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隆重的節日什麼啊,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2021-10-03 13:46:05 字數 5747 閱讀 5359

1樓:匿名使用者

是春節!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節。

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2樓:悟曉曼聞盼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

頭牙(農曆二月初二)▪

寒食節(

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

節氣清明)▪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

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

冬至(節氣冬至)▪

臘八節(

農曆臘月初八)▪

尾牙(農曆臘月十六)▪

祭灶(農曆臘月廿四)▪

除夕(農曆十二月卅日)

3樓:匿名使用者

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在二十四節氣中,也有很多節氣變成了傳統節日,比如清明、冬至等,它們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成為大眾傳統節日。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元旦,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國慶。

5樓:匿名使用者

有春節,臘八節,小年,除夕,元宵節,龍抬頭。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十三種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中秋,端午,清明。

7樓:箭大三

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8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

中國最大的節日是什麼

9樓:黃海花園

中國春節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10樓:風飛女孩玫瑰夢

春節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裡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

”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11樓:千古一痴

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

“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

(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我們知道,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主要靠漁獵和採摘野果生存,到了新石器時代,開始進入了農業種植和畜牧飼養的新時期。“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節行事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 數 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掃塵] [吃灶糖]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趕亂歲] [照田蠶][千燈節]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過趕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正月初一 [拜年][開門炮仗] [佔歲][貼畫雞][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正月初二 [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五 [祭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

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這日的其他習俗主要有送窮,開市**,南方在這日祭財神。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 [吃七寶羹]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賀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

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 [元宵節][送孩兒燈]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節][巴烏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立春 [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 最重要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春節。現在亞洲很多國家都過春節 春節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 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 文明過節,破除迷信,禁止煙花爆竹,應該頌讚造物主!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

俄羅斯重要的節日有哪些,那些節日過得最隆重

俄羅斯最盛大的節日,過年只能排第二,國慶進不了前三 俄羅斯有哪些傳統節日 俄羅斯的重要節日 copy 公立新年 1月1日 東正教聖誕節 1月7日 俄歷新年 1月13日 祖國保衛日 原蘇聯建軍節 2月23日 國際婦女節 3月8日 勞動者團結日 5月1日 勝利日 5月8日 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 國慶 6月...

中國有什麼節日?都有什麼習俗,中國節日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 祭祀和守歲等,另外 正月初一 二 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 社火 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