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更次的時間,古代更次與24小時計時法是如何對應的?

2022-05-17 08:02:32 字數 5476 閱讀 1594

1樓:匿名使用者

夜半 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與子時、三更、三鼓、丙夜相對應,時間是從夜間 11 時正至次日凌晨 1 時正。 夜半的其他稱謂有: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等。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於凌晨1 ~3 時。與四更、四鼓、丁夜相對應。

平旦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即是我們古時講的五更。其別稱有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等。

日出 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第四個時辰,指上午的5~7時,地支命名是卯時。

食時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隅中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日中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日昳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羊)。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晡時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鋪、夕食(吃晚餐。)等。(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日入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地支命名是酉時。這段時間雞開始歸巢。

黃昏 時辰名。這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第十一個時辰戌時,它指夜裡的19~21時。

人定 這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夜裡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與二更、二鼓、乙夜相對應。「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已經是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又名定昏、夤夜等。

古時,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達不到一日三餐,所以只有早食和夕食——早飯和晚飯兩餐!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計時的四個單位是時、更、點、刻。

時,也稱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

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又將一更分為五點,古代的1點合現代24分鐘。

例如古代人說的「三更二點」,就是指夜間11時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等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的14分24秒。古語中的「頃刻」、「少頃」,均指很短的時間。

3樓:泊俠

三更是子時,即晚上11點~凌晨1點,1個時辰是2個小時所以一更:晚上7點~9點,天開始黑了

二更:晚上9點~11點

三更:晚上11點~凌晨1點

四更:凌晨1點~3點

五更:凌晨3點~5點,然後,天亮了。

4樓:白皛白還是一群白

一更19-21點

二更21-23點

三更23-次日凌晨1點

四更1-3點

五更 3-5點

要依據古文裡都有。

古代更次與24小時計時法是如何對應的?

5樓:夢夢呀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為一更,

21:00-23:00為二更,

23:00-01:00為三更,

01:00-03:00為四更,

03:00-05:00為五更。

注:此處「更」在方言中讀「jīng」,漢語規範化後讀「gēng「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0:00,唐前:0:00-2:00。唐後:23:00-1:00

丑時:2:00,唐前:2:00-4:00。唐後1:00-3:00

寅時:4:00,唐前:4:00-6:00。唐後:3:00-5:00

卯時:6:00,唐前:6:00-8:00。唐後:5:00-7:00

辰時:8:00,唐前8:00-10:00。唐後7:00-9:00

巳時:10:00,唐前10:00-12:00。唐後9:00-11:00

午時:12:00,唐前12:00-14:00。唐後11:00-13:00

未時:14:00,唐前14:00-16:00.唐後13:00-15:00

申時:16:00,唐前16:00-18:00。唐後15:00-17:00

酉時:18:00,唐前18:00-20:00。唐後17:00-19:00

戌時:20:00,唐前20:00-22:00。唐後19:00-21:00

亥時:22:00,唐前22:00-24:00。唐後21:00-23:00

6樓:uriel奮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擴充套件資料: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當地時間半夜零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當地時間凌晨二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當地時間凌晨四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當地時間早晨六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當地時間上晝八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當地時間上晝十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中午一詞,為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的時間節點連用。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當地時間下晝二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當地時間下晝四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地時間傍晚六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當地時間晚上八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當地時間晚上十時。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現代人的時間是一小時來劃分,那古代人的時間更次又是怎麼劃分的?

8樓:饒僚追

時辰,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所以,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一劃分方法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有沒有發覺這叫法和十二生肖有某種聯絡。

那麼,古代的各個時辰有什麼含義呢?

古人用時辰來記時,早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些叫法是有含義的,什麼時辰幹什麼事都是劃分好的。

時辰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比如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人的時辰規定了人一天的時間劃分和安排,現代人也有根據「時辰」來養生的,見下圖。

9樓:鈨麋

古代人是按照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通過記錄一天的太陽在日冕上的不同陰影位置,也有通過記錄沙漏記錄沙子流出的不同位置來劃分時間的。

古代一更、(二更)一更是多長時間?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

11樓:一定手留餘香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12樓:浮了雲

一更是2個小時。

一更19:00--21:00

二更21:00--23:00

三更23:00--01:00

四更01:00--03:00

五更03:00--05:00

中國古代的更次是怎麼劃分的?

古代的一更是什麼時間?

13樓:匿名使用者

更是我國古代四種計時單位之一。

時,也稱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

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又將一更分為五點,古代的1點合現代24分鐘。

例如古代人說的「三更二點」,就是指夜間11時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等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的14分24秒。古語中的「頃刻」、「少頃」,均指很短的時間。

14樓:匿名使用者

從19點起至21點止為「1更」(也叫初更),是一天中的「戌」時;21點至23點是「2更」,「亥時」;23點至1點是「3更」---亦正是半夜,所以有「半夜三更」之說,是一天中的「子時」;1點至3點是「4更」,「丑時」;3點至5點是「5更」,「寅時」。

古代的時間是怎樣計算的,古代時間的計算

古代是時間叫時辰 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 即十二生肖中的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子時23 1點,丑時1 3點,寅時3 5點,卯時5 7點,辰時7 9點,巳時9 11點,午時11 13點,未時13 15點,申時15 17點,酉時17 19點,戌時...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 至少以上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 至少2個以上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 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 晷面 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 15分鐘 漏壺 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

古代詩歌的故事200左右,古代詩人的小故事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 題李凝幽居 全詩如...