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莫言先生先後上過兩次大學,在北京師範大學他拿到了碩士研究生學歷。對於在北師大讀碩士的經歷,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師範大學碩士是濫竽充數,有名無實,因為我們在2023年上的學,教室在北京東郊的十里堡,離北師大還有20公里之遙,而且我在上學期間有兩次險些被魯迅文學院的老師開除,因為我老是不上課,所以教務長憤怒地說必須開除莫言,以正學風。
」步入文壇之前的莫言先生有當兵的經歷,正是在部隊的大熔爐裡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他僅僅憑藉小學文化底子就能夠順利躋身文壇,這當然與他的文學天賦有關,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莫言的自我介紹中他那時候的文化水平已經不僅是小學程度了。
他小學時的作文常常成為中學生的範文。從他讀過的書籍中,我們看到那些書籍就是後來以至現在,我們這些從事中學教育的老師一致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這些書籍大都是中國當時的革命文學作品。
我們也看到這些作品也不是什麼名作,除了《三國演義》《西遊記》,幾乎都不算經典。然而正是這些文學作品培養了莫言最初的文學興趣,促長了他的文學才華,成就了這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家。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些文學書籍對一個人的寫作興趣及能力的培養最有效果。
這也就不光否定了我們中學的語文教材,也否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與其讓學生上課聽講,還不如放開讓學生去讀原作。這也就帶來了我們現在的新課改還是圍繞課堂轉圈子是走對路了,還是走錯路了的問題。
由此我想我們實行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不是適合語文學習。其他課程暫且不說,就語文而言,我想完全可以拋棄課堂了。那麼是不是就放棄語文教學呢?
我認為應該每一個學校應該廢除語文小課堂,而實行語文大課堂,建立閱讀制度。這也就是要求每個學校首先要建立讀書館,購置足夠的圖書。
而且這種實際上通行了兩千多年,就是這種基本文化的基礎教學,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大家、大師。我們現在還搞什麼新課改,還在圍著課堂轉圈子,我認為這都是沒有找準語文教改的方向。正真的方向就是把語文教學完全從課堂教學中剝離出來,交給圖書館,交給圖書,交給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閱讀。
2樓:橶俯杉殯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使得我們國家熱鬧起來,國人引以為自豪者大有人在。似乎這個獎項把正在千鈞重壓下的中國文學界,一夜之間給解放了。有人說看到了中國文學的希望,有的說中國本土文化得到了西方的承認,終於有了地位。
作為教書匠,特別是教學生語言文字的教書匠,我也為莫言先生高興。但是我這樣一介書生也只有默默從心理祝福也就罷了,因為莫言先生現在可能忙得顧不上看我發一條祝賀的簡訊。我們又沒有錢給莫言先生一套房子,更沒有權在我們這裡也為莫言先生修一個紀念館。
我想將來中國文學館裡擺放莫言先生的塑像,那是一定的。
現在我們倒是有時間從網上瀏覽有關莫言先生的每一條新聞。我努力尋找有關莫言先生關於文學與教育的話題,可是很失望。而莫言先生的學歷介紹簡直叫我從心底涼透了。
原來我想莫言先生當年就讀的小學、初中、高中這一回一定也要沾光,大放奇彩。然而據莫言自述,他2023年出生在山東一個荒涼農村,家裡人口很多。在五六十年代,物質生活極度貧困,他像小狗、小貓一樣長大。
上小學時,碰上*****,在學校跟人家造反,上房拆瓦。*****沒結束,就輟學回家勞動,因此他的正式學歷是小學五年級。2023年,他參軍,離開農村。
2023年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了兩年,期間寫出成名作《紅高粱》。2023年他到北京師範大學,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莫言先生沒有中學教育的經歷。
我想這不光是對於我,也許是對於數十萬中學教師的打擊,尤其是語文教師。試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一個連中學都沒有上過的人,那中國的整個的中學語文教育豈不就是整體的無用嗎?我們都教學生什麼了?
莫言上了小學,不上中學就當兵上大學,最後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還說明了莫言先生上的那所小學真牛,一個小學竟然培養出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次就是莫言先生上的那些大學也牛。
莫言先生這一回可真是為小學教育貼金,為大學教育添彩,而向中學教育打耳光。
我想莫言先生起碼在小學完成了識字任務,那個小學把他從一個農民家的文盲孩子變成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這個小學了不起。莫言先生上小學時代正是我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個年代後期就發生了*****。就是文革導致莫言先生沒有去上中學。
看來莫言先生能夠獲獎也要給文革記一筆賬,這個帳可不能是負數。文革使他沒有上過中學,才成就了他。我想那時候中學教育就出了問題,小學教育倒是完美的很。
那時候上過中學的人那麼多,搞寫作的人也不少,都拿不上諾貝爾獎,莫言拿到了。這說明從那時候起中學教育就是基本沒有用的。後來恢復高考基本沿著老路走,按照舊教材,實行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結果學生的整體素養下降,中國文化沒有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這就導致這多少年的中學教育難怪常常被罵的狗頭噴血。
那麼莫言的接受教育的經歷能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發呢?我們能說莫言先生現在只是個小學文化程度嗎?顯然是不能的。
莫言先生先後上過兩次大學,在北京師範大學他拿到了碩士研究生學歷。對於在北師大讀碩士的經歷,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師範大學碩士是濫竽充數,有名無實,因為我們在2023年上的學,教室在北京東郊的十里堡,離北師大還有20公里之遙,而且我在上學期間有兩次險些被魯迅文學院的老師開除,因為我老是不上課,所以教務長憤怒地說必須開除莫言,以正學風。
」其實我們從他的簡歷中就可以發現在步入文壇之前的莫言先生有當兵的經歷,正是在部隊的大熔爐裡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他僅僅憑藉小學文化底子就能夠順利躋身文壇,這當然與他的文學天賦有關,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莫言的自我介紹中他那時候的文化水平已經不僅是小學程度了。他小學時的作文常常成為中學生的範文。
從他讀過的書籍中,我們看到那些書籍就是後來以至現在,我們這些從事中學教育的老師一致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這些書籍大都是中國當時的革命文學作品。我們也看到這些作品也不是什麼名作,除了《三國演義》《西遊記》,幾乎都不算經典。
然而正是這些文學作品培養了莫言最初的文學興趣,促長了他的文學才華,成就了這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家。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些文學書籍對一個人的寫作興趣及能力的培養最有效果。這也就不光否定了我們中學的語文教材,也否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
與其讓學生上課聽講,還不如放開讓學生去讀原作。這也就帶來了我們現在的新課改還是圍繞課堂轉圈子是走對路了,還是走錯路了的問題。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我們青少年有何啟示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別拿得獎與否作為寫
作目的。功利文學是不出作品的,就像八股文試貼詩一樣,寫到白頭,一堆臭狗屎。
第二,象西方學習,從來就沒錯過。但關鍵是怎麼學?學來寫給誰看?中國作家可以說,幾十年能把人家幾百年的思潮流行一個遍,基本浮光掠影,霧裡看花。
現在好像開發出一個目的來,為了得諾獎,為了給世界看-----還是前面說的,功利文學沒出息,諾獎不好得,世界也未必你迎合他們,他們就喜歡。
第三,我們自己要加強翻譯,喊了有年頭,有人窮其一生,翻譯四書五經。。。你翻譯出什麼,人家看什麼?倒是一個外國人說的,其實西方國家不看中國人翻譯的,只有本國漢學家肯翻譯,那才有可能成功!
4樓:隨遇而安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於國人又有哪些啟示呢?其一,中國作家該多關注人類共同關心的主題,這利於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異求同、化異聚同。為政治服務、為時代服務的作品不是不好,只是會削弱作品本身的洞察力和深刻性。
其二,中國作家該多關注世界文學的最新發展潮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發展不能分離,分離了只會讓中國文學變得鼠目寸光,坐井觀天的人無法跟上世界文學發展潮流。其三,中國國力的提升有利於文學等軟實力的提升。
如今,孔子學院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不少外國人熱衷於學中文、學習中華文化,這得益於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其四,中國作家的作品該被更多地向西方世界介紹。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翻譯家,讓更多外國人熟諳中國作家的作品。
5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的是最好的,原生態的是最棒的。
莫言在202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莫言的成功給你什麼啟示?
6樓:亂寫亂改
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讓世界瞭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
7樓:歹戔豸苗
第一,莫言說過,讀書改變命運
第二,堅持不懈
8樓:匿名使用者
小姐姐們也有可能吧!!!!!!!嗯ヽ(○^㉨^)ノ♪個過呵呵呵,我老公的那個人認為
9樓:小曉再見
給我的啟事就是諾貝爾獎都是扯淡的,奧巴馬還獲過諾貝爾和平獎呢!
莫言哪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是憑藉哪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不是具體的某一部作品。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憑藉他的寫作理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得的是終身成就獎。很多人誤以為莫言是憑藉 蛙 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其實莫言是憑藉他一系列的作品,他一貫的寫作理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得的是終身成就獎,表彰的是莫言的終身成就。2012年諾貝爾...
莫言是憑藉什麼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
莫言獲獎的作品是 蛙 莫言是一位特別有才華的作家,而且這部作品也是非常不錯的,所以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蛙 這個文學作品確實也是挺有深度的,而且也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文學作品,看完之後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有一定的人生感觸。因為他寫的一個作品特別的優秀,受到人們的歡迎,所以才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如何...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質疑其作品
我個人感覺莫言的作品其實還沒有其他的一些作家的有一些作品好,而且他的作品很多都是看不懂的,反正我是沒看懂他的那些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那些作品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其實質疑他的作品主要是人們沒能看透作品裡面蘊含的深刻意義。人們只看到表層的一些東西,沒辦法感受到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的一些現象。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