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五十二位階但如何判斷位階由誰來判斷有沒有判斷標準

2022-03-10 07:33:44 字數 3934 閱讀 4066

1樓:凌雲之士

五十二階位是由凡入聖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修行程度不同、利益眾生的能力也不同。十地以下是凡位,雖然十住、十行、十回向屬賢,但仍未達到聖位。十地以上的菩薩、佛是品位,他們的成就已經能夠保持不退了。

十信-》十住-》十行-》十會向-》十地-》等覺-》妙覺菩薩四分工:悲(觀世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忍辱是修行的難點,所謂忍辱,就是要經得起一切侮辱,對一切侮辱,無論多大,都能一心正受。凡夫眾生執著假合的五蘊為「我」,當「我」受到威脅傷害時,忍不住就會生起嗔恨。

求問,所有的小乘果位對應的大乘的菩薩位次(華嚴五十二位)。

2樓:大梁子的老巢

你可以看看天台四教儀,或者教觀綱宗。

天台宗把佛法的義理分成了藏通別圓四教,藏教就是小乘,通別圓是大乘。

小乘果位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大乘通教設了十地,此不詳述。

別教是以瓔珞經位標準,列52位:信住行向地等妙。

十信是凡夫位,十住裡面初住等於小乘初果,七住相當於阿羅漢。十住相當於辟支佛。再往上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不是小乘達得到的境界了。

圓教的境界更高,初信就等於小乘初果,七信相當於阿羅漢。

一般情況都是以別教的位次為準的,但是有的經論會把別教十地的名字用在通教上,就會說初地等於小乘初果,七地或者八地等於阿羅漢。

總之說位次的目的在於斷除傲慢,就像我們現在連小乘初果也證不到,就不會傲慢的說自己很懂佛法了。雖然諸宗說法不盡相同,但其實位次對我們也並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對於名位不必執著。

3樓:ionic豪

樓主 您好

後學將引據佛經,來解說小乘果位與大乘果位的關係,然而在講解之前,必須說明一下:

果位,其實只是施設,依於修行人親證的智慧境界以及斷除煩惱障的層次而有差別,然而所親證的種種智慧證境,都不能外於自心如來,因為一切法、一切種子都是含藏於自心如來,因此一切果證,只是依於自如來(或稱本來面目、真如、真心、入胎識、如來藏、阿賴耶識、阿伽陀識)所顯現的功德法藏而有差別,雖然一切眾生本具佛種,然而要依修行,而使開顯,後學舉經為證:

入楞伽經: 如來藏自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

雖然本具佛種,然而含藏許多汙染種子如貪嗔痴,必須藉由修行才能使其淨化,然而不管清淨或汙染,真心如來藏,本來都是恆守自性清淨涅盤的體性。有經為證: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實際、涅盤、不生不滅、無相無願等文辭章句,說名如來藏;大慧!

如來應正遍知,為諸一切愚痴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說名如來藏。

這就是空不空如來藏的真義,如來藏雖真實有,但是無我性,因此具足空性與有性,而一切法也都具足於如來藏中,因此在搭配金剛經的一句名言: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樣說明後,學人就不難明白,一切果證,都是依於如來藏所顯現的功德,玵有差別。接著說明小乘與大乘果位的關連:

小乘修行唯斷我見與我執,但是沒有親證自心如來藏,因此無般若智慧,然而大乘菩薩必須以親證自心如來藏為入真佛門的開始,所以不共小乘,也不共通教,故名別教。有經為證:

入楞伽經:「大慧!如來藏識阿梨耶識境界,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餘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明白了大乘與小乘的差異之後,但是兩者之間也有同處,那就是解脫的證量,依於斷除我見與我執的證量,而施設四果:

初果:現觀五陰身心自我虛幻無常,而證知無常無我,斷三縛結: 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又名見地。

二果:楞伽經雲:斯陀含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也就是證知色法的無常相與緣起相,而能遠離淡薄欲界五塵五欲的貪執,又名薄地。

三果:楞伽經雲: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這是說三果那含觀察現在過去未來的色陰都沒真實不壞的體性,明見三世色法的過患,由此令其五下分結斷除不在出生。又名離地(斷三縛結加上離欲界生)。

四果:楞伽經雲: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

這是說,阿羅漢親證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等三昧、以證解脫果、已具五力、以證三明,三界有的煩惱妄想都已經斷盡了,現見三界有都沒有實體性的緣故。這是小乘聲聞極果----俱解脫阿羅漢。

那接著我們來對照大乘菩薩行者,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在何位階有其相對的證境:

我們可以參照菩薩纓絡本業經,有很詳盡的描述,其中有提到:

菩薩纓絡本業經卷下: 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三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

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

也就是經過了好幾劫的修善,培植三寶的信心,加上不犯重戒,具足十信之後,才能入初住位,接著廣行外門六度菩薩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到了第六般若波羅蜜時,

菩薩纓絡經: 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無願故,名不退住。

六住位薰習了第六般若成就,到了七住位時,開悟明心證真如,而入無生畢竟空界,也分證解脫三昧----空、無相、無願,其解脫證境相當於初果須陀洹。然而親證法界實相,發起了般若智慧,其智慧更勝妙於小乘初果。(補:

六住滿心時,雖然尚未親證自心如來藏,然而也已經現觀人無我,因此當判定為六住滿心位)

而到了十住位時(大般涅盤經主要講述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之境界),因為眼見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觀。從開悟之七住位開始,依般若智慧漸除煩惱障,直到十住位眼見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觀,得以薄貪嗔痴,成就二果解脫。

至於三果解脫,開悟明心七住位以後,只要伏除性障,斷除五下分結,即可斷除欲界愛,而發起初禪身作證,即是三果解脫。然而菩薩道深入般若智慧乃致成就一切種智為主修,因此始從十住位到十回向位的三賢位,只要斷除五下分結,就能成就三果解脫。

而初地以上,一直到六地時,成就六地之無生法忍,也不由加行而證滅盡定,煩惱障現行悉斷,相當於四果解脫,然而其無生法忍之智慧證境,非阿羅漢、辟支佛所能想像。

因此,總結如下:

初果 *****> 大乘六住位滿心

二果 *****> 大乘十住位眼見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觀

三果 *****> 大乘十住位至十回向位之三賢位,若斷除五下分結,即是成就三果解脫

四果 *****> 大乘六地菩薩,證滅盡定而成俱解脫大乘無學。

四果的施設,只是依於解脫的證量而施設,而大乘菩薩位階,主要是以般若智慧乃至一切種智為主修,解脫果只是附產品,大乘菩薩道本是涵蓋了解脫道了,只要依著次地而修,自然到了該親證某解脫果時,自然就能取證了。並不是像小乘急證而想要當生脫離生死不在渡化眾生。

4樓:匿名使用者

畫起來太難了,建議你看本書吧,《天台宗綱要》裡面有很詳細的**和介紹,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很詳細的果點陣圖和對比,看完了再說吧。

5樓:霖然飄乎

五十二階位和小乘四果不是對等的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對佛教有興趣,可看我簡介中我推薦的佛教資料。

6樓:匿名使用者

法華經方便品曰:聲聞若菩薩

勝鬘經曰:聲聞辟支佛乘皆入於大乘。

五種人成佛中,

明須陀洹果人過未來八萬劫成菩提,

斯陀含果人過未來六萬劫,

阿那含果人過未來四萬劫,

阿羅漢果人過未來二萬劫,

辟支佛道人過未來十千劫,

成阿耨菩提之旨。

自己算算華嚴52位次菩薩還需要過多少劫成菩提,不就都出來了麼,有什麼不能算的

禪宗強調頓悟成佛,那麼請問禪宗修行要經歷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嗎?求諸同修詳為解說。

7樓:史真香噴噴

禪宗沒有頓悟成佛的, 只有破迷開悟,或者頓悟見性, 明心見性不代表,修成了圓滿佛位,明心見性最多隻是證到了初地菩薩的境界, 因為世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下一位圓滿佛是彌勒菩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