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率齊魏韓聯軍合縱攻秦,雞鳴狗盜後,孟嘗君率領三國大軍進攻秦國,結局如何?

2022-03-30 02:04:58 字數 4783 閱讀 3843

1樓:小瑾瑾

孟嘗君等人用模擬雞鳴的方法逃離了秦國,賺得函谷關城門大開,隱姓埋名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2樓:紅糖冰激凌拌飯

結局是成功打下了函谷關,然後秦國主動求和,而孟嘗君也變得越來越有聲望。

3樓:可愛泡麵吖

孟嘗君因為攻打下函谷關而變得愈發有名望,秦國也前來求和,孟嘗君也變成了齊國的宰相。

4樓:寒猿星

結局是大破函谷關,致使秦齊求和,最後他自立門戶,中立與兩國之間。

戰國時,6國聯合軍攻秦,都有那些各國的將領和名人,最後的結果為什麼沒有成功?求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雖是聯合軍,但畢竟是消極的,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利益,只是形式上的聯合,不是實質的,各懷鬼胎,謀求自身的利益,有的出於對秦國的恐懼,有的是通過此戰消耗其他國家的軍力,無一心,必敗!

6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晉鄙,燕國子之,合縱蘇秦。第一是六國士兵戰力不如,2是六國不一心,大國是要滅秦,小國只求佔點便宜,糧草誰出,哪家兵死多了都怕盟友捅自己一刀。還有函谷關天下一險,兵力施展不開

戰國時期的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為什麼一次就打癱了齊國?

7樓:

戰國自公元前318年開始曾有過五次大型的合縱攻秦之戰,但是這六次大戰中,僅孟嘗君為帥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和信陵君魏為帥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攻秦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勝利僅僅是打敗了秦軍,卻並沒有對秦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與之對比的,樂毅為帥率領趙、楚(秦)、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的時候卻將齊國打趴下了,齊國幾近覆滅。

齊、秦兩國在戰國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爭霸,實力相當,為什麼在合縱大戰中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五次合縱攻秦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大的損失,但是一個合縱攻齊就差點滅了齊國,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深思。

戰國時期的戰爭升級,早已不是春秋時期那種謙謙君子式的貴族戰爭,取而代之的是縱橫家和職業將領組成的兼併戰爭。他們為了取勝而無所不用其極,其中縱橫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戰國的局勢,縱橫即南北合縱和東西連橫。

其中,合縱的主要攻擊物件就是西邊的秦國和東邊的齊國,而合縱的中堅力量就是三晉(韓、趙、魏)以及楚國、燕國等。而連橫多是依附於秦國或者齊國所發生的大戰。戰國時期合縱攻秦的大戰有五次,而合縱攻齊的大戰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響確實很不一樣的。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動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起來攻秦,主要就是為了抑制秦國的東進,當時的縱長是楚懷王,雖然公孫衍做了很多努力,甚至還說服了秦國西北部的義渠攻打秦國,但是真正開戰的時候,五國聯軍卻只有三晉出兵了,合縱攻秦還是失敗了。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次合縱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嘗君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打秦國,這一次的合縱攻秦倒是贏了,孟嘗君的領兵打仗的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雖然合縱勝利了,但三國並沒有為難秦國,僅僅要求秦國將武遂還給韓國,將封陵還給魏國。

而另一次合縱攻秦的勝利是由信陵君取得的,公元前247年,「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這一次合縱攻秦僅僅是取得了勝利,將秦兵攻退進函谷關內就完事了,並沒有攻進函谷關去。

其餘的三次失敗的合縱攻秦就不用提了,僅僅這三次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合縱攻齊時的境況,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而攻打齊國的原因是:

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

這讓各國對齊國產生了深深的忌憚,合縱自然很容易達成,尤其是齊國獨自攻滅了宋國。攻滅宋國成為各國攻打齊國的導火索,要知道宋國地處中原的中心,皆為膏腴之地,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一個地方,但誰也不敢獨吞,所以最開始是齊、楚、魏三國想瓜分宋國,只是齊湣王后來卻想獨吞了宋國,獨自將宋國給滅了,一下子得到了宋國的全部土地,這讓本就強悍的齊國更加強悍,而齊國施加給別國的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當燕國想攻打齊國的時候,合縱很容易就形成了,這次的合縱史無前例的團結,「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

後來樂毅花幾年的時間攻打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點就滅了國。

講到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合縱攻秦和合縱攻齊的結局為何有如此大的區別,其實函谷關易守難攻只是很小的一個原因,以下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戰國七雄的目標都是中原,

秦國從春秋開始就一直向東擴張,晉國一分為三之後發展的重心也是在東邊,東邊的中原之地才是大家都爭的地方,而西部不是。東方六國雖然忌憚秦國,但也僅僅是遏制秦國的東進,並沒有想過要佔有秦國的土地。

所以我們看,即便合縱攻秦有勝利的時候,但是他們也沒有乘勝追擊,孟嘗君那一仗僅僅讓秦國歸還了部分本就屬於韓、魏的土地,而信陵君的那一仗則僅僅是攻至函谷關,只要秦軍不出函谷關,就不會被攻擊。

其次,其實也是中原之地的原因,導致東方六國心不齊,即便能結成合縱,但各有各的打算。

他們不覺得秦國的威脅有多大,反而想儲存實力,不能讓別的中原諸侯國趁機佔便宜。他們的發展中心始終在中原,在東方,對秦國就是防範為主。

再次,東方齊國惹了眾怒,宋國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土地,那是中原的中心,

誰得到了誰佔得先機,但是大家都看著宋國,所以誰也不敢輕易出手,沒想到齊國出手了,還獨佔了,齊國一下子比其餘各國強悍那麼多,這對三晉、燕國和楚國等的威脅是相當大的。

而且,燕國此番攻齊並不僅僅是想攻打齊國,而是想佔有齊國的土地,其目的性是相當強的,因此,四國聯軍離開之後,燕國繼續攻打已經敗退的齊湣王,能佔有多少就佔有多少。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合縱攻秦只是給秦國一個教訓,讓秦國不敢輕易東進,但合縱攻齊則是為了削弱齊國的實力,而燕國更是存了奪取齊國土地的目的,所以兩者之間才會出現如此大的不同,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為什麼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8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自公元前318年開始曾有過五次大型的合縱攻秦之戰,但是這六次大戰中,僅孟嘗君為帥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和信陵君魏為帥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攻秦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勝利僅僅是打敗了秦軍,卻並沒有對秦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與之對比的,樂毅為帥率領趙、楚(秦)、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的時候卻將齊國打趴下了,齊國幾近覆滅。

齊、秦兩國在戰國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爭霸,實力相當,為什麼在合縱大戰中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五次合縱攻秦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大的損失,但是一個合縱攻齊就差點滅了齊國,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深思。

戰國時期的戰爭升級,早已不是春秋時期那種謙謙君子式的貴族戰爭,取而代之的是縱橫家和職業將領組成的兼併戰爭。他們為了取勝而無所不用其極,其中縱橫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戰國的局勢,縱橫即南北合縱和東西連橫。

其中,合縱的主要攻擊物件就是西邊的秦國和東邊的齊國,而合縱的中堅力量就是三晉(韓、趙、魏)以及楚國、燕國等。而連橫多是依附於秦國或者齊國所發生的大戰。戰國時期合縱攻秦的大戰有五次,而合縱攻齊的大戰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響確實很不一樣的。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動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起來攻秦,主要就是為了抑制秦國的東進,當時的縱長是楚懷王,雖然公孫衍做了很多努力,甚至還說服了秦國西北部的義渠攻打秦國,但是真正開戰的時候,五國聯軍卻只有三晉出兵了,合縱攻秦還是失敗了。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次合縱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嘗君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打秦國,這一次的合縱攻秦倒是贏了,孟嘗君的領兵打仗的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雖然合縱勝利了,但三國並沒有為難秦國,僅僅要求秦國將武遂還給韓國,將封陵還給魏國。

而另一次合縱攻秦的勝利是由信陵君取得的,公元前247年,「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這一次合縱攻秦僅僅是取得了勝利,將秦兵攻退進函谷關內就完事了,並沒有攻進函谷關去。

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

這讓各國對齊國產生了深深的忌憚,合縱自然很容易達成,尤其是齊國獨自攻滅了宋國。攻滅宋國成為各國攻打齊國的導火索,要知道宋國地處中原的中心,皆為膏腴之地,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一個地方,但誰也不敢獨吞,所以最開始是齊、楚、魏三國想瓜分宋國,只是齊湣王后來卻想獨吞了宋國,獨自將宋國給滅了,一下子得到了宋國的全部土地,這讓本就強悍的齊國更加強悍,而齊國施加給別國的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當燕國想攻打齊國的時候,合縱很容易就形成了,這次的合縱史無前例的團結,「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後來樂毅花幾年的時間攻打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點就滅了國。

首先,戰國七雄的目標都是中原,秦國從春秋開始就一直向東擴張,晉國一分為三之後發展的重心也是在東邊,東邊的中原之地才是大家都爭的地方,而西部不是。東方六國雖然忌憚秦國,但也僅僅是遏制秦國的東進,並沒有想過要佔有秦國的土地。

所以我們看,即便合縱攻秦有勝利的時候,但是他們也沒有乘勝追擊,孟嘗君那一仗僅僅讓秦國歸還了部分本就屬於韓、魏的土地,而信陵君的那一仗則僅僅是攻至函谷關,只要秦軍不出函谷關,就不會被攻擊。

其次,其實也是中原之地的原因,導致東方六國心不齊,即便能結成合縱,但各有各的打算。他們不覺得秦國的威脅有多大,反而想儲存實力,不能讓別的中原諸侯國趁機佔便宜。他們的發展中心始終在中原,在東方,對秦國就是防範為主。

再次,東方齊國惹了眾怒,宋國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土地,那是中原的中心。誰得到了誰佔得先機,但是大家都看著宋國,所以誰也不敢輕易出手,沒想到齊國出手了,還獨佔了,齊國一下子比其餘各國強悍那麼多,這對三晉、燕國和楚國等的威脅是相當大的。

而且,燕國此番攻齊並不僅僅是想攻打齊國,而是想佔有齊國的土地,其目的性是相當強的,因此,四國聯軍離開之後,燕國繼續攻打已經敗退的齊湣王,能佔有多少就佔有多少。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合縱攻秦只是給秦國一個教訓,讓秦國不敢輕易東進,但合縱攻齊則是為了削弱齊國的實力,而燕國更是存了奪取齊國土地的目的,所以兩者之間才會出現如此大的不同,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