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石壕吏的背景,杜甫寫石壕吏時的社會背景

2022-03-25 11:58:32 字數 4010 閱讀 7085

1樓:匿名使用者

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西縣),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2樓:成事不足

安史之亂 時期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於鄴城之下。郭子儀退守洛陽。朝廷緊急徵兵拉夫。

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因其基本上採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

3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寫石壕吏的 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

4樓:才卉渾白秋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逃難的路上

杜甫寫石壕吏的背景

5樓:鬍子木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於鄴城之下。郭子儀退守洛陽。朝廷緊急徵兵拉夫。

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因其基本上採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然而詩人並非冷眼旁觀無動於衷,他是懷著一顆熾熱的仁者之心去審視國難民憂的: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寧靜,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長歌當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天地終無情","塌然摧心肝"。他記下了戰亂時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青壯年全都上了戰場,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軍;石壕吏夜間突襲捉人,也只能帶走一位老嫗;潼關吏正加緊修築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淚送別新郎;"子孫陣亡盡"的老人悲憤無奈地出征;無家可歸的老兵已無須與誰告別。

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於為國分憂。詩人筆下的老嫗、新嫁娘、垂老者、無家者,都富於可敬的犧牲精神。詩人寫出了這些普通人樸實無華卻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後人讀之不免一灑"千秋之淚"。

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軍。詩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畫地再現了詩人的這次親身見聞。敘而不議,這是杜甫此類詩的特點。

詩人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耐人尋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牆走"的老翁,這是多麼不平常的時期!"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令人驚心。

而老婦的陳辭,更是催人淚下。就是這樣一位老婦,竟然真的被帶走了。這或許是那位老翁"逾牆"時不曾料到的吧?

《唐詩鏡》雲:"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詩舉要》引吳曰:「此首尤嗚咽悲涼,情致悽絕」。

6樓:今天

背景是安史之亂之後,因為杜甫最高的官職只是做到工部侍郎,而且當時他已經被貶了,工部侍郎已經是一個很低的官職,更何況被人貶了以後,他出聲也沒有用的,因為根本沒人理他

7樓:

背景正值安史之亂,那時的杜甫在京城被抓後,自己又逃了出來。

杜甫寫石壕吏時的社會背景

8樓:乜天青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於受房官一案的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由洛陽前往華州。此時,正值安史之亂,途中夜石宿石壕村(今陝縣觀音堂鎮石壕村)時,發現這裡徵兵之殘苦較之新安所見更甚,不是白天來抓兵,而是夜間來捕捉。他親眼目睹一老翁翻牆外逃,老婦苦苦哀求並哭述全家的不幸: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唯有乳下孫。」這使人聞之落淚的話語,更加激發杜甫憂念時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於是揮筆寫就千古名篇《石壕吏》.

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石壕吏 寫作背景

杜甫的詩,望嶽,春望,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9樓:

石壕吏唐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的秋天,杜甫因上疏營房官獲罪,由左拾遺貶為華州(今陝西省華陰縣)司功參軍。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陽。這時,「安史之亂」的頭子安祿山已給他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已由洛陽北走渡河,退保鄴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正被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九節度使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包圍。

杜甫認為形勢已有好轉,在洛陽寫下了《洗兵馬》那篇名作,表達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的願望。但是昏庸的唐肅宗害怕九節度使「難相統屬」,因而「不置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充當「觀軍容宣慰處使」。這樣,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便陷於「進退無所稟」的無**狀態,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而「安史之亂」的另一個頭子史思明又在這時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率兵來救鄴城。乾元二年三月初。兩軍戰於安陽河北,「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

唐軍潰敗,郭子儀引軍斷河陽橋退保洛陽,「戰馬萬匹,只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留守崔園、河南尹蘇震等南奔襄、鄧;「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杜甫便在「東京市民驚駭,奔散山谷」的時候離開洛陽,折回華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經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10樓:夜之行風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於鄴城之下。郭子儀退守洛陽。朝廷緊急徵兵拉夫。

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因其基本上採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然而詩人並非冷眼旁觀無動於衷,他是懷著一顆熾熱的仁者之心去審視國難民憂的: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寧靜,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長歌當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天地終無情","塌然摧心肝"。他記下了戰亂時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青壯年全都上了戰場,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軍;石壕吏夜間突襲捉人,也只能帶走一位老嫗;潼關吏正加緊修築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淚送別新郎;"子孫陣亡盡"的老人悲憤無奈地出征;無家可歸的老兵已無須與誰告別。

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於為國分憂。詩人筆下的老嫗、新嫁娘、垂老者、無家者,都富於可敬的犧牲精神。詩人寫出了這些普通人樸實無華卻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後人讀之不免一灑"千秋之淚"。

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軍。詩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畫地再現了詩人的這次親身見聞。敘而不議,這是杜甫此類詩的特點。

詩人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耐人尋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牆走"的老翁,這是多麼不平常的時期!"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令人驚心。

而老婦的陳辭,更是催人淚下。就是這樣一位老婦,竟然真的被帶走了。這或許是那位老翁"逾牆"時不曾料到的吧?

11樓:匿名使用者

誰知道杜甫寫石壕吏的時候在幹什麼

12樓:明月耀清暉

他在聽老婦說話,「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3樓:宛然如夢

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

石壕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石壕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石壕吏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為 三吏三別 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 安史之亂 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

《石壕吏》一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石壕吏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為 三吏三別 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 安史之亂 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

《石壕吏》改寫成記敘文。600字以內,加入想像

在唐朝中期階段 朝的中期階段,在 鄴城之戰 的時段,是兵荒馬亂,名不聊生。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有一次在趕往有人煙的村莊投宿。直到傍晚才找到地方。在人們熟睡的深夜,有差役來這個村莊捉人去充兵。一個老頭習慣性的翻牆而逃了,這家子的女的沒有逃走,充兵怎麼會抓女的呢?一個老婦出來應付差役。小吏一身吆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