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渡荊門送別》額聯中隨和入的賞析

2022-02-21 09:29:34 字數 3712 閱讀 7503

1樓:即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裡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

這從「隨、盡、入、流 」四字型現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

歡迎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隨: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給人以空間感。

入:長江滾滾,流入碧空彷彿流入廣闊無際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

《渡荊門送別》賞析

3樓:韓琴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全詩原文如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話文釋義: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

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點明這一壯遊。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

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尾聯寫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4樓:努力的紅魚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5樓:洋依雲

寫出作者的豪邁氣魄。

《渡荊門送別》的翻譯和賞析

6樓:天蠍有你的日子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bai, 來從楚du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zhi。

月下飛天鏡, 雲生dao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

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詩詞背景:

7樓:來自九鯉湖生龍活虎的冬天

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

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里。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衝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如何把四種景象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呢?作者用一個「隨」字把「山」與「野」聯結在一起,用「入」字把「江」與「荒」聯結在一起。「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向與趨勢,富有流動感和空間感,彷彿一幅圖畫在你面前徐徐。

隨著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最終沒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而「盡」字則道出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時,詩人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 「入」字則帶著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衝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著作者的豪情。作者內心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

「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渡荊門送別的寫作手法,渡荊門送別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先寫山勢與流水的動靜結合手法,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使用移步換影手法,全詩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

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 翻譯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山隨著平 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 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

渡荊門送別中的修辭手法,渡荊門送別中的修辭手法,三個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對偶 仍恰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擬人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比喻 渡荊門送別原文修辭手法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回荒流。月下飛天鏡答,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擬人 故鄉水被賦予了人情味,彷彿是送別即將遠行的人。比喻,誇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