴鐵騎於中原之外,恰是為後世之人造福之處.二者同雄偉奇麗的建築,但前者是贏政為一人而造;後者是始皇為天下而建. 阿房宮不過是物質上的極度奢華,而萬里長城卻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是屬於今人的偉大的文化遺產.
歷史滄桑變幻,種種曾經的繁榮,浮華不過都是過眼雲煙,隨著歷史的腳步,時間的推移灰飛煙滅.真正能夠經起歷史考驗而留傳下來的,是那些為了黎民百姓,為了江山社稷的建物,思想.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劉徹的一曲秋風辭流露出年華逝去,內心愁悶之情.
想當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國的版圖之遼闊,不過是漢武帝時代的二分之一。再論武眼光境界, 單其第一次運籌帷幄征戰匈奴,馬邑之戰失利後,破釜沉舟,毅然拋棄漢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親國策,全力出擊匈奴,足以看出其間的勇氣和魄力,更有那卻匈奴於千里之外以長保中原平安的憂患意識,秦始皇也只做其一半.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則“獨尊儒術”。 秦始皇首創了**集權的政治體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設計一整套執政方針。西漢王朝到了,漢武帝以**集權體制,徹底肅清了諸侯王**勢力,一舉解除了內憂外患。
憂患意識是一個君王保國於長安的方法,但光有意識不夠,還需要有歷史的借鑑,過人的操略.畢竟無憂患之心是無所作為,而有憂患沒經驗是會胡作非為的.
檀香縹緲,李煜獨處,他的靈魂也在飄搖.只不過飛得不夠高,若隱若現間,後人也於風中聽到他的獨白.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國君,終日飲酒作樂.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許對於他,治與不治,國之將亡;死與不死,都只冠予亡國君與懦夫二解.但是,不盡力一試又怎知不可.
何必“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李煜的憂患,沒有立足於治理國家,卻體現在他的詩詞之中.他不過關是順應大局接下了這個後唐的爛攤子做起了名不正而言不順的皇帝罷了.
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但與此同時他也造就了這個悲劇詞帝的萬事流傳.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還是人們精神上的那些創造.朝代更迭,而詞曲詩書卻流傳了下來.
聖主明君為天下憂,紂桀之王為一己憂;朝廷之臣為家國憂,黎民百姓為生計憂.眾人皆憂.憂己者利己,憂他人者利他人,憂己憂人者利天下;佛者,憂生老病死,諸事輪迴;道者,憂一陰一陽, 諸事常象;儒者,憂人倫常數, 諸事之仁.
憂患意識有廣義狹義之分.為天下憂為廣義,為一己憂為狹義;以物質而憂為狹義,為文化而憂為廣義.大凡能流傳至今者,多為廣義之憂.
be short of的用法多舉些例子
短缺we are short of ammunition.我們的彈藥不多了。the youth is short of experience.那個年輕人沒經驗。be short for 和 be short of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兩個例子來說明其用法 we are short of hands no...
關於童年趣事的作文左右舉兩個例子到例子急急急明天就要考試了不能摘抄別人的要求真情實感
童年是五彩繽紛的,就像海邊漂亮的貝殼 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就像整天嘻鬧的浪娃娃 童年是純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說起童年,倒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記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天,媽媽洗衣服時不知往水裡倒了些什麼白粉,只搓揉了幾下,盆裡便冒出了厚厚的白泡泡。我覺得很好玩,我的兩隻小手伸進水裡,不停...
副詞前不能加介詞嗎為什麼能舉些例子嗎
比如你會說 go to home 嗎?不會只能說go home,為什麼呢?因為home在這裡是個副詞你會說內go to there 嗎?也不會,因為同樣there 是副詞,這是一容項語法規定,記住就行 常見的副詞 here,there home,everywhere,ect.不是說home是地點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